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保健小百科
31503100000006

第6章 家庭科学保健指南(2)

其实究其原因,是取梨之甘寒清润、生津止渴,而并非所传可解毒之神效。每到秋季,我也常以鸭梨2个配以杏仁10克煮水之法送与亲友,以预防秋燥,润肺化痰之效果甚好。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要明白看问题还是应该客观地去看,不能盲目地追求,更不能认为什么东西对别人身体有好处就一定对自己的身体也有好处,而是要从一个全方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伍子胥一夜白发

情绪变化对人体状态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故事在历史上也非常多。我想讲一个伍子胥一夜白发的故事。

伍子胥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出生在楚国的一个显贵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史书称他是“少好于文,长习于武”,而且有“文治邦国,武定天下”之才。本来在楚国有大好的政治前途,后来因为楚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把他的父兄给杀掉了,而且杀掉他的父兄以后,还要杀他。

伍子胥没办法,只好从楚国逃走了。当逃到楚国边界的时候,按照今天的地理位置,应该是在安徽有一个叫昭关的地方,结果是后有追兵,前有雄关挡道,根本过不去。

那么,当时他是一种什么心情啊?应该说是一种五味杂陈的心情。怒火,有;惊恐,也有;悲愤,也有。没办法了,他就先找了一个地方躲了起来,因为这一夜之间情绪变化过于激烈,他的头发一下子全都白了,就像一个老人,这反而迷惑了追赶他的官兵。

后来他逃到了江边,江上有一个渔翁,知伍子胥很危急,就渡伍子胥过江。伍子胥过江后,解下随身带的宝剑说:“这把剑价值百金,把它送给你老人家。”渔翁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抓到伍子胥的人,赏给粮食五万石,封给执珪的爵位,难道是仅仅值百金的宝剑吗?”不肯接受。终于伍子胥成功地逃到了吴国。

我们不去管伍子胥后来的结局是什么,就说他在昭关这一晚上又紧张、又恐惧、又悲愤、又怒火,一夜之间他的头发就全都变白了。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情绪变化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冷笑不止的小姐

我在临床中也发现大部分疾病都跟情绪有关系,因为情绪的变化是人体发生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一个故事,是我在整理我祖父的遗案时看到的。

我祖父在20世纪30年代,给北京一个姓王的大户人家看病。这个大户人家有两个闺女,她们应该说都是德艺双馨,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她们岁数相差不大。以前女孩子不能随便出门玩,那么姐姐跟妹妹没事儿就在家里边对弈,就是下围棋,妹妹总是下不过姐姐。

可是有一次,姐姐心情不太好,那天的天气也不太好,所以妹妹觉得有机可乘,非得和姐姐下盘棋,好把面子给扳回来。姐姐说,今天心情不好,不想下。妹妹说,不下不行,非得下。结果姐姐拗不过妹妹,那就下吧。当这盘棋下完以后,妹妹就迫不及待地要数子。

姐姐说就别数了,妹妹非要数,后来姐姐说别数了,自己赢了一个子。妹妹不信,非要数,结果数到最后,果然是姐姐赢了一个子。当时姐姐就冷笑了一下,没想到她冷笑一发不可收拾了,再也停不住了。结果家里遍求京城名医医治也没有效果,后来把我祖父请过去,还是我祖父把她这个病给治好了。

至于祖父具体用的什么药,说实话这个方子还真失传了。但是通过这件事,我主要是想强调,情绪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像这种案例非常多。

不偏不倚,中正和谐

由于五情对五脏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首先要讲的就是“和喜怒”。我们应该记住,五情跟五脏的关系就是: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虑会伤脾,惊恐会伤肾。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喜还会伤心呢?我们在前边讲过中医的五行体系结构图,说这是一个大的、相对平衡的状态,所以任何事情太过了都是不可以的,当然不及也是不可以的。也就是说,偏盛也不行,偏衰也不行。

按照儒家文化来讲,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要不偏不倚,要取中正和谐。所以孔子早就说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他在强调中和,讲中和之道。

怒伤肝会引起哪些疾病呢?怒伤肝首先会引起气血上延于脑,会产生眩晕,导致高血压,这是比较直接的症状。

心火旺盛就容易心烦意乱,容易导致失眠;如果心火下移,就可能导致膀胱炎的发生。

肺火过旺很容易引起一些外感性的疾病,比如像感冒、发烧等,因为这些疾病首先是你有内火,之后才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形成了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惊恐过度则会伤肾,会导致肾亏,也就是肾阴不足。肾阴不足同样也会引起心肾不交,产生一些失眠的症状。

因此,和喜怒的重点,就是要做到心态的相对平和。

另外,我们也应该找到一些正确的方法来对待这些不良的情绪。人的七情六欲其实是很难控制的,所以从养生学的角度上讲,养心也是最困难的,我们自己心里要劝诫自己看开。

如果你能够看开,通过提高自身的修养,自然会达到你所希望的修身养性的功效。有了这个做基础,我们再通过调节饮食、辅以运动等其他方式来弥补身体的不足,就能很好的达到养生目的。

