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天人合一话养生:佛家养生精要
31499400000026

第26章 休闲养生(1)

休闲,当今人谈论的时髦话题,养生,人们生活中的永恒追求。从休闲中获得养生,俱鱼与熊掌兼得之乐。佛家让人遵循豁达、闲适、超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和休闲方式,体现了佛家一种特有的养生智慧。劳顿之后,边喝酽酽好茶,边听悠悠音乐,心情顿感舒畅,精神为之放松。即使孤身独坐,通过意念调息,使躁动趋于宁静,也可遂得天人合一深趣。

养心从绘画写意开始

佛教发源于印度,佛教绘画当然也溯源于印度。根据佛经记载,早在佛陀时代,寺院就已经有了佛教绘画的流行。绘画不仅是佛门中的一项伟大艺术,对养生也有极大的益处。

古今画画有大气象者,无不是养生高手,他们兼仁德于一身,不为名利所累,生活达观,精神和畅,虚怀若谷,顺天意而致诚;入世闲适,出世自安,蜇隐朝市,自成一统;视画室为大谷,书架为丛林,得天然之元气。佛家云:“色即是空,空即是空。”排除一切外扰,感悟那份淡淡的轻松,人就会体验到灵魂深处有一片真境,“明心见性”还“本来面目”,就可以坦然将灵魂与笔墨同化,让自己在顺应自然中找到生命的唯美。

随着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们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很多家庭、公共场所、游览胜地等都用书画点缀,这很有益于身心健康。古今中外许多书画家进行书画活动,都取得了防治疾病和长寿的效果。人们认为这是因为书画艺术有益于情绪调节,能使心理达到平衡。

书画与健康的关系,必须涉及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谓七情六欲致内伤,是疾病来源的绝大部分。七情既是生理现象,也是心理活动。习作和欣赏书画无疑使人精神愉快,调节了心理。目前多数人认为愉快是心理的最佳状态,它既不过于兴奋,又抑制和冲淡了不良情绪。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愉快可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及对生活的每一印象更易感受,可使身体更强健。”

从古至今,勤于书画而获长寿的人,可谓是数不胜数,如唐代的柳公权、欧阳询,明清时期的文徵明、梁同书,以及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均高寿八九十岁。若问书画家的长寿奥秘,无非是每日写写画画,持之以恒而已。生理与精神能得到很好协调,是人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而书画活动能使人达到这一境地。

那么,书画对养生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有利于治疗慢性疾病

练习书法时,正心诚意,专心致志,双目凝神,举止舒展,或运腕写小字,或悬肘作大字,总之要全神贯注,聚精凝神,将全身气力贯于臂时,运动上肢,注入笔端,只有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有神韵,只有这样写字才能通畅全身气血。久之,不仅能加强上肢的活动功能,而且如同在纸上练气功和太极拳一样,有利于全身脏腑和治疗神经衰弱、精神萎靡、手臂发麻、腰痛背酸、动脉硬化等多种慢性疾病,益寿延年。

2.有利于延缓衰老

练习画画时,需要绝虑凝神,沉静运气,将自己的全部心神和气力送入笔端,所画线条颜色,都当成自己感情的寄托。这样画者才能深入画中,领略其美,既能娱心,又能练体,起到利关节、通气血、和情志、调阴阳、陶冶情操、焕发青春、抗老延年的作用,故绘画者多长寿。

3.有利于养性

书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强调的是“调练心境、排除杂念、万神归一”,创作者必须端正姿势、调整好呼吸、闭目养神、内视自己、控制感觉,把意识集中于一点,进入万念皆空的艺术创作境界。现代医学认为,处在这种境界中,人的生理反应有四个特点:大脑皮层稳定;能量消耗减少;血液中的乳酸盐降低;心平气和,头脑清醒。这种状态是很好的养性过程。

