书城农业林业如何开发乡村生态旅游
31626100000003

第3章 回归乡村的生态学意义是什么?

人总有一颗返璞归真的心。从前人们更多关注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这一“回归自然”的属性,于是绿色旅游(Greentourism)、自然旅游(Naturaltourism)、生态旅游(Ecotourism)等成了时下流行的旅游形式和旅游口号。有学者也提出文化旅游的概念,往往专指对那些古迹、遗址、宗教场所、民族文化的欣赏和体验,这是对“历史的回归”。我们也开始提出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开始有人从都市中走出,游客从一小部分到较大的规模,发展非常迅速。

对于都市人,农村是自然的代名词,是绿色的象征。在这里,可以接触、亲近泥土、溪流、植物,没有林立的高楼,视线可以尽情地延伸。对于都市人,农村又是渐渐被淡忘的童年往事:农业是人类文明的起点,是人类社会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最初方式,虽然产业结构迅速跃迁,经济发达国家农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但短短350年的人类工业史与几千年的农业史产生的背景比,还只是沧海一粟。生物受环境影响、为适应环境会形成不同的生态型,留下生长环境的深深烙印。上千年与土地的厮守,人类也形成了对土地眷恋的生态型,当然它不是植物的叶绿素,也不是变色龙的“外套”,而是深藏于大脑皮层下的“乡情”。“农村”、“田野”、“农事”是都市人对原生农业生态环境回归的向往,这种“回归”包括上面提到的“自然回归”和“历史回归”两个方面。乡村生态旅游的“自然回归”表现在旅游者对田野、菜园、森林的向往和热爱,乡村生态旅游的“历史回归”表现在旅游者对传统耕作方式、乡村习俗、传统节庆的青睐和热衷。

回归乡村的“生态型”是都市人前往乡村的潜在动机,但往往体现在对起伏的田野、山间的小筑、传统的节庆和绚丽的民俗等具体事物的亲近,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潜在动机的“物化”或“具体化”。这些具体化的事物成为今天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依托资源。

因为是潜意识,人们回归乡村的“生态型”就需要一个激发的机制,我们把它界定为乡村生态旅游产生的“推拉模式”。一方面,繁重的城市工作,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成为城市人走进乡村的推力;另一方面,完整的乡村生态成为吸引都市人走进乡村的拉力。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只要旅游条件具备,乡村生态旅游就可以成行。这里指的旅游条件包括外部的旅游条件和旅游者的主观条件,前者如基础设施、安全环境等,后者包括足够的出游时间、金钱和动机。当然这样的两个作用力,往往由于城市和乡村的相对孤立,造成空间信息的隔断和不畅,导致两个作用力不能沿同一个方向作用,出现了1+1<2的结果,“回归”之路并不通畅。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这样一个途径,它把城市的推力和乡村的拉力牵引在同一个方向上,通过旅游策划、设计和组织管理,使城市人的“潜意识”现实化,帮助他们实现“回归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