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实用养生保健中草药
31616400000026

第26章 草部(6)

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每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

治吐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一钱。

治吐、下血:当归、阿胶各八分,川芎五分,蒲黄一钱。柏叶一钱五分,炒姜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点服。

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易伤难化。无力、肌瘦:干姜(频研)四两,以白饧切块,水浴过,入铁铫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十丸。

治肾著之病: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治暴赤眼:白姜末,水调,贴脚心。

治痈疽初起:干姜一两。炒紫,研末,醋调敷周围,留头。

川防风

[释名]

又叫毛前胡、西风、竹节防风。属伞形科多年生草本,高达三尺、主根粗壮,呈长圆锥形,茎单一,圆柱形,基部光滑,顶端近花序处密生白色柔毛。基生叶有柄,基部呈鞘状,抱茎;双悬果扁压状卵圆形;长5毫米,宽2~3毫米,无毛,分果背棱显著,侧棱有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产于云南、四川、贵州等地。野生于多石砾的草原、山坡上。

[采集加工]

春、秋采收,挖出根部,洗净,晒干。

[性味]

性温,味甘辛;无毒。

[功效主治]

发表镇痛,祛风胜湿。治外感表症,头痛昏眩,关节疼痛,四肢拘挛,目赤疮疡及破伤风。

白及

[释名]

又叫白根、白芨、地螺丝、千年棕、冰球子。属兰科。为多年生草本,高三尺。块茎肥厚质,为连接的三角状卵形厚块,略扁平,黄白色;须根灰白色,纤细。叶3~5片,披针形或广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长鞘状,全缘。蒴果圆柱形,两端稍尖狭,具6纵肋,顶端常具花瓣枯萎后留下的痕迹。花期4-5月。果期7~9月。我国河北以南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生于山野川谷较潮湿处。

[采集加工]

8~11月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洗净泥土,经蒸煮至内面无白心,然后撞去粗皮,再晒干或烘干。

[性味]

性凉,味苦甘。

[功效主治]

补肺,止血,消肿,生肌,敛疮。治肺伤咳血,衄血,金疮出血,痈疽肿毒,溃疡疼痛,汤火灼伤,手足皲裂。

[附方]

治肺痨:白及、阿胶、款冬、紫苑等分。水煎服。

治肺瘘肺烂:猪肺一具,白及片一两,将猪肺挑去血筋血膜,洗净,同白及入瓦罐,加酒煮熟,食肺饮汤,或稍用盐亦可。或将肺蘸白及末食更好。

治咯血:白及一两,枇杷叶(去毛,蜜炙)、藕节各五钱。上为细末,另以阿胶五钱,锉如豆大,蛤粉炒成珠,生地黄自然汁调之,火上炖化,人前药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噙化。

治肺热吐血不止:白及研细末,每服二钱,白汤下。

治疗疮肿毒:白及末半钱,以水澄之,去水,摊于厚纸上贴之。

治一切疮疖痈疽:白及、芙蓉叶、大黄、黄柏、五倍子上为末,用水调搽四周。

治发背搭手:白及五钱(炙,末),广胶一两(烊化)。和匀,敷患处,空一头出气,以白蛰皮贴之。

治瘰疬脓汁不干:白及、贝母、净黄连各半两,轻粉三十贴。前三味,锉焙为末,仍以轻粉乳钵内同杵匀,抄一钱至二钱,清油调擦患处,用时先以槲皮散煮水候温,洗净拭干,方涂药。

治跌打骨折:酒调白芨末二钱服。

治刀斧损伤肌肉,出血不止:白及,研细末掺之。治烫火伤灼:白及末,油调敷。治手足皲裂:白及末,水调塞之,勿犯水。

治妇人于藏挺出:乌头(炮)、白及各四分。上二味捣散,取方寸匕,以绵裹内阴中,令人三寸,腹内热即止。日一度著,明晨仍须更著,以止为度。

治鼻渊:白及,末,酒糊丸。每服三钱,黄酒下,半月愈。

治产后伤脬,小便淋数不止:白及、凤凰衣、桑螵蛸等分,人猪脬内,煮烂食之。

治心气疼痛:白及、石榴皮各一钱。为末,炼蜜丸黄豆大,每服三丸,艾醋汤下。

菟丝

[释名]