4.有利于健脑和预防腰腿疾病

书画创作进入到运笔实际创作时,又是一个很好的体育锻炼,不但腕力、臂力、指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还要有很好的坐功和站功,对腰腿也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医学研究认为,手腕、手指得到充分的锻炼可以健脑,腰腿得到锻炼可以减少腰腿疾病,延缓衰老,有益于人的健康长寿。

小知识

观画可疗疾

观画对人的情绪和身体都有影响,尤其是重写意的中国画,讲究意境,能把人带入一种境界,使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因而对人能产生深层的作用。如观虎豹雄狮,提神壮胆;观山水风景,心旷神怡;赏花卉怡然自乐;观寒梅松竹,情怀高逸。我国画史中记载了很多以画怡情,健体,疗疾的例子。隋炀帝杨广即位时,“身体虚弱,喉下舌燥。”太医看后,并不给他开药方,而是精心制作两幅画,一幅为“梅熟时节满园春”,另一幅为“京都无处不染雪”,“梅”画使人一望生津,“雪”画意境清凉,使人望而除燥。隋炀帝看后,顿觉喉舌酸而甜润,躁疾去除。

书法养生,去噪育静

自佛教传入中国,僧人、禅师在读经之余常挥毫抄写所读经文,以此来传播佛教的教义和扩大佛教的影响。佛门对书法是重视的,如《瑜伽师地论》将书法与音乐并列在“十二工业明处”之中;《杂阿含经》把书法、美术和绘画并列在“工巧业处”之内;《尸迦罗越经》中,佛陀教导做父母的,教育子女应该“一者,当念令去恶就善;二者,当教计书疏;三者,当教持经戒。”著名律宗大德弘一法师云:“夫耽乐书术,增长放逸,佛所深诫。然研习之者能尽其美,以是书写佛典,流传于世,令诸众生欢喜受持,自利利他,同趣佛道,非无益也。”等等。

书法家在临池研修书法的过程中也多涉足佛教,或以此静心养性,或借佛参悟书道,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

古今书法家多长寿,如久负盛名的颜、柳、欧、赵四大家,其中三位都年逾古稀,颜真卿寿至76岁,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此外,明代书法家文徵明寿至89岁,清代书法家梁同书寿至92岁。缘何书法家长寿?因为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书法对养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节情绪

中医学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太过可使脏气失调。书法可调整心态,使情绪稳定。狂喜之时,习书能凝神静气,精神集中;暴怒之时,习书能抑郁肝火,心平气和;忧悲之时,习书能散胸中之郁,精神愉悦;过思之时,习书能转移情绪,抒发情感;惊恐之时,习书能神态安稳,宁神定志。可以说书法是防治心身疾病的非药物疗法。

另外,不同书体的临习和创作,对人们情绪的调节有着不同的效果。如写楷书可以去烦恼,写隶书可使人恬静,写草书可使人激昂,写篆书可使人心情舒畅,如此调节人的情绪,养心调息,使人的情绪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自然也就诸病难犯,身体保持健康。正如现代心理学家所说,不良情绪是健康的大敌,一切不良情绪都会给疾病敞开侵入的大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练习书法,对人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陶冶情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籍记载仓颉造字,虽是传说,但字与书体的形态反映了造字者对事物的艺术构思和精神情感的寄托。唐朝虞世南的《书髓》中说:“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而成形。”篆书形态古雅、质朴;隶书圆浑、秀美;楷书严谨、鲜明;行书洒脱、烂漫;草书飘逸、奔放。它们尽管风格各异,但都表现出了节奏化的自然美。其正如《淮南子》中说的“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都能使人感到美的享受。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练习书法无疑能陶冶人的情操,赋予生命积极向上的活力,使人在艺术、眼界、胸襟、修养、气质上都得到升华。

