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低调做人高标做事
31516200000010

第10章 隐忍、修养助你成为低调之人(1)

能屈能伸,逢凶化吉

“人活一口气,佛烧一炷香”。这是一个人在被人排挤,或者被人欺侮时,经常说的一句急欲“争气”的话。

其实也未必如此,试想一下,一个人究竟能有多大的气量?大不了三万六千天,这还是极少数。就像古代名人张英说的那样,“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千里捎书为堵墙。”却不如“得饶人处且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方面,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唐代名臣郭子仪是四朝红人,权倾朝野,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在自己祖坟被人掘了的时候,却气不长出,面不改色。

那时,于朝恩是皇帝身边的宦官,此人虽无才情,但会溜须拍马,所以为皇帝宠幸。他对郭子仪的才干、权势十分妒忌,曾多次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诽谤攻击郭子仪,却没有成功,愤怒之下,竟暗中指使人盗挖郭家的祖坟。

郭子仪知道这是于朝恩的卑劣伎俩,当时他身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手握重兵,一举手、一投足,都关系大唐帝国的存亡,所以连皇帝都敬着他三分,更何况要除掉一名奸宦,真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当他从前线返回朝廷时,满朝公卿都以为他必须有所行动,岂料郭子仪却对皇帝说:“我多年带兵,并不能完全禁止部下的残暴行为,士兵毁坏别人墓坟的事也有不少,我家祖坟被掘,这是臣下不忠不孝,获罪于上天的结果,并不是他人故意破坏。”

祖坟被挖,历来被视为奇耻大辱,而郭子仪却能隐忍下来,足见他的气度之大。也正因为他能屈能伸,能忍能让,他才能在那个奸佞横行、国君昏弱的时代,逢凶化吉,度过一次又一次政治险滩,享尽富贵,以85岁的高龄,安然去世。

苏东坡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后来做上了宰相,执掌大权。他把持政局时,把苏东坡发配岭南,又贬至海南。后来,苏东坡遇赦北归,这位朋友正垮台被放逐到岭南的雷州半岛。东坡听到这个消息,给他写了封信,说:“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惊叹,这么大年纪还得浪迹天涯,心情可想而知,好在雷州一带虽偏远,但无瘴气。”还安慰他的老母亲,并对他儿子说过去的就别提了,多想想将来云云。可想而知,苏东坡如此大度,这位朋友自是羞愧不已,一家人都对东坡心存感激。

苏东坡的胸怀就是比一般的人宽广,对一个几乎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人,他在落难时,还能尽朋友之责。

一个人不仅要自己的胸怀宽广,度量恢宏,更要注意朋友的自尊。一个人如果损失了金钱,还可以再赚回来。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不那么容易弥补了。甚至可能为自己树起一个敌人。

朋友的自尊伤害不得。现在的人,越来越强调个性,好胜心极强,常常把事做“绝”,表明自己的正确或胜利才罢手。如此,就会伤及感情。在一些小事小节上,你大可让朋友“赢”上一把,高兴高兴。

要想重视友人的自尊心,必须先抑制自己的好胜心。不过,越是神吹海侃,旁若无人地使自己出尽风头,一味地过把瘾,不仅得不到友情,更会伤了友人的自尊心。

易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意思是说,行不可至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则无理可续言。做任何事,进一步,也应让三分。古人云:“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人生一世,万不可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的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其各种可能性,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付措施。

不要伤害别人的尊严

1922年,土耳其和希腊经过几个世纪的敌对后,终于决定把希腊人逐出土耳其领土。

穆斯塔法·凯墨尔,对他的士兵发表了一篇拿破仑式的演说,他说:“你们的目的地是地中海。”于是近代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终于展开了,最后土耳其赢得了胜利。当希腊两位将领前往凯墨尔总部投降时,土耳其对被他们击败的敌人大加辱骂。

但凯墨尔却丝毫没有显出胜利者的骄气。

“请坐,两位先生”,他说,接着握住他们的手,“你们一定走累了,”然后,在讨论了投降的细节之后,他还安慰他们不要为失败而痛苦,他以军人对军人的口气说:“战争这种东西,最优秀的人有时也会打败仗的。”

凯墨尔真有大将风度,即使在胜利兴奋时刻,他还能考虑到敌方的尊严,在大庭广众之下,非但没有挖苦、讽刺、辱骂他们,反而以第三者的口吻对他们进行安慰,不知那两位希腊将领听了会作何感想?