因此,我们要记住,中医把养生定位在:“养生首务在养心。”而在“和喜怒”中,重点首先在一个“和”字上,我们要想办法使心态时常处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状态。

脾胃者,为仓廪之官,化物出焉

“节饮食”作为养生九字秘诀的第二条,对于指导养生也是非常重要的,节饮食首先要从我们的脾胃谈起。在中医里脾胃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黄帝内经》里给脾胃下了一个定义:“脾胃者,为仓廪之官,化物出焉。”我个人认为,可以把胃理解成一个粮仓,它是储藏粮食的地方,那么脾可以把它理解成我们现代社会的物流公司。人吃下去的蔬谷、五味,开始都要放到胃这个粮仓里,然后主要靠脾的运化把这些东西输送到身体需要的部位去,这样人体才能保持一个正常的运转。

脾胃的作用就是把吃进来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需要的地方去,而把非营养物质通过大小肠和前后阴排出体外,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中医脾胃的功能,一主升,一主降,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一出一人,才能达到一个均衡。

古人曾经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脾胃的功能以及怎样才能达到一个平衡。我认为用粮仓、物流来作比喻比较恰当,如果粮仓只能放100斤粮食,而你放了200斤,是不是就过了,放不下了。并且放了200斤之后,不仅胃承受不了,脾也承受不了。

所以去看病时,医生经常说:“你没什么病,就是脾胃不合了。”这就属于是过饱导致的脾胃不合。但是如果吃得少了,过饥了也不行。

合理地调节饮食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种情况,这也是在临床中经常能看到的。比如一个小孩拉肚子了,老拉稀,所以家长就带他去医院。化验的结果是他的大便没事,没有任何特殊的细菌,不是肠炎也不是胃炎,但他表现的症状就是上吐下泻。

为什么会老拉稀呢?他可能本没有病,也许就是因为吃了一个热馒头以后,又马上吃了一根凉冰棍,结果导致他脾胃运化功能出现问题了,中医管这种情况叫脾虚腹泻,这种腹泻其实本身不是病。比如说老年人吃多了,因为老年人的脾胃功能一定不如年轻人,所以他吃多了就消化不了,也有可能会产生腹泻。

遇到这种情况,只要合理地调节饮食,合理地调养脾胃,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进行控制,这种症状很快就会好转。

但事实恰恰相反。遇到这种情况,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腹泻,去医院又查不出病因,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上医院去查,就在家里自己盲目地吃好多抗生素类药物,最后不但腹泻好不了,反而把肠胃里的有益菌群都破坏掉了,破坏了有助于消化的细菌,很可能会产生一个非常坏的结果。如果是儿童的话,严重患者甚至还会产生脱水的现象。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有一个平时特别要好的朋友,他的孩子在两岁的时候,可能就是因为饮食上不注意,拉稀了。当时他也比较马虎,没有找中医,也没有看西医,就自己拿了点抗生素类的药给孩子吃,结果孩子大便越来越稀,最后竟出现了脱水。

等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晚了。这个孩子当时的情况从中医上讲,已经是气血两亏。从现代医学上讲,就是已经完全脱水了,最后孩子医治无效导致夭折。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腹泻。

当然腹泻也分很多种。有一种是有菌性腹泻,就是由于细菌导致的。对于这种有菌性腹泻或者炎症腹泻,你就需要赶紧上医院,通过输入一些抗生素,效果会比较好。但是对无菌性腹泻,我认为还是少吃药为好,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婴幼儿身上,因为小孩子的肠道功能发育还不很完全,尤其容易得这种因脾虚而导致的腹泻。

食物的四气与五味

四气五味是什么概念呢?中医把食物从属性上分成“寒热温凉”四气,还有就是食物本身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味。

前面讲过人体五脏体系的一个模型图,在这个模型图里,我也讲过五味,而且是说五味入五脏。那么,除了要节制自己的饮食,使自己不要过饥过饱外,还要注意四气五味的调养。

关于气与味的概念,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有很多例子。比如说,今年刚刚下来的龙井茶,主要是要它的气,就是要它芬芳的气味,但是如果把龙井茶用开水煮1个小时,茶还能喝吗,它芬芳的气味早已没有了。

如果中药没有经过煎煮,而是把中药直接放在蒸锅里去蒸,那么它的有效成分也一定出不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根据气与味的原则来注意一些事项。

比如说,中医对食疗方面非常讲究,它首先讲的就是气和味搭配的概念,然后讲的是食物之间搭配的合理性。

《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对我们的饮食给出了一个原则上的指导,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什么是“形不足”?“形不足”就是指一个人的体质已经非常弱了,比如说久病在床、濒临死亡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比如说一个人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而这时候,给他煮一点参汤,用东北的野山参,这样补气非常有效,就可以延长他的生命。

