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天人合一话养生:佛家养生精要
31499400000006

第6章 起居养生(1)

起居养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起居中应当遵循的有关养生的原则和有助于增进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养生方法。起居养生是佛家养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起居养生要求人们一是要遵循自然规律,二是要讲究科学生活。如能有意识地遵循起居养生原则,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会产生防病保健、减缓病痛、强壮机体、益寿延年的效果。

寺院生活对养生的启示

起居是指日常生活。中医所谓起居调摄,主要包括作息规律、劳逸适度等内容。《黄帝内经》指出,“起居有常”是保持健康长寿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起居无节”,就会影响健康,引起早衰。

历代养生家和医学家都十分重视起居的调摄,把它作为调养神气,健身益寿的重要法则。《黄帝内经》上总结人能“尽其天年”的原因时,就指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反之,“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起居有常度,生活有规律,就能健康长寿;如果起居无常度,生活无规律,放浪形骸,违背人体生理常规,就会导致体衰多病,未老先衰,寿命只能维持到天年的一半。

熟悉三国故事的人也许都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司马懿从蜀使那里打听到诸葛亮早起晚睡、事必躬亲、吃饭很少等一系列有关生活起居的情报后,就断言这位蜀丞相活不长了,结果不出他所料,不久诸葛亮便与世长辞,卒年才54岁。司马懿之所以能得出正确预言,说明他有这样的养生体验:如果长期不注意起居调摄,费神太过,营养不足,势必损害健康,缩短寿命。

那么,怎样起居对养生最有利呢?从佛教弟子的寺院生活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1.早睡早起

佛家弟子是不能够睡懒觉的,每天都有“夜巡”在清晨敲打小木板,这是起床讯号,起来洗漱之后就要开始上早殿。上早殿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除了准备早饭的僧人之外,全寺僧人都要参加,而且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位置,不可以随便改动。在僧人上早殿的时候,外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因为僧人在早殿之上要念诵佛经,如果有人随便出入的话,会打扰他们的思路及清修。僧人念诵的佛经还是有一定程序的,一般的寺院是这样安排的:楞严咒、心经、赞佛偈、绕佛、皈依、韦驮赞。在进行完早课之后,僧人们就可以自归其位了,静坐以等待早饭的来临。虽然我们普通人不必天天念诵佛经,但是也应保证早起,起床之后进行一段时间的晨练,这样就能保证一天都会精神十足,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都会有益。

2.早饭要吃好

僧人吃饭的地方叫做斋堂,僧人们坐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上,先要一起念诵《供养咒》,然后再可吃粥。吃粥的时候要保持房间里面的绝对安静,同时也不可浪费粮食,必须要把自己碗里的饭吃完。在吃粥的同时,还要进行思考,思考的内容大体有以下五种:思考所食之饭来之不易;思考自己在德行方面还存在那些缺点;提防于饮食生贪欲;把吃饭当成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把吃饭当成修禅的基础,如果要修禅得道必须要好好吃饭。由此可以看出,早饭对身体、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虽然不一定必须要遵守佛家吃早饭时的规定,但是一定要按时吃早饭。

3.注意生活细节

僧人们吃过饭之后就要开始坐早班香,僧人们接到命令之后就要开始“跑香”,在这个过程中,僧人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不可胡思乱想。在他们打坐的时候,每隔一个小时还要换一个巡香之人,以察看他们的鞋摆放是否整齐。在大约八九点钟的时候,由一个僧人送往厨房一支香,待到这支香燃尽就要开始做午饭了。从中可以看出,佛家特别注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在每个方面都不可粗心大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注意养生。

小知识

深山茅棚中的隐修僧

隐居深山,隔世静修之士,中国古人称之为“居士”。魏晋以后参禅的出家人逐渐成为了隐修之士的代言者。为了完成修行,几乎所有出家人都会有数年的深山参学经历。他们与世隔绝,独守烟霞,四季为伴,吃野菜,穿破纳,住茅棚。深山隐居的僧人,基本都从社会上来,一般剃度后三五年时间在大寺院中接受学戒、禅七等训练。第二阶段会以3年时间专门在禅堂静修。入山之前,要慎重地向长老请教,学习注意事项。此后,才会背起锅、碗、背架和佛经,到山里隐居修行。

顺应四时而起居

佛家有云:“万物归一,寄情于物,寄情于景;万物相关,万物一体。人在万物轮回的过程中,已经将肉体和身心全部附到大自然的四季万物当中了。”因此,应当顺应四时而起居。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息息相通,古人早就提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制定作息制度的指导思想。根据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观点,《黄帝内经》制定了与四时气候相应的作息制度。