又名赤网、兔丘、金钱草、缠豆滕、盘死豆、豆寄生、无根草、兔儿须。属旋花科。一年生寄生草本,茎细柔呈线状,左旋缠绕,多分枝,黄色,随处生吸器,侵入寄主组织内。无绿色叶,而有三角状卵形的鳞片叶,蒴果扁球形,褐色,有宿存花柱;种子2~4粒,卵圆形或扁球形,黄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生于田边、荒地及灌木丛中,寄生于别的草本植物上。

[采集加工]

秋季采收全草,晒干。

[性味]

性平,味甘苦。

[功效主治]

清热,凉血,利水,解毒。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痢疾,疗疮,热毒痱疹。

[附方]

治小便不通:金丝草一握,同韭菜根头煎汤济小肚。

治阳痿遗精,腰膝酸病。小便淋漓。大便溏泄,妇女带:金灯藤鲜全草三至四钱水煎中黄酒、红糖服。

治痢证:金灯藤同生姜煎服。

治细菌性痢疾,肠炎:鲜菟丝子全草一两。每日一一剂,煎服二次。

治眼赤痛:野狐浆草,捣取汁,点之。

治小儿头疮及女人面疮:菟丝汤洗。

延胡索

[释名]

又叫玄胡索、元胡索、延胡,属罂粟科。多年生草本,高12~20厘米;块茎球形、地上茎短纤细,稍带肉质,在基部之上生鳞片基生叶和茎生叶同形,有柄;茎生叶为互生,果为葫果。花期4月果期5~6月。产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生于山地林下或栽培。

[采集加工]

5-6月问当茎叶枯萎时采挖。挖取后,搓掉外面浮皮,洗净,放入开水中烫煮,至内部无白心呈黄色时,捞逝晒干。

[性味]性温,味辛苦。

[功效主治]活血,散瘀,理气,止痛。治心腹腰膝诸痛,月经不凋,崩中,产后血晕,跌打损伤。

翻白草

[释名]

又叫鸡脚根,也叫天藕,鸡腿根生在沼泽水田的地方,高不足一尺。三四月长出幼小的根,一枝茎上有三片叶子,叶子长而厚,叶子上有皱纹,边上有锯齿,叶面呈青色,叶背呈白色,四月开黄色小花。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无毒。

[功效主治]

主治吐血和阴道流血等症,以疟疾,痈疮。

[附方]

治疗毒:用翻白草十棵,加酒煎服,直到出汗即可。

治臁疮溃烂:端午节采翻白草,洗净后收藏,每一次要用时拿一把,煎水后用盆子装,先熏后洗,有效果。

治女产阴道流血:用翻白革一两捣碎,酒两盏一起煎,煎到酒只有一盏时再服用。非常有效。

治吐血不止:翻白草每次用五至七棵,嚼烂,加水两盅煎,直煎到水一盅时,空腹服用,立刻见效。

治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鲜翻白草干全草或根一至二两,浓煎,一日分二至三次。

治疟疾寒热及无名肿毒:翻白草根五七个,煎酒服之。

治肺痈:鲜翻白草根一两,老鼠刺根、杜瓜根各五钱。加水煎成半碗,饭前服,日服二次。

治咳嗽:翻白草根。煮猪肺食。

治痰喘:翻白草全草。煮冰糖服。

治吐血不止:翻白草。每用五七棵,水二钟,煎一钟,空腹服。

治崩中下血:湖鸡腿根一两,捣碎,洒二盏,煎一盏服。

治人便下血:翻白草根一两五钱,猪大肠不拘量,加水同炖,去渣,取汤及肠同服。

治创伤出衄:新翻白草叶。揉碎敷伤处。

治血友病:鲜翻白草二至二两。煎汤服,每天一剂。同时将鲜草捣烂,外敷出血处。

治脾胃虚弱白带:翻白草配浮萍参、鸡屎藤、隔山撬、糯米草根、土茯苓、苦荞头、仙鹤草。水煎服。

治腮腺炎:翻白草干根,用烧酒磨汁涂患处。

治疗毒初起:翻白草干根,酒煎服。

治臃疮溃烂:翻白草(洗)。每用一握,煎汤盆盛,围住熏洗效。

治浑身疥癣:翻白草,每用一握,煎水洗之。

秦艽

[释名]

秦艽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分类: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两种习称"小秦艽"。

[采集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及麻花艽,集积成堆,使它发热出汗,至表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切片生用。

[性味]

味苦、辛,性寒,无毒。

[功效主治]

祛风湿、舒筋络风湿痹痛,筋脉拘挛;清虚热骨蒸潮热、小儿疳热;利湿退黄湿热黄疸。

[附方]

