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地区以及拥有世界石油探明储量63%的中东地区,在可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中国石油最主要的进口市场,因此,加强对中东地区的石油外交应当是中国石油外交战略的重点所在,而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就开始建立其与中东产油国的密切联系,并处处以石油供应为重,终于幸免于1973年的石油冲击。因此,为了保证石油供应的稳定,中国应当改变传统的中东政策,变消极观望为积极参与。
2.实行石油来源多样化战略,逐步减少对单一地区石油的过度依赖。
在这一点上,美国的一些经验似乎对于中国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在石油进口方面,美国实行的是一种进口来源近邻化、分散化的战略,实际上,它的石油进口中只有25%的份额来自中东。2002年,美国石油进口来源的前五个国家中有三个来自西半球,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加拿大(2.07百万桶/日)、委内瑞拉(1.60百万桶/日)、尼日利亚(1.59百万桶/日)、墨西哥(1.53百万桶/日)和沙特阿拉伯(1.50百万桶/日)。可以看出,美国不仅使石油进口来源多样化、分散化,而且使得进口数量平均化,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产油国内部动荡或其它因素而导致的供应中断,而且也可以有效地防止某些国家可能出现的“石油讹诈”。事实证明,这种战略的有效性在2003年的委内瑞拉国内政局变化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3.加强与俄罗斯、中亚里海等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石油合作。
实际上,中俄之间的石油合作有着许多天然的基础:首先,中俄两国的贸易额十分有限,双边贸易增长空间巨大。对于俄罗斯来说,油气资源是其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而对于石油缺口日益扩大的中国来说,就近取材,获取俄罗斯、尤其是俄远东地区的石油无疑是填补这一缺口的有效措施;其次,中俄两国地理上彼此相邻,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这对于石油运输十分有利。毗邻中国东北地区的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而将这一地区的油气资源运往中国比将其运往欧洲地区所需的运输成本要低得多;最后,中俄石油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拥有巨大的石油消费潜在市场,而俄罗斯则拥有强大的石油生产能力。2002年,俄罗斯已经超过沙特成为全球第一大产油国,2003年,其日产油量更是高达800万桶,并且将会进一步增长。
与此同时,加强与中亚、尤其是里海地区主要产油国的合作也是中国未来石油外交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这种合作本身也具有许多十分有利的条件:首先,中亚及里海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石油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据测算,被誉为“世界三大油区”之一的里海及其周边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至少达1150亿桶,是北海油田的数倍,并且随着勘探的进一步深入,这一数字还将会进一步扩大;其次,中国与这一地区的一些国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石油合作基础。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石油贸易为例,从1995年到2001年的短短六年时间里,哈方向中方的石油出口额由1995年占哈方向中方出口商品总额的0.12%上升到2001年的15.15%,六年之内上升了126倍;第三,双方石油合作的互补性较强。中亚主要产油国国内石油需求十分有限,其石油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而对外石油需求日益增强的中国则可以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石油消费空间,同时,加强与中国的石油合作也有利于其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降低其石油出口风险。
然而,在加强与俄罗斯及中亚里海国家石油合作的同时,中国应向对方明显传递这样的信息,即双方的石油合作将会是一种“双赢”的结果,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恩赐”。作为石油买方的中国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在二者之间搞一种均势战略。例如,“安大线”之争之所以悬而未决,主要是由于俄方对远东石油线路的走向仍然举棋不定,而导致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俄方握有线路的主动权,以及作为“卖方市场”的俄罗斯所存在的“皇帝女儿不愁嫁”心理,因此,中国可以在与俄方继续进行谈判的同时加强与中亚产油国的合作,给俄方造成一定的压力,促使其更加理性地考虑这一问题。
