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南塔的建造完成了;16世纪,北塔的尾期工作结束了;18世纪,史蒂芬大教堂的高塔完工;19世纪,教堂的改建和修缮工作一直在进行着。除了168年土耳其人兵临城下,和1809年拿破仑大军再次破门而入之外,史蒂芬大教堂几乎未受到过战争的威胁。对史蒂芬大教堂最大的破坏是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那几天。炮火袭击使教堂起火,教堂的屋顶、铜钟、管风琴和大部分玻璃窗画毁于一旦。战后的奥地利满目疮痍,但是重建家园的工作立刻就开始了。修复工作从194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962年。全奥地利的九个联邦州,分别负责修复大教堂的其中一个部分。如今,各州人民精诚团结,共同修建史蒂芬大教堂被传为佳话。
如今每一个走进教堂的人,都会被它建筑的浩繁和精美所折服。两排哥特式的柱子,把教堂的正殿分成三部分。放眼望去,从圣坛背后唯一的两块免遭摧残的玻璃窗画射进了一缕缕五彩缤纷的光线,为巴洛克的圣坛增添了神秘的气氛。
罗马斗兽场
罗马斗兽场的真实名称叫做“佛拉维欧圆形剧场”,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公元72~82年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造起来。它是无数动物、斗士和囚犯的葬身地,开幕的第100天庆典就死了9000头野兽,前后约50万人在“表演”中丧命。
斗兽场呈椭圆形,长轴为188米,短轴156米。周长527米,高57米,占地2万平方米,可容8万观众。外形单纯、明确,浑然一体:外观非常宏伟,也很雄壮,高高的立面分为4层,自下而上分别采用多利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虽然现在的罗马斗兽场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它是古罗马历史的象征。起初古罗马只是意大利的一个城邦,后来罗马开始向外逐渐扩张,到了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一个极其强大的奴隶制帝国。罗马人最爱的娱乐就是观看血淋淋的角斗场面。大量的角斗士被驱赶上角斗场,相互残杀,与野兽肉搏,嗜血的贵族奴隶主在角斗士的流血牺牲中获得野蛮的快感。
尽管罗马斗兽场的建筑师仍然是个未解之谜,但我们还是为之叹服,他缔造了史上最伟大的体育场,规模和功能的设计令它成为所有类似建筑的范本。在8世纪时,比德曾慨叹道:“斗兽场站立,罗马就站立;斗兽场倒下,罗马也倒下。”
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地处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上。广场的大片草坪上分布着一系列宗教建筑,它们是建造于11~1世纪的大教堂、建造于115年到14世纪的洗礼堂、比萨斜塔即钟楼,还有建造于1278年到15世纪的墓园,它们的外墙面都是由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的罗马式建筑风格。比萨斜塔在比萨大教堂的后面。
比萨斜塔在117年开始建造,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刚开始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72年完工,塔身向东南倾斜。
比萨斜塔不容置疑地是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建筑。在发生严重的倾斜之前,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就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虽然在更早年代的意大利钟楼中,采用圆形地基的设计并不罕见,类似的例子也可以在拉文纳、托斯卡纳和翁布里亚找到,但是,比萨钟楼被认为是有别于这些原型的,在更大程度上,它是在前人建筑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并对圆形建筑加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比萨风格。
至于比萨斜塔为什么会倾斜,专家们为此争论不休。特别是在14世纪,人们在两种论调中不断徘徊,比萨斜塔到底是建造过程中无法预料和避免的地面下沉累积效应的结果,还是建筑师有意而为之。到了20世纪,一些地质学家及科学家对比萨斜塔进行了精确的测量,通过使用各种先进设备对地基土层进行深入勘测,以及对历史档案的研究,一些事实逐渐浮出水面。
比萨斜塔之所以会倾斜,是由于它地基下面土层的特殊性造成的。比萨斜塔下有数层不同土质的土层,各种软质粉土的沉淀物和特别软的黏土相间形成,在深约1米的地方有一处地下水层。最新的挖掘表明,比萨斜塔建造在了古代的海岸边缘,所以土质在建造时便已经沙化和下沉。