我们常常不顾场合地对别人责备、挑剔,甚至挖苦、讥讽,却没想到这样的伤害力有多大,每个人都要面子,这面子代表了一个人的自尊心。人并不能仅仅简单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人还必须靠尊严支撑他的许多行动,他要争取和他人一样的平等,他渴望他的成绩被人承认,他期待社会给予他公正的待遇,如果一个人不顾及自己的尊严,那将被人嗤之以鼻,最终是要被别人遗弃的。

法国作家安东尼·圣伊苏培说过:“我没有权力说出,或做出让人小看自己的事。重要的不是我们对他的看法,而是他对自己的看法,伤及别人的尊严是有罪的。”

每个人都难免会因为一时失误或个人能力所限而在公众场合处于尴尬的局面,这时,如果你再去嘲笑挖苦他几句,让他下不了台,他会怀恨在心,骂你一辈子的。我的朋友曾告诉我他们公司一位生产监督的故事。

在一次生产会议中,一位副董事以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当众质问一位管理生产过程的监督人员,他的语调充满攻击的味道,喋喋不休地指责那位监督人员的处置不当,为了不愿在他攻击的事前被羞辱,这位监督人员回答含糊,这使得副董事更是发起火来,更加严厉的斥责这位监督人员。

几个月后,这位监督人员就离开了公司,他其实是位很好的职员,从被指责的那天起,他对公司的事情,已经没有热情了,不久,他进入另一家与原公司竞争的公司工作,并干得相当不错。

相比之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对待职员的方法上要高明得多,他们要免除公司某部门一位主管的职务,这位主管在电气方面是一等的高手,但让他担任计算主管部门的主管却是彻底的失败,然而公司却不敢冒犯这位脾气暴躁的大牌明星职员,于是给了他一个新头衔。他们让他担任“通用电气公司顾问工程师”——工作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换了个新头衔——并让其他人担任部门主管。

这位主管十分高兴,尽管他被调动了职务,但是他得到了不小的荣誉感。公司给足了他面子。

头脑保持清醒,防患于未然

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会由盛而衰,在极盛时露出衰败凋谢的预兆。所以人在平安无事时,要保持自己的清醒头脑,经常反躬自省,以便能防患于未然。洪应明说:“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意思是说,大凡一种衰败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茂时就种下了祸根,大凡一种机运的转变多半是在零落时就已经种下善果。所以一个有德行修养的君子就应当在平安无事时保持清醒的理智,以便防范未来某种祸患的发生,一旦处身于变乱灾难之中,就要拿出毅力咬紧牙关,坚定信念继续奋斗,以求事业成功。

汉代名将周亚夫以治军严谨有方而被后人称颂,然而当他官爵大至权倾一人时,也面临煞星。

西汉文帝时,匈奴进犯云中,诸将受命出征。周亚夫军细柳,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汉文帝亲临慰劳各军,轻驾至霸上和棘门军营时,都长驱直入,无人敢阻拦。当文帝到细柳军营时,其前锋高呼:“天子驾到!”军门都尉却回答:“军营之中,只听将军命令,而不问天子诏书。”文帝无法进军营,只得让使者持皇帝的信符去见周亚夫,周亚夫才令开门。当文帝车驾进军营门时,守门士兵又告诫:“将军有令,军营中不允许急驰。”文帝只好让侍从拉着辔绳,让车缓缓而行。到了中军大帐,周亚夫全副武装来参见,并称:“身着军服的人,是不向皇帝行跪拜礼的。”文帝到此,不由自主地肃穆庄严起来。

以后,周亚夫官位几次升迁,官到丞相,很受景帝器重。每有重大国事都先与周亚夫商议,而周亚夫也累次提出异议,阻止景帝的行动。

后来,周亚夫从景帝的言行中终于意识到自己权倾一人,已面临煞星。于是谢官称病,并放弃丞相职务。

《列子·说符》中有一段狐丘丈人和孙叔敖的对话。

狐丘丈人对孙叔敖说:“一个人有三种被怨恨的事,你知道么?”孙叔敖说:“是什么?”狐丘丈人答说:“爵位高的,遭别人妒忌;官位大的,被人主厌恶;俸禄丰厚的,所招的怨恨便来了。”孙叔敖说:“我爵位越高,我志向越低;我官位越大,我心越小;我俸禄越多,我施舍越广。拿这个避免三种怨恨,可以么?”狐丘丈人说:“如此甚好。”

人际之间的矛盾,利益之争,都是由于这三种怨恨引起的。所以做人处事最重要的是把握尺度。

孙叔敖病了,将要死去,警戒儿子说:“王几次要分封我一块地方,我没接受。如果我死了,王就会封你。你一定不要接受好地方。在楚、越相交之处有个地方名叫寝丘的,这地方没有多大出息,名字又丑恶,楚人相信鬼,越人不信楚忌,可以长久保持的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了,楚王果然拿一块好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儿子推辞不接受,却请求寝丘这块地方。楚王给了他,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由他家管理着。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大丈夫不论得不得志,皆能恬然处之。孟子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观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不得志的时候也不忘记义理,在得志的时候更不违背正道。孟子还认为君子是不受外界动摇的,只要不做欠缺仁德,违反礼义的事,则纵使有什么突然降临的祸患,也能够坦然以对,不以为祸患了。