4.加强与主要石油消费国、主要石油国际组织的合作。
自从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也与其它石油消费国一样,其石油外交战略的重点就是力求获取稳定而足够的石油供应来源。然而,与一些主要石油消费国不同的是,中国的石油外交通常采取的是一种“单打独斗”的方式,缺乏与有关国家及国际组织的有效协调与合作。这不仅使得中国在与产油国打交道时容易处于被动地位,而且也使得中国不能分享主要国际石油组织的石油信息与成果。比如在“安纳线”方案尚未出现甚至还在酝酿之时,中国完全可以与日本、甚至韩国就此问题事先进行沟通与协商,努力避免卖方趁机抬高要价的结果。与此同时,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应在适当时候考虑加入IEA(国际能源机构),参与石油供应中断后紧急分配系统,并接受其能源政策方面的指导,以提高抗石油冲击的能力。
总之,对于石油自产能力有限、对外依存度日益增强的中国来说,确保一个稳定而充足的国际石油供应市场无疑是其新世纪对外战略的一项重点课题。只要中国石油外交战略继续围绕着以合作型为主要模式,以寻求国际石油供应为主要内容,以寻求石油进口多源化为重点,那么,中国石油外交的空间将会更加宽阔。
75.中国与中东主要产油国关系如何?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世界石油储量的65%以上集中在中东地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进口石油有一半来自中东地区。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中国政府在中东地区积极开展石油外交,通过政治高层互访、经济合作与援助、扩大贸易与往来,有效地保证中东石油源源不断地供应中国,并有效地保证中国能源安全。中国在中东开展广泛的能源外交活动:频频出访石油生产国,与之保持良好的关系;利用自己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在联合国等多种国际场合为一些石油生产国争取正当的权益;以经济援助的方式进入石油生产国对其进行帮助;扩大与石油生产国进行贸易,以补偿石油进口所带来的贸易逆差。政治上的高层互访、经济合作或援助以及加强贸易与往来活动为中国成功获得丰富的石油资源,同时也为中国石油企业和中东石油生产国的油气领域合作创造条件。以下是中国与中东主要产油国外交关系的大概情况。
1.中国与沙特
中国将沙特作为能源外交的重点国家。沙特是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的国家,原油探明储量为2617亿桶,占世界探明储量的25%,最终可采石油储量高达1万亿桶。2000年沙特石油产量每天超过900万桶,约占世界石油产量的12%,其中80%以上出口国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另外,沙特政府为吸引国外资金,积极向外开放石油领域,为外国政府和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从1990年中国与沙特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间关系稳步发展,彼此在政治和经贸上的关系不断深化。
中国和沙特在能源供应上有互补性,两国都希望在能源领域加强合作。1994年沙特就提出希望与我国在石油领域建立长期、稳固的战略关系。1999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问沙特,两国一致同意加强双方包括石油贸易在内的经济合作,尤其就加强石油领域的贸易和投资合作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达成了协议。标志着两国间石油贸易的加强和能源合作的扩大,中国宣布将从沙特增加石油进口量50%,估计到2005年中国将从沙特进口石油数量达到800万吨。
中国也通过一些经济、军事贸易从沙特换取石油。1990年,中沙建交时,双边贸易额不足3亿美元,到2002年,达到50多亿美元,年均增幅20%以上,中国成为沙特第五大进口国。据海关统计,仅2002年,中国就向沙出口16.7亿美元,产品从服装鞋帽等日用品到家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从民用产品到军事产品,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对外石油劳务输出和劳务工程承包也是中国与石油生产国的合作形式之一。沙特是中国在西亚地区最大的工程承包市场。1997年,中国工程承包公司开始进入沙特市场,中石油、中石化等公司已在沙特承包过油井钻探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根据西方的一些研究,1998年,沙特开始向中国购买导弹等武器,“9?11”事件后,沙特与美国的关系受到影响,中国看好沙特对武器的需求,开始更多地进入这个市场,中沙之间的武器贸易额也有一定的增长。