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1987年因它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对11世纪~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产生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
英国巨石阵
巨石阵也称为索尔兹伯里石环、环状列石、太阳神庙、史前石桌、斯通亨治石栏、斯托肯立石圈等名,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文化神庙遗址,地处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约建在公元前200年。
这个巨大的石建筑群处在一个空旷的原野上,占地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蓝砂岩组成,每块重约50吨。巨石阵的主体由几十块巨大的石柱组成,这些石柱形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巨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沟和土岗,内侧紧挨着的是56个圆形坑,由于这些坑是由英国考古学家约翰?奥布里发现的,因此也称为“奥布里坑”。在当地出现的第一块石头是圆圈“洞口”位置上的一块重约5吨的沙岩,又被称为“种石”。在此石出现200年之后,若干石柱才从英格兰西部的威尔士运来,矗立在中央,并形成两个一大一小的圆周。考古学家称之为“巨石阵”的二期建筑。再后来,“种石”被挪走,“巨石阵”进入了建筑的第三阶段——人们运来了180块大沙岩,与原来的青石柱重新组成圆形和马蹄形结构。事实上,从现有的遗迹上,人们也可看出“巨石阵”第三阶段的基本风貌。根据估算,凭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造“巨石阵”需要至少000万小时的人工,相当于1万人工作整整1年。
巨石阵最让人惊叹的是石阵中心的巨石,这些巨石最高的有8米,平均重量约0吨,然而人们意外地发现,有不少重达7吨的巨石是横架在竖着的石柱上的。
巨石阵不仅在建筑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天文学上也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直线上:另外,其中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
伦敦大本钟
大本钟,也称大笨钟,指的是威斯敏斯特宫钟塔,英国国会会议厅附属的钟楼的大报时钟的昵称。位于威斯敏斯特桥的南面桥头,和英国议会大厦相连,在英国议会大厦的北角,钟楼高79米,钟楼四面的圆形钟盘,直径是6.7米,为伦敦的传统地标。
1859年,大钟由当时的英王工务大臣本杰明?霍尔爵士监制,铸造时耗资2.7万英镑。
这个钟铸造好以后,给它取什么名字的问题难倒了英国君臣,有一个大臣悄悄地说“就叫‘大本’算了。”——原来铸钟大臣姓“本”,后来大家都把这口钟称作“大本”。
“大本”钟被视为伦敦的象征,所有到伦敦观光的人,无一不想到钟楼周围,站在议会桥上欣赏伦敦这个别具一格的建筑。这座97米高的钟楼是18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时建造的。1857年该钟出现裂痕,于1859年重新铸造。
作为伦敦市的标志以及英国的象征,大本钟巨大而华丽。大本钟从1859年就为伦敦城报时,根据格林尼治时间每隔一小时响一次,到现在将近一个半世纪,尽管这期间大本钟也曾两度裂开而重新铸造,现在大本钟的钟声依然清晰、动听。
日本富士山
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峰,地处本州岛中南部,跨静冈、山梨两县,东距东京约80千米,该山海拔776米,山底周长125千米,山体呈圆锥状,山顶终年积雪。富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自1707年最后喷发以来一直处于休眠状态,但地质学家仍然把它列入活火山之列。山体呈优美的圆锥形,闻名于世,是日本的神圣象征。由于山人合一的意识存在,每年夏季数以千计的日本人登至山顶神社朝拜。此山也是富士箱根伊豆国家公园的主要风景区。
传说富士火山是由公元前286年的一次地震产生的,具体情况十分复杂。关于富士山的地质年龄至今争论不一,似乎是在第三纪地层基础上到第四纪时形成。富士山火山最早的喷发及形成的最先山峰可能发生在60万年以前。虽然富士山像是一座单锥型火山,实际上它是座相互分立的火山:小御岳、古富士及新富士。其中最年轻的新富士第一次喷发活动约在1万年前,以后继续冒烟,或者偶尔喷发。几千年以来,新富士的熔岩及其他溢流岩把两座老火山峰覆盖住,把山坡扩大到如今的范围,使山体形成目前的形状。