治风湿痹痛不问久新,或偏寒偏。热:秦艽、防己、丹皮、忍冬藤等;风寒湿痹,常配羌活、独活、桂枝、附子。水煎服。

能利湿退黄:秦艽、伍茵陈、栀子、金钱草等治湿热黄疸。

治中风手足阳明经,口眼歪斜。恶风恶寒,四肢拘急:升麻、葛根、甘草(炙)、芍药、人参各半两,秦艽、白芷、防风、桂枝各三钱。上细切。每服一两,水二盏,连须葱白三茎,长二寸,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后。服药毕,避风寒处卧,得微汗出则止。

治背痛连胸:秦艽一钱五分,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桑枝三钱(酒炒)。水煎服。

治风中经络而痛:羌活一钱五分,当归二钱,川芎一钱,熟地三钱,秦艽、白芍(酒炒)、独活各一钱五分。

治黄疸:秦艽一大两。细锉,作两贴子,以上好酒一升,每贴半升,酒绞取汁,去滓。空腹分两服,或利便止。

治黄疸,皮肤眼睛如金黄色。小便亦:秦艽五两,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一两服。

治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挫、炙)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治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气粗,四肢困倦,夜有盗汗:柴胡、鳖甲(去裙,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一两,泰艽、当归、知母各五钱。上六味,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青蒿五叶,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临卧,各一服。

治消渴。除烦躁:秦艽二两(去苗),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人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小便艰难,胀满闷:秦艽一两(去苗)。以水一大盏,煎取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

治疮口不合:秦艽为末掺之。

治发背疑似:秦艽,牛乳煎,当得快利三五行。

玫瑰花

[释名]

又叫刺玫花、徘徊花、笔头花。属蔷薇科。直立灌木,高可达2米左右。干粗壮,枝丛生,密生绒毛、腺毛及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9片,椭圆形至椭圆状倒卵形,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暗绿色,无毛而起皱,下面苍白色,被柔毛;叶柄生柔毛及刺;托叶附着于总叶柄,无锯齿,边缘有腺点。花单生或数朵簇生,单瓣或重瓣,紫色或白色;花梗短,有绒毛、腺毛及刺;花托及花萼具腺毛;萼片5,具长尾状尖,直立,内面及边缘有线状毛;花瓣5;雄蕊多数,着生在萼筒边缘的长盘上;雌蕊多数,包于壶状花托底部。瘦果骨质,扁球形,暗橙红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产地

我国中部、北部、生于低山丛林或栽培。

[采集加工]

4~6月间,当花蕾将开放时分批采摘,用文火迅速烘干。烘时将药摊放成薄层,花冠向下,使其最先干燥,然后翻转烘干其余部分。

[性味]

性温,味甘微苦。

[功效主治]

理气解郁,和血散瘀。治肝胃气痛,新久风痹,吐血咯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毒。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浸酒或熬膏。

水松

[释名]

生长在海水中。它的形状如松,海边的人常采它来吃。

[性味]

味甘,咸,性寒,无毒。

[功效主治]

主治溪毒和水肿,有催生作用。

水萍

[释名]

五月开花,白色。到三四月开始生长。一叶经一夜就能生长出好几叶。叶子下面有微须,是它的根。一种两面都是绿色。一种正面是绿色而背后面是紫色赤如血,称为紫萍。

[性味]

味辛,性寒,无毒。

[功效主治]

主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常服使身体轻灵。用来沐浴,可生毛发。另主下气可治热毒、风热证、疔疮肿毒、烫伤、风疹。捣成汁服,主治水肿,利小便。研成末,酒服二钱,治人中毒。主风湿麻痹、脚气、跌打损伤、眼红视物不清、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癜风丹毒。

[附方]

治消渴多饮者:浮萍捣汁服。又方,用于浮萍、天花粉等分为末,人乳汁和成梧子大小的丸,空腹饮服二十丸,三年者,数日愈。

大风症:三月采浮萍草,淘洗三五次,三、五日。焙为末,不得见日,每服三钱或食入消风散五两,每服五钱,水煎频饮,加以煎汤沐浴。忌猪、鱼、鸡、蒜物。

治背部痈疮红肿:浮萍捣烂和鸡蛋清涂之。

治鼻中衄血不止:浮萍末吹之。

治麦粒肿:浮萍阴干为末,以生羊肝半个,同水半盏煮熟,捣烂绞汁调成末服。甚者不过一服。已伤者,十服见效。

治面生黑斑:用紫背浮萍四两,防己四两,煎浓汁洗之。以萍擦于黑斑上,每日擦五次。物虽微末,它的功效甚大,不可小看。五月五日,取浮萍阴干烧烟,可驱蚊蝇。

肉巫蓉

[释名]

