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书香醉我
31498400000080

第80章 闲来幸读"宰相"

书近读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喜欢陈眉公的小品,盖因其清淡雅致,读来既消遣又修能。更主要的是读着不累,信手翻来,正翻无妨,倒读亦可。读此书前,我简单考量了一下作者,引发了点关于隐士的小小思绪。

陈继儒,明代诗文作家、书画家,又号眉公。年少之时乃高才生,与董其昌、王衡齐名。21岁补诸生,28岁弃去,取儒衣冠齐焚之,隐居于小昆山之阳,设馆课士,但结交仍然十分广泛。清亡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他为人重然诺,饶智略,对于达官贵人,不显清高,乐于往还;对于穷困儒生,也不加嫌弃,尽心资助,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在当时影响极大。陈眉公有这么一句话:"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陈眉公就真的忘不了名利吗?未必。古往今来有几个隐士,不都在寻终南捷径么?等把秀作够了名利双收。后世有人说了这样的话"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帝王家"。这是直指陈眉公的。你不是高士吗,你不是闲云野鹤吗?旧时王谢堂前燕,尚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什么你飞来飞去总在帝王家。你到底是只什么鸟?这种人在山中心在朝与那种人居五都市、心驰三家村者相比,哪个是大隐?我们似乎说不清。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山中宰相应该是朝梁的陶弘景。陶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知道陶弘景是个奇才,几次想请他出山做官,但陶坚辞不出。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史书上称当时武帝对陶弘景"书问不绝,冠盖相望"。于是,香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这位陶弘景,原先也在官场里混过。弘景自小聪明,四五岁时便喜欢读书,9岁便读熟《礼记》《尚书》《周易》等深奥经书,11岁做了某王子的博士官。23我岁做过南齐巴陵王的侍郎,以后又担任过诸王侍读一类官职,兼掌书记。当时陶弘景所撰的各类官方文件,同行中奉为定式。然而他尽管才高八斗,做的官却都是没有实权的,既不是中央政府中的尚书一类大官,也不是治理一县一地的实权官职,所以他常怏怏不得志。到了36岁那年,决意辞官修道,来到茅山。

他以为此山号称"华阳之天",神仙所居福地之一,于是自号为"华阳隐居",在山中筑道馆居住。陶弘景隐居是因为对官场的失望。以梁武帝对他的礼遇,完全可以出任当朝宰相。为什么他不去呢?因为他不愿让自己在官场与人勾斗。

再说了,伴君如伴虎。哪天君王不高兴了掐死我如同一个蚂蚁。这样也好,距离产生美。让你始终保持着对我的新鲜感、神秘感。岂不更好。

不管陈眉公是什么鸟,这并不妨碍我们赏读他的美文。《小窗幽记》是本好书。闲来无事,推掉小酒,躲进小楼,关上小门,打开小窗,躺于小床,捧上小书,悠然一支小烟,活生生一个小我。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