在中沙之间政治关系不断加强的基础上,双方之间的贸易合作尤其是石油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沙特从中国连年进口生活和生产资料的同时,中国从沙特大量进口石油不断增加,尤其是从1999年江主席访问沙特以来,2003年达到1517.62万吨,沙特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远远超过1999年沙中协定的预期。2003年伊始,沙特工商理事会主席杰瑞丁率90人沙特企业家代表团对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宣告成立中沙企业家联谊会。随着中沙经贸关系的加强,中国将会从沙特进口更多的石油,沙特将继续成为中国稳定的石油进口来源。
2.中国与伊朗
中国在中东地区石油外交的第二大重点国家是伊朗。因为伊朗既是中东产油大国,又是环里海的石油大国,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伊朗拥有经波斯湾进入国际公海的通道,开展两国间的友好合作有助于保障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通道安全;伊朗一向与西方能源消费大国的关系不太好,相对说来,中国在伊朗开展能源外交的竞争性和限制性因素相对少一些。中国与伊朗的友好关系持续发展,尤其是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经常利用国际舞台为伊朗人民争取正当的权益,颇受伊朗人民的欢迎,这为中国在伊朗地区开展石油外交创造了政治基础。近年来,双方在多个经济领域进行合作,其中石油领域的经贸合作是重要内容。中国也通过军事贸易与合作来换取伊朗大量的石油进口。伊朗一直是中东地区敢于对抗美国的国家,为了抵消美国等外来力量对中东事务的政治和军事干预(尤其是美国对海湾地区的干预),并扩大自己在中东的影响力,伊朗一直努力发展同印度、中国以及俄罗斯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就与伊朗建立了良好的军事合作关系。从此,伊朗就从中国购买一些武器,其中包括坦克、大炮,配备武装人员的运输机、反坦克导弹、上百架的战斗机和小型的战舰。90年代以来,为补偿进口石油所带来的巨大贸易赤字,中国向伊朗出售的武器有所增加。据统计,从1993年到2000年,中国对伊朗的武器销售一直稳步增长,1993~1996年,中国共向伊朗销售价值9亿美元的先进武器技术,1997~2000年,中国对伊朗的武器销售收入也有4亿美元。此外,中国也通过对外石油工程承包这种援助方式对伊朗进行援助。2001年中国与伊朗签订石油工程承包协议,其中包括:卡山(Zavarec-Kashan)合作勘探石油、伊朗炼厂改造(又称伊朗国家石油公司转输里海岸原油项目)。整个工程都由中国石化集团下属的工程建设公司负责设计、采购和施工。2002年4月江泽民主席访问伊朗时,除了与伊朗达成油气合作的协议外,还与伊朗达成关于铁路建设的项目,这个项目投资1亿美元,将由中国企业在2003~2005年完成。
中国与伊朗的友好关系、贸易合作与援助活动的开展换来了巨大的石油贸易。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数量不断增加,2003年达到1238.89万吨,目前伊朗成为中国在中东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3.中国与伊拉克
伊拉克已经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在1120亿桶,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11%,其探明储量位居世界第二。美国能源部情报局估计,伊拉克可能还蕴藏着高达2220亿桶的石油,石油储量可能不在沙特之下。
由于海湾战争后联合国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其出口受到影响,中国利用自己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多次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为伊拉克争取正当利益,颇受伊拉克人民的欢迎。1996年底,联合国与伊拉克签订的“石油换食品”协议实施后,中伊经贸开始在“石油换食品”项目下进行。1997年6月,中国采取积极的措施,与伊拉克签署了一项价值为12亿多美元开发“阿达卜油田”的协议,有效期为22年。为了获得更多的石油开采权,随后,中国又与俄罗斯、英国和法国的石油公司与伊拉克共同签署了开发拉菲丹油田的协议。然而,由于联合国对伊拉克制裁的存在和政局不稳,该协议一直得不到执行。为了改变中国石油公司近年来在伊拉克的活动仅限于对阿达卜油田的勘探工作的局面,中国一直在联合国等国际舞台上主张并谋求伊拉克问题得到和平解决,不赞成美国在伊拉克的霸道做法。由于中国在联合国所做的努力和对伊拉克的人道主义援助,中国也为自己获得了相应的石油利益,据报载,由于积极投入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工作,联合国已经批准了中国与伊拉克签署的阿达卜油田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