形扁柔润,多花且味道甘美;是北方生长的,形短而少花;多色的地方使生长,据说是马的精液落地而生。很像肉。

[性味]

味甘,性温,无毒。

[功效主治]

主治五劳七伤,补中,除阴茎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增强生育力,妇女腹内积块。久服则轻身益髓,容颜光彩,益寿延年。大补壮阳,日御过倍。治女人非经期阴内大量出血,男子脱阳不举,女子脱阴不孕,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治男人泄精带血,女子带下阴痛。

天麻

[释名]

叶如芍药但小些,当中长出一茎,直上如箭干,茎端结果实,形状像续随子。等到叶子枯萎时,它就发黄成熟了。

它的根连一十二枚,犹如天门冬之类的块状茎,形状像黄瓜,也像芦菔,大小不定;生熟吃均可。

[采集加工]

在二月、三月、五月、八月里采。刚采的天麻乘着鲜润刮去它的皮,用开水煮过以后,晒干收藏,嵩山、衡山人,有的将生天麻蜜煎后当作水果吃,认为非常珍贵。

[性味]

味辛,性温,无毒。

[功效主治]

主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滋阴壮阳轻身增年,消痈肿,下肢肿胀,寒疝下血。主治各种风湿麻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气轻身。治寒痹,瘫痪不遂,语多恍惚,善惊失志。助阳气,补阴气,补五劳七伤,环境不适引起的病证,通血脉,开窍,服食无忌。治风虚眩晕头痛。

前胡

[释名]

它在三四月长苗,为青白色似邪蒿。初生时的芽是白色的,长三四寸,味道非常香美。又像芸蒿,七月里开白花,与葱花相似。八月结果实。根是青紫色,叶像野菊但细瘦些,嫩时可以食用。

[采集加工]

二月和八月采根晒干,人药。

[性味]

味苦,性寒,无毒。

[功效主治]

主治痰满、胸胁包块,胸腹结气,头痛,去痰下气。治伤寒热,推陈致新,耳聪明目、轻身,使人肌肤润泽,精力旺盛,不易衰老益精。能去热实及时气内外俱热治一切邪气,破腹内结块,开胃下食,通五脏,主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咳嗽,安胎,小儿疳疾、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龙胆

[释名]

龙胆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和三花龙胆或东北龙胆的根。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以东北各省产量大,质量佳,习称"关龙胆"。

[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晒干,切段。生用。

龙胆草

[性味]

味苦,性寒,无毒。

[功效主治]

热清燥湿,湿热黄疸,白带淋浊,阴肿阴痒,湿疹;泻肝火热盛生风,肝热胁痛;肝火上炎。本品苦寒沉降,清热燥湿而以清肝胆及下焦湿热见长,又以清泻肝经实火功效为著。可用治湿热黄疸、湿疹疮毒,以及淋浊白带、阴肿阴痒之下焦湿热证;又用治目赤头晕、耳聋耳肿、胁痛口苦等肝火上炎证;以及惊痫抽搐之热盛引动肝风证。

[附方]

清热燥湿,用于肝经湿热之黄疸,常配以茵陈、山栀: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白带黄稠、小便淋浊、阴肿阴痒、湿疹疮毒等证,多与苦参、黄柏、车前子等配伍,也可配以山栀、木通、车前子、黄芩等,如龙胆泻肝汤。

泻肝火疗效颇著,用于肝热盛生风,高烧不退、惊厥抽搐,可与钩藤、黄连、牛黄、青黛等配伍,共奏清肝息风之效,如凉惊丸;用于肝热盛之胁痛口苦,或肝火上炎所致头痛目赤、耳聋耳肿等证,多与芦荟、大黄、山栀、青黛等配伍,如当归龙荟丸,也可用龙胆泻肝汤。治目赤肿痛,还可以龙胆汁合黄连浸汁点眼,少量服用尚有健胃作用。

柴胡

[释名]

就是芸蒿、山菜,辛香可食,柴胡长一尺多,微微发白且柔软,入药非常好。其中似邪蒿的柴胡可以食用。

[性味]

味苦,性平,无毒。

[功效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