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书香醉我
31498400000026

第26章 带箭孤鸿不倦飞

读柏杨文章时,我时常对他的不凡经历充满了好奇,总想探寻这位文化斗士身上的不屈的叛逆性格和无畏的批判精神的渊源。所以,读《柏杨回忆录》觉得很解渴。由于柏杨先生因眼病不能写作,这本回忆录由他口述,周碧瑟女士执笔。写作中,周女士时常停下笔来凝视着先生叹息:您的灾难,怎么没完没了?一位日本作家说,柏杨是一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本书记录的柏杨经历的不幸和辛酸常常令人锥心,阅读中我不时感而泣下,泪眼婆娑。

孩童的柏杨是"野生动物",自幼丧母,继母百般凶恶,上学时又遭遇恶师,而柏杨本性又执拗顽劣,18岁的柏杨第一次对继母回敬了拳头之后,走出了家门。在烽火连天的战乱时期,他流离颠沛,当过流亡学生,当过军官,经过商,失过业,流过浪,抵台后当过教员,干过编辑,在白色恐怖时期,他命悬一线。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家庭背景,不幸的人生经历,促使了先生叛逆性格的形成。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洞悉人间万象,众生百态。唯有手中"书生报国无它物,笔如刀"。他下笔如神,所向披靡。

入狱前10年杂文创作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才华横溢,妙笔生花,令无数读者倾倒,许多人成了他的知交。其实,最初的杂文多为风花雪月之类,后来转向对社会的批判,及待直指台湾社会政治的底部的黑暗时,蒋家王朝露出了狰狞面目,柏杨最终身陷文字狱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10年冤狱使柏杨在饱受折磨的同时,也更深地体会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在他下狱时,朋友有忠心耿耿的,也有避之不及的,那位让他不顾一切,甚至抛弃家庭去追求的知心爱人倪明华,在他遭难时毅然离他而去,宝贝女儿后来也几乎视他为路人。后来李登辉信誓旦旦地说"柏杨事件以后再不会发生"时,先生只愿自己是中国千年文字狱的最后一个受害人。

身为一介儒生,他书生意气,性情率真,义气起来忘了得失利害。作为一个文化斗士,他有肝有胆,一身傲骨。他敢爱敢恨,深明大义。他的骨子里充满了诗人的浪漫和赤子的天真,比之更多苟全性命于乱世的人们,柏杨的悲剧更具个性因素。这也是柏杨先生巨大的人格魅力所在。当身处乱世的柏杨先生,怀着"男儿何不带吴钩"之抱负为了理想而奋斗时,却常遭命运戏弄。虽说今日之柏杨也算得上"若个书生万户侯",但这一切以坎坷之经历、不幸之人生作代价,想来是谁也不敢领教的。走过峥嵘岁月,柏杨先生没有为自己的不幸哀鸣,他认为这一切是民族的灾难,时代的灾难,而不是某个人的灾难。至于个人归宿,他说:大陆可恋,台湾可爱,有自由的地方就是家园。出狱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他不仅有了自由,而且有了家园。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傲立文坛,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人生的不幸并没有击倒柏杨,"铜相反的是使他更加顽强。

豌豆"精神在柏杨身上表现得尤其典型。他坚毅执著,不舍追求,虽下狱而不辍,虽年长而不衰。

就在读罢本书写罢本文后,欣然在报纸上看到了80多岁的柏杨获台湾"行政院"文化奖的消息。在生命的天空,柏杨是一只伤痕累累、带箭不倦奋飞的不死鸟。柏杨先生,晚生在海峡这边向您遥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