3.形神共养

书法体现了形神共养的统一性。“形为神之宅”。形体的养护在于动,动以养形。执笔时,指实、掌虚、腕平的姿势,书写中悬腕、悬肘,不断前落后顾、左撇右捺、上折下弯的运动,不但调节了手臂的肌肉和神经,而且使指、臂、肩、背、腰、腿部也得到运动,而这种运动是舒缓的、非剧烈的,是适度的,非超常的。书法的这种适度运动,贯穿了“摇筋骨、动肢节”的导引内涵。

清代养生家曹庭栋主张:“养静为摄生首务。”静以养神,养神则保形。习书法时全神贯注,人的思想纯净、恬淡、少欲,心神不被外界事务所扰动,在追名逐利的风潮面前,甘于清贫,恪守寂寞,使体内阴阳平衡,保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延缓细胞的分裂周期,体内气血在最低限度内变化,代谢相对缓慢。书法能养神,养神能练意,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心理对于生理的干扰,使一切杂念全抛之九霄云外,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其作用不亚于练气功、打太极拳。练习书法,形神共养,使书象形神一体,心身统一,从而健康长寿。

总之,学习书法能健身养性,清心养生,对人体的健康大有裨益,正所谓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学书。

小知识

智永禅师的书法艺术

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梁陈隋间著名高僧释智永禅师,书法造诣极深。苏东坡曾把智永书法比于陶渊明诗,云:“永禅师,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渊明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清梁山献《评书贴》云:“晋人后,智永圆劲秀拔,蕴藉浑穆,其去右军,如颜之于孔。”智永禅师以惊人的毅力,运用王家古法,闭关多年,书写的“千字文”八百余本成为了广大寺僧信众们习字抄经的范本,使抄经更具有书法艺术作品的风格,并使抄经活动更广泛地进入社会的各个层面,更为世人推崇和欣赏。

读书养生颐天年

人老首先从大脑衰老开始。要想延缓大脑衰老,有效方法是让它经常接受外界的良性刺激。思考其实就是让大脑进行锻炼,加速神经反射,增强脑细胞的活力。有人对我国秦汉以来喜好读书的人的寿命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其平均寿命超过一般人群。

佛教强调:“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属于养生的内容,也是养神的方法。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很有道理。读书能颐养性情,使心胸宽阔,净化心灵,提升自我修养。读书还可医愚疗疾。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诗人陆游活到85岁,他的体会之一是“病需书卷作良医”。读书给他带来莫大的快乐与慰藉,70岁以后仍“蝇头细字夜抄书”,并称这是“却老方”。据历史记述,清朝高官兼学者曾国藩,平时害了病很少吃药,而靠静心读书来调养。近代作家秦瘦鸥耄耋之年仍坚持读书不辍。他说:“我自小多病,但又最怕打针服药,几乎每次都是依靠看《西游记》、《封神演义》、《江湖奇侠》、《福尔摩斯大探案》等书籍而获得充分休息,而逐渐恢复了健康。”

一位白发苍苍的九旬学者老人,谈到读书的好处时,深有体会地说:“这不仅是获得知识的途径,更是健康养生的法宝,读书看报让你思想不生锈,精神永保鲜,心情常快乐,脑子越用越灵活,健康必然属于你。”此话有理,将读书益养生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给人以深刻启迪。

可有些人不愿读书报,尤其有些老年人总认为自己老了,耳聋了,眼也花了,将读书看报当成了负担。总觉得不看也罢,学了何用,这是一种糊涂观念。

有道是“活到老,学到老”,“学不因老而废”,这是至理名言。有些人退休前精神矍铄,生龙活虎,可退休后很快暮气沉沉,老态毕露,疾病缠身。究其原因,大多是退休后无所事事,不再用脑,不读书,不看报,长此下去目光变短见,心胸变狭窄,孤独、苦闷、烦恼接连而来。

老年人不妨常读些诗词和养生类书籍,更有利于养生。我国古人论养生,大部分通过诗文流传。孔子曰:“养生须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庄子曰:“衽食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这些养生道理有深刻的警世作用。