1.春季宜晚睡早起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气生发的季节,它要求人们在春夏之季顺从自然界春主升、夏主长的规律,更重视保养阳气。阳气,按照中医的理论,是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动力,因此春夏养生重在养阳。

春夏之季,自然界万物复苏,草木生长旺盛,人们的起居也应随之做相应调节。清晨起床要早,不能再像冬天一样懒被窝,“夜卧早起”,最好差不多六七点钟起床,晚上11点钟左右睡觉。

如果违背了大自然的生长规律,晚上熬夜,一觉睡到中午,则会令阳气大损。阳气受损的结果,轻则表现为气虚,主要是易疲劳,平时不喜欢运动,一旦运动就汗出如雨,严重时还会头晕、易感冒,重则神经系统出现紊乱,兴奋和休息规律颠倒,影响大脑健康。因此要提醒人们,春季要注意作息时间,要晚睡早起。

2.夏季宜迟睡早起

夏天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而黑得晚。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作一些相应的调整,以迟睡早起为佳,而且应尽可能的定时起、睡。“定时”是体内生物钟的要求,如果一年四季都能定时,可造成“动力定型”,使身体具有最好的适应性和预见性。在夏季,更应给自己规定一个严格的作息时间,决不无故违反,即使休息日也不例外。夏季最佳就寝时间是22:00~23:00,最佳起床时间是5:30~6:30。夏季炎热的天气很容易影响人们的睡眠,但你一旦养成了定时作息的习惯,就比较容易排除气候对睡眠的干扰,早晨也会自然舒适地醒来,体内的生物钟就不会出现“错点”现象,各种生理节律均可安然运行。

3.秋季应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就是说,在秋季三个月,秋风清肃,万物收藏,人起居调摄应与气候相适应,才能避免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

秋季早睡,正合人体需求,又有安睡的条件,天气凉爽,舒心爽身,经过一个少眠的夏天,正好借此以补偿。秋季早睡,对于人体保健是有好处的,符合养生之道。

4.冬季宜早睡晚起

冬季应早睡晚起,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迟起可养人体阴气。待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睡觉时不要贪暖和而蒙头睡。被窝里的空气不流通,氧气会越来越少,时间一长,空气变得混浊不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就会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第二天会感到疲劳。

古人这种根据四时自然变化而制定的作息时间,是符合人体生理变化规律的。现代医学也认为,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人的机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在高山居住的人,为了保证机体得到充足的氧气,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条件,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使红细胞数量增多,使机体内在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取得平衡。假若自然环境因素在质和量上发生突变,超过机体适应能力或者自然环境因素发生突变后人们不采取相应对策时,就会产生机体外环境平衡失调,从而引起疾病,影响健康。

小知识

佛教之“行为养”

佛教徒的日常养生法主要分为七种,即神养、行为养、形养、气养、食养、药养和术养。其中,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等起居行为的调养。在穿着方面,宜春捂秋冻,衣被要勤洗、多晒,保持卫生整洁,尽量少穿用化,在饮食方面,要戒烟,少饮酒,多喝茶,提倡素食和适当节食;在住、行方面,要保持良好的身形姿态,所谓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行如风,同时要学会放松;在待人接物、谈吐方面,宜和颜悦色,学会宽容,学会微笑;在运动、娱乐方面,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贵在坚持、适度。

顺应自然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佛家认为,顺应自然是养生的最高境界。那么人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顺应自然了呢?其实这太简单不过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违背自然了。要做到顺外面大自然的自然,还要顺自己内在命运的自然,这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在传统养生学中也十分强调人体要“顺应自然”的观念。传统养生学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就要与大自然的变化保持一致,需要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律,以顺应自然,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黄帝内经》对一年四季的起居规律有着详细的论述:“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意思是说在春季的三个月和夏季的三个月中,要睡得晚,起得早;秋季的三个月就要睡得早,起得早;而在冬季的三个月中就应该睡得早,起得晚,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起来以后再起床。

传统养生学认为在大自然中,一年四季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所以大地植物就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现象。人体也应该像植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所以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

那么,怎样才算是顺应自然呢?