孟子本人不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达到那种境界了。有一次,公孙丑问他,“倘若夫子做到齐国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则齐国为霸诸候,称王天下,也就不算什么稀奇事了。可是当您实际担负这项重职时,也能够做到毫不动心的境界吗?”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岁以后就不动心了。”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孟子列举了两个方法,即“我知言”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知言”是指能够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同时也能明确地判断。《孟子》中讲,“听到不妥当的话,就知道对方是被私念所蒙蔽;听到放荡的话,就知道对方心里有邪念;听到邪僻的话,就知道对方行事有违反正道的地方;听到闪烁不定的话,就知道对方已经滞碍难行了。”换言之,拥有这种明确的判断力,就不会被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所愚弄,更不会因而动摇自己的心意了。

第二,“浩然之气。”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力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这段话的大意是,这种气极其广大,刚健,若能对自己所行的正道抱着相当的自信,以这种方法来培养它,就能充塞于天地之间。但它只是配合着道与义而存在的,若缺乏道与义,则浩然之气也就荡然无存了。只有在反复实行道与义时,才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如果仅是偶一为之,就不可能获得。总之,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着坚定的信念,然后才能产生“浩然之气”。

在《论语》中有“孔子绝礼于陈”的故事。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时,在陈卷入政治纠纷中,连吃的东西都没有,连续几天动弹不得。最后,弟子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会遇到这种悲惨的境遇吗?”孔子对于子路的不满视而不见,只是淡淡地回答:“人的一生都会有好与坏的境遇,最重要的是处在逆境时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据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时也。”任何人的一生总会有不遇的时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和预期相反的结果。长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产生悲观情绪。然而,人生并不仅有这种不遇的时候。当云散日出时,前途自然光明无量。所以,凡事必须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不必惊慌失措。相反,在境遇顺利的时候仍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可是总有一天,不遇的时刻会悄然来临,因此,即使在春风得意之时也不要得意忘形,应该谨慎小心地活着。

身处顺境而不骄矜,身处逆境而不颓唐,这才是聪明人所应采取的生活态度。

尽量避免与人争吵

在一些进口影片中,我们常听到剧中人说:“不服气是吗?那就亮家伙吧!”接着,便是枪林弹雨。这都是充满挑逗的语言招惹来的。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挑拨用语”是很危险的,不过现实中引出的不是手枪,而是“唇枪”、“舌剑”、“拳头”之类的。

在提出反对意见或发表对他人看法时,要特别注意这些易挑起争端的语言:

“你说得毫无道理?”

“你有点夸大其词!”

“那完全是错误的。”

“我难道会出错?”

“你还是不认输?”

这些话就像引发地雷的导火索,一不小心就会爆发“战争”。

你知道新教派的创始者约翰·威斯雷在旅行时是如何巧妙地避免与人争吵的吗?

有一次威斯雷坐马车旅行,同行的是一位年轻的少将,是他旅途的伴侣。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常常辱骂基督教的信徒。

在换马车时,威斯雷坐在少将的旁边说:“和你共同旅行是件非常快乐的事,但是有一件事想请求你。”

少将回答:“有什么事情?请说。”

“在我们的旅途中,假如我得意忘形地说出一些对上帝不逊的用语,请提醒我一下,好吗?”

少将笑着点头,这样,旅程中再也听不到少将骂人的话了。

威斯雷无疑是个非常会说话的人,他没有直接提出对对方的不满,而是巧妙地把矛头对准自己,从而间接地传达了他对少将的批评。这种含蓄方式的劝谏当然一般人都会接受,并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又不会挑起任何争端。

不能因小失大

小便宜占不得,蝇头小利也会绊倒人。在人际交往和办公室中千万不能因小失大,使自己栽跟头,摔得头破血流。贪小便宜吃大亏,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可是生活中却总有那么一种人,看见一点儿小便宜便垂涎欲滴,却不知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结果小便宜没贪成,反而断送了自己。

春秋初期,有虞、虢二国,乃是同姓比邻,唇齿相依,其地皆连晋界。虢公名丑,好兵而骄,屡侵晋之南鄙。虞公性贪,爱好璧马。由于虢公屡犯晋境,晋献公集臣商讨伐虢之策。

献公问大臣荀息:“虢国可伐吗?”

荀息对曰:“虞虢方睦,吾攻虢,虞必救之,若移兵攻虞,虢又救之,以一敌二,不见得有什么把握。”

献公说:“这么说来,我们拿虢国就毫无办法了吗?”

荀息说:“办法倒是有的,除非让人拿着金宝珠玉去贿赂犬戎,请其侵扰虢国边境,等虢君出兵与犬戎作战时,我们再乘虚而图虢不迟。”献公同意了荀息的意见,以大量宝物买通了犬戎。未几,犬戎果然发兵攻入虢境,兵至渭水,为虢兵所败。于是犬戎主遂起倾国之兵前来,虢公亦率军拒之,两军相持于桑田之地。

献公又问荀息:“现戎虢相持,寡人可以伐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