我和一些老中医大夫在一起探讨的时候,曾经说起野山参究竟有什么作用。他们给我讲过一个笑话:从前有一个老爷子病危快咽气了,他的儿子端着参汤赶到床前,说:“老爷子您张张嘴,这是千年人参熬的汤,您赶快喝两口。”喝了两口,老爷子醒了,儿子赶紧问:“老爷子,家里边您的那些财宝都搁在哪儿了?”等老爷子把这些财宝藏的地方说出来后,又咽气了。

虽然这是玩笑之谈,但是也说出了山参的补气作用。补气主要是补虚,就是体质比较虚弱的人,靠气来补。

味又是什么呢?就是通过长时间的煎熬、煎煮,把食物里最精华的一些东西保留下来,这些东西是补精血的,按中医的说法也就是滋阴的。比如说,我们吃的大餐里,像鲍鱼、海参等,像这类东西它本身就是药。而鲍鱼和海参一定要长时间地煎熬,而且要用高汤,如果没有好汤去调味儿,它的味道就出不来。这些食材都要长时间地熬才行。

食物的养生特性

有一本医书叫《温病条辨》,是清代的名医吴鞠通所写的,他就把海参、鲍鱼等作为一个滋补的材料写进去了,认为这些都是食疗非常好的材料。

《温病条辨》是中医的经典着作,这本书中作为药物来用的食物,为数不少,粗略统计有七八十种之多,其中包括谷类、果类、兽类、禽类、菜类等。

按照中医温病(外感病)的说法,有外感初起,邪热伤津直至病后,饮食调养、运用也甚为巧妙。一味食物,因其干鲜不同,其效用也是有别的。

比如说,经常见到的荷叶、鲜荷叶与干荷叶的挥发性就不一样,因此,夏季暑热之时,以鲜荷叶熬粥取其芳香之性,才可透邪外出,而干品自然没有这样好的功效。

再比如说,经常服食的姜,关于姜的食用是比较早的。《论语》中就有孔子“不撤姜食”的记载。可知早在两千多年前,姜就已用于食物中。而且在很早以前,姜就被用于药用。

《温病条辨》中关于姜的药用就有六种形式之多,如生姜辛温,北方民间习俗用于受寒风、冷雨之后以姜、糖冲沸水以御寒,从而防止外感的发生;而桂枝汤解肌表的作用,更是少不了生姜的辛温发散之性。生姜还有中和之力,如民间食用螃蟹时要以姜、醋作为作料,这便是借用生姜的暖胃之性以中和蟹肉之寒性;姜还可辅助阳气,如《温病条辨》中的露姜饮,即以人参之甘合于生姜之温,以辅助阳气。顺便提一句,南方有些地方蒸螃蟹的时候要放些紫苏叶的,也是取紫苏辛温之性,解螃蟹寒性的。

果实入药也是比较久远的,其用法与食并无大异。如山楂酸甘微温,具有消积化食的作用,并能化淤,单独服食可以治疗食积,与麦芽、神曲合用则效果更好,习惯上我们将这三味统称为“三仙”,且在当今临床上极为常用,尤其是普遍用于小儿停食积滞,效果颇佳。其实这种用法在民间也广为传用。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中医在“节饮食”上有一个养生原则,叫“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如果是一种非常燥热的身体,是一种实热的身体,比如儿童、青壮年,他们的身体里往往是一种实热,就可以适当地吃一些寒凉性的东西。但如果是老年人,一般是虚寒体质,他们就不适合再吃寒凉性的东西了,就要“寒者热之”了。

就拿喝大酒的人来说,如果长期喝大量的高度酒,就应该考虑戒酒或少喝了。如果是因为工作原因不得不喝,我这里可以给你一个小处方,这个方子你可以放心,绝对是安全的,因为里面的材料全是食品,我们把这个处方叫做五汁饮。

五汁饮里只有五味药,它们全是我们平时常吃的食物。如果记不住,也可以随时到互联网上去查,这就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开出的方子——五汁饮。五汁饮,顾名思义就是五种植物的汁,一是梨汁,二是藕汁(用的鲜藕一定要把藕节去掉),三是荸荠,四是麦冬,五是鲜生地,这五种植物榨成汁,经常饮用,非常有好处。

五汁饮是甘寒的属性,没有任何副作用。就拿藕来说,藕节性苦寒,药用于亡血之症,不宜单独作为食品食用。而去掉藕节的藕其性味则大不相同,它能通气利水,养胃生津,疏导关窍,调整人体气脉,且能升清降浊,因而被历代养生家列为上品。

甘寒可以平息体内因为饮酒带来的辛温燥烈。如果因为喝大酒,产生了口干、口苦、口臭,喝五汁饮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经常在外应酬的人来说,喝五汁饮也不失为一个预防糖尿病的好方法。此方对于预防高血压或一般高血压患者,也有一定食疗效果,而无流弊,常人也可经常服食,延年益寿。

都市人群的三类体质

现代都市人群中虚寒体质的人其实很少见,而大部分人除非得了大病,动手术了,比较虚弱,才可能是虚寒体质。

现代都市人群主要分为三种体质:实热、虚热和湿热。其实这正是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