1.人的作息规律要顺应自然

人是生活在自然之中的,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这个大的环境,所以人的生活也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中有阴阳变化消长的规律,所以人的作息也应该与之相适应,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的健康。例如,清晨阳气渐生,日中最盛,黄昏阳消阴长,到夜间,阴气就代替了阳气成为最盛的了。人体内的阳气跟外界的阳气是密切相关的,当自然中阳气盛时,体内的阳气一般也会较盛,反之则会较弱。因此,人的活动应该和外界的阴阳消长情况相适应,白天阳气盛的时候活动,晚上阳衰阴盛时休息,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作息原则。

2.人的作息规律也要与自身的具体情况相适应

人的生命活动也是要遵循着一定的周期和规律的,如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等也都有着不同的周期和规律,每个周期也都有旺盛和衰退两个阶段,而不同的人,其情绪、体力、智力的周期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制定自己的作息制度也要符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和特殊规律,不能一概而论,这样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生理、心理周期的规律,使它们为自己所用,让自己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良好的平衡状态中。

3.适应环境和偶发事件

顺应自然养生还应包括适应环境和适应偶发事件变化这两方面。例如南方气候多潮湿,北方气候多干燥,平时人们均能适应各自生活的水土环境,但一旦南北搬迁居住地,就可以从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得到印证。还有的人虽未变更居住地,只是调换了一下工作单位,因所见均是陌生人而产生一种心理压力,或抑郁寡欢,久之也能影响健康。其他如中年丧偶、老年丧子,以及事业上的失败、天灾的降临、同事间的矛盾等突发事件,都应该以顽强的毅力,豁达的胸怀来疏散、解脱由此而产生的悲愁压抑或痛苦哀伤的情绪,使心理迅速恢复常态。

小知识

香与佛家养生

香在佛教医学中有很多配方,用途极其广泛。不仅熏烧香药以除污去秽,预防瘟疫,还有专门的药方对治特殊的病症。使用香药的方法也很多。有的是直接熏烧,有的要口服,有的做成香水、香膏涂在身上,有的是在浸泡洗浴时用。如《大唐西域记》记载:“身涂诸香,所谓旃檀、郁金也。”印度气候湿热,容易产生难闻的体味,油腻的体垢,所以佛家弟子很早就用檀香、郁金制成香膏抹于身上,既能净身去味,又能消炎杀菌,防治皮肤病。另外,香在燃烧中缓缓地释放出芳香的气味,该香气有提神醒脑、除烦去燥、除秽除昏的功效,以帮助修行者进入良好的修行状态。

睡眠是养生的第一要素

佛家认为,睡眠是养生的第一要素。睡眠是每个人在生命中都必须满足的一种绝对需要,就像食物和水一样。科学证明:人如果缺乏睡眠,失眠或是睡眠质量不高,就会变得坐立不安,情绪波动,记忆力减退,判断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一些错觉和幻觉,以致难以坚持日常生活和活动。人的一生当中大约有1/3的时间用于睡眠,所以,睡眠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个人7天只喝水不进食还能存活,可是不睡觉就只能活4天。睡眠,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日益成为现代人的“奢侈品”。美国一份医学报告指出,现代人工作繁忙,加上夜生活多姿多彩,平均睡眠时间比90多年前的人少了1.5个小时。

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因素引起的失眠则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病症。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人群中约10%~49%患有失眠症;在我国,至少有35%的人失眠,17%的人失眠症状相当严重,而睡眠局限在“浅睡眠”的人的比例则高达77.3%。

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一生坎坷曲折,几番大病,几度流放,然而他精力充沛,创作不衰。其中虽有多方面原因,但与他良好的睡眠也是分不开的。他有诗曰:“形神操持美无穷,风雨泼天兴正浓。不远会心三昧在,春光一片黑暗中。”他提倡睡觉姿势要“四肢无一不稳处”。就是说睡时取右侧卧位,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放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这样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变动,全身肌肉松弛,有利于肌肉组织休息,消除疲劳。同时,右侧卧可使心脏处于较高位置,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其负担。

那么,具体说来,睡眠对人有哪些好处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睡眠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消除疲劳

睡眠时,人提的精气神皆内守于五脏,若五脏安舒,则气血和调,体温、血压、心率均相对下降,呼吸及内分泌也明显减少,使代谢率降低,体力得以恢复。

2.保护大脑

大脑在睡眠状态中的耗氧量大大减少,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脑细胞能量的储存,帮助恢复精力,提高脑力效率。

3.增强免疫

睡眠不但是智力、体力的再创造过程,还是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睡眠中能产生更多的抗原抗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因此现代医学常把睡眠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用来治疗顽固性疼痛及精神疾病。

4.有利于防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