富士山的北麓有富士五湖,由东向西分别为山中湖、河口湖、西湖、精进湖和本栖湖。山中湖最大,面积为6.75平方千米。湖畔有许多运动设施,可以打网球、滑水、垂钓、露营和划船等。湖东南的忍野村,有涌池、镜池等8个池塘,总称为“忍野八海”,与山中湖相通。河口湖是五湖中开发最早的,这里交通非常便利,已成为五湖观光的中心。湖中的鹈岛是五湖中唯一的岛屿。岛上有一专门保佑孕妇安产的神社。湖上还有长达1260米的跨湖大桥。河口湖中所映的富士山倒影,被称作富士山奇景之一。
富士山周围还有许多庙宇和神社,有些神社分布在火山口的边缘和内部。登山活动早已成为一种宗教行为。早期登山由一名身着白袍的朝圣者带头,现在是大群前往,每年都超过10万人,大部分人在7月1日~8月26日的登山季节里聚集于此。
奈良唐朝式建筑群
奈良是日本文化的摇篮,尤其是在工艺、文学和产业方面。因为奈良得到世代天皇的庇护,佛教先在奈良繁盛起来。公元752年东大寺大佛塑成,这使得佛教的影响力达到顶点。奈良的寺院,可以称得上是博物馆,因为它们拥有很多自古遗留下来,可称作无价之宝的佛像以及许多杰出的艺术作品。
在诸多的名胜古迹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唐招提寺。它是我国唐代高僧鉴真亲自指导兴建的,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走进寺的大门,里边是宽阔的白色碎石大路,路两旁是苍翠的松林,主殿是面宽7间的金堂,整座建筑呈现了我国唐代木结构建筑的风格和技艺。寺的东北是鉴真的开山御庙,相传鉴真就安眠在这里。庙前有荷池,由于鉴真生前最爱听潺潺流水,因此弟子们在墓前开塘引水建成。
奈良是日本的佛教圣地,它简直是集佛像之大成的地方。东大寺内有“毗卢遮那佛”,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铜佛像。这座“毗卢遮那佛”,在公元747年铸造,752年举行开光仪式。佛像身高16.212米,脸长4.844米,眉长1.65米,耳长2.575米,颈长0.795米,大拇指长1.66米,为铸造这尊铜佛像,共耗费了熟铜444476公斤,金9.2公斤,水银220公斤。佛像曾经两度毁于战火,现在的佛像是17世纪重修的,只有铜莲座上的莲花瓣部分是8世纪的遗物。为了保存奈良这个古老的文化摇篮,政府规定一切古代建筑不准拆除毁坏,并不允许兴建现代建筑。
今日的奈良,在保存、继承古老传统的同时,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新兴城市。一条条高速公路,一座座高层建筑,一个个现代化工厂相继出现。奈良和我国的西安、扬州已结为友好城市。
越南顺化古城
顺化古城是越南末代王朝——阮朝的都城,位于越南的中部。它背靠御屏山,东距南海8000米,西面是长山山脉,美丽的香江穿城而过。北岸是皇城老城区,南岸是新城商业和住宅区。香江两岸有郁郁葱葱的绿树、如黛的远山,风景非常优美。
顺化古城在165年起曾为历代封建王朝都城,总共拥有约00座风格各异的建筑工程。市区和市郊最著名的景点有皇陵、皇城、天姥寺等。在四处陵寝中,启定王陵是融合西方和越南传统的建筑,最令人印象深刻。古城附近产稻和荷莲,是稻米集散中心之一,有碾米、水泥、机械、纺织、锯木等厂,象牙雕刻工艺闻名。铁路和1号公路北通广治,南通岘港,14号公路通昆嵩和波来古等地。紧靠码头的东波市场,是购物的地方,土特产非常丰富,如干、鲜海产,还有顺化斗笠等。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花了两年时间,从全球500个获提名的地方选出50个被称之为“人一生中必须看一次的地方”,越南从岘港至顺化一带就是其中一处。
古都顺化是越南旅游资源最丰富的都市,也是最具潜力的城市。古老的城池、宫殿、阮朝的帝陵寝、寺庙、民间房舍建筑以及象征着越南古代文化典型的庭园系列,都是别有风格的建筑,每年吸引大量的外国观光客。
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全称叫做“泰吉?玛哈尔陵”,也可译为泰姬玛哈,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位于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千米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城内,亚穆纳河的右侧。是莫卧儿王朝第5代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已故的皇后阿姬曼?芭奴而建立的陵墓,被誉为“完美建筑”。
泰姬陵是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都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以玻璃、玛瑙镶嵌,绚丽夺目、美丽无比,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2007年7月7日,泰姬陵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