那么,读书具体有哪些益处呢?归纳如下。

1.能让人胸襟开阔

俗语说:“酒多人颠,书多人贤。”经常读书,会让人心境怡然,具有正确的辨别能力,当遇到挫折时,不会丧失理智、乱了方寸,比较容易走出困境。

2.可健脑益智

研究表明,人的衰老首先是大脑的衰老。大脑用则灵,不用则迟钝。读书可使大脑机能得到锻炼,从而延缓大脑的衰老。脑功能健全。心态自然健康。所以古人说,书卷是养生的第一妙物。

3.能让人跟上时代

读书是在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观念,这样,不但能充实生活,增加人生的乐趣,同时也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4.能治病疗疾

清代的《老异续编》就记载有杜诗能解除病痛的医案:“白岩朱公患气痛,每当疾发便诵杜诗数首,气痛便迅速缓解,屡试屡效。”美国心理学家勒纳也倡导“诗歌疗法”,认为吟诵诗歌能改善人的不良情绪。德国就有一家病人图书馆,让那些慢性病患者,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心理有障碍的患者阅读不同情感色彩的书籍,结果病人康复得较快。

小知识

乾隆皇帝的养生秘诀

乾隆爱好广泛,学识渊博。他爱读书,是封建帝王中少有的多才多艺的皇帝。他情趣甚广,懂满、蒙、维、藏、汉五种文字;他喜诗文,据传他一生写文1300多篇,做诗4万余首,他还喜欢听戏、观灯、看杂技、滑冰等,并亲自演过戏,这些活动,对修身养性颇有裨益。他每天早上大约6点多起床,先洗漱后用膳。早餐后,处理政务,然后与大臣议事,午后游览。晚饭后,看书习字,作文赋诗,然后就寝。乾隆一生养生有法,年近90尚思路清晰,自号“十全老人”。

下棋下出人生百年

佛家讲顿悟,下棋讲感觉,棋理佛理相通,下棋也是佛门弟子的爱好。自古就有“善弈者长寿”之说。下棋是一种有益于性情的活动,业余时间杀上几盘,既可增加生活的情趣,有益于生活的调节,又有利于智力开发。尤其是中老年身体较弱,不宜做剧烈运动,下棋是一种很好的活动。《梨轩曼衍》说:“围棋……养性乐道之具也。”其他棋类也同样有“养性乐道”的功能。

下棋可使人精神集中,意守棋局,排除杂念,一心对弈。凡善弈者,深知“乐在棋中”。作家冯梦龙所著的《古今笑史·弈》记载了李讷用弈棋制躁怒的故事:“李讷仆射,性卞急,酷尚弈棋,每下子安详,极于宽缓。往往躁怒作,家人辈则密以弈具陈于前,讷一睹,便忻然改容,以取其子布弄,都忘其恚矣。”虽然冯梦龙将这则故事作为笑话记载,但也说明了棋可移情的道理。

总之,下棋不仅是智力竞赛,更是一项有利身心、延年益寿的文娱活动。下棋对人们有以下几个好处:

1.养性益智

下棋是一种静中有动、外静内动的活动,需要凝神静气、全神贯注,神凝则心气平静,专注则杂念全消,而棋局的变化,可以锻炼人的应变能力,既是一种休息、消遣,也是一种益智养性的活动。

2.锻炼思维

下棋是一种有兴趣有意义的脑力活动,棋盘上瞬息万变的形势,要求对弈者全力以赴,开动脑筋,以应不测,两军对垒,这是智力的角逐,行兵布阵,是思维的较量。经常下棋,能锻炼思维,保持智力聪慧不衰。

3.使人身心舒畅

与棋友会棋,磋商技艺,能增进朋友之间的往来,特别是中老年人,下棋当成一种活动,也可使人精神愉快,有所寄托,使身心舒畅。布棋对弈,娴静养性,对健脑健身有一定的裨益,但这项活动也和参加其他娱乐活动一样,需要适度。

4.使人有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