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石油效应:全球石油危机的背后
31444900000010

第10章 石油危机与战争(3)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前,为输出伊拉克北部基尔库克等油田所产原油,英国殖民者曾修建了一条从基尔库克经约旦至以色列海法港的管线,并被认为是输出伊拉克北部石油的一条最便捷的通道。1948年后,因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恶化,该管线遂被废弃不用。替代它的是经叙利亚至巴尼亚斯港的管线,以及经土耳其至德尔蒂约尔港的管线。两条管线,前者很有可能被替代,后者则将继续运作。伊拉克战争打响后,由于美国已把叙利亚等国列为“邪恶轴心”或与“基地”组织有密切联系的国家,以色列又重新燃起了再度启用这条输油管线的强烈欲望,并付诸于行动。现以色列已完成对本国境内管线完好性的全面检测,并表示约旦境内管线若无法使用,以色列可予以重建。该管线重新启用给以色列带来的好处是:不仅可以收取一笔不小的过境费,而且还可以因就近获得石油而大大节省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开支。约旦为避嫌而缄口不言,但实际上因有利亦乐于促成此事。美国等西方国家则完全默许以色列的作为,因为伊拉克北部石油出口由叙利亚管线改道约-以管线,有利于它们完全控制伊拉克石油。

23.未来哪些地区可能会出现石油冲突?

西方报刊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重新划分了贫富地区,将导致更多的与资源争夺有关的地区冲突。冷战结束后,各大国的战略思想也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转向重要的自然资源。这样,经济上的竞争将支配着未来的国际关系,对自然资源的争夺将愈演愈烈。据预测,最有可能发生争端或不稳定以至冲突的地区将是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自然资源储藏量丰富的那些区域。

(一)中亚地区

在未来时间内,除了中东地区仍然存在着“石油”冲突外,中亚地区将是美、俄等大国间争夺石油资源的新焦点。它们将会强化在那里的军事存在,地区稳定将长期受到严峻挑战。

俄罗斯力图拉住里海地区国家,呼吁在中亚建立“欧亚能源联盟”,卡住中亚能源命脉。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呼吁中亚和里海国家建立一个“欧亚能源联盟”,结束针对蕴藏巨大石油天然气能源储备的里海的争执。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土库曼斯坦总统萨帕尔穆拉德?尼亚佐夫2002年1月21日在莫斯科签署联合声明,呼吁所有国家通过地区天然气运输网加入这一现在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控制的联盟。能源“联盟”可能使克里姆林宫近两年在控制中亚地区天然气和原油方面采取的攻势达到胜利顶峰。该攻势以2001年里海管道集团公司的油管运输路线投入使用暂告结束。这次在天然气方面的地区联盟是俄罗斯在与美国和西欧的里海资源争夺战中取得的明显胜利。

国际社会一致认为,中亚将是俄美在新世纪争夺的最新战略热点。首先是阿富汗战争使美国加紧在俄后院的活动。到这些前苏联共和国访问的美国人可谓川流不息,他们急于在与阿富汗接壤的这一地区获得军事准入。但莫斯科在苏联解体10年后仍视该地区为其后院。然而华盛顿已经获准在该地区部署军队,并已向中亚五国中的两个——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派遣了数千人。美国还获准向塔吉克斯坦派遣更多的军队。此外哈萨克斯坦提出向美国提供后勤支援。现在,困扰俄罗斯决策者的难题是:他们会待多久?美国自“9?11”事件以来对中亚地区的军事介入使得美俄两国在该地区的石油及其它经济利益上的竞争更趋激烈。这与19世纪英属印度与俄罗斯在同一地区的“大角逐”非常相似。

在冷战结束时发表的《大角逐》一书中,作者彼得?霍普柯克按年代顺序描述了从19世纪到20世纪,英国和俄罗斯为影响和控制中亚并从中获利而进行的争夺战。争夺的焦点是印度次大陆;然而前往那里的通道却经过阿富汗。如今的战利品是石油,而为了获得和运输石油,阿富汗又一次成为被争夺的领土。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这一次与俄罗斯玩这场游戏的将是美国。

总之,早在阿富汗战争之前,美国就把中亚作为未来世界油气资源争夺的新战略地带。未来的争夺只是过去争夺的继续和深化,手段将会更加激烈,火药味将会更浓。

(二)中东等其他地区

除中亚地区以外,国际社会还认为,波斯湾地区、中国南海海域、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乍得、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苏丹、委内瑞拉,这些地区和国家拥有世界已探明的4/5的石油储量(含环里海地区)。因此,这些地区也将可能是未来“石油”冲突的地区。特别是阿拉伯世界本身内部不团结以及美国对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和平谈判调解的不公道,更可能交织在一起而引发“石油”冲突。

24.如果美国武力进攻伊朗对中国的石油供应有何影响?

布什成功连任后表示反恐还将继续,其下一个打击目标在哪里牵动着世界政治经济神经。从2004年美国大选前后的种种迹象看,布什选择采用武力来解决伊朗核问题可能性相当之高。也正是出于这一预期,所以在布什赢得大选之后,军事工业的股票和石油期货价格飞涨。

中国石油消费量从2003年开始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每日消费量已经达到546万桶。国际油价的暴涨无疑对处在宏观调控下的中国经济投下了一道阴影,而伊朗的石油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伊朗是中国在海湾地区的忠实贸易伙伴。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原油占总进口量的50.9%,其中从伊朗进口的原油占13.6%,仅次于沙特的16.7%,排第二位;年进口增长率为16.5%,亦为第二位。2004年前两个季度从伊朗进口原油634.34万吨,高于上年同期水平。除此之外,中伊在2000年3月就德黑兰和大布里士炼油厂以及在里海沿岸建造一个卸油设施签署了协议。2003年12月,中国石油集团成功地获得了与伊朗共同在喀山油田钻探一处高产天然气的项目。在伊朗未来5年计划石油领域吸引的外资中(240亿美元),也希望中国石油公司投资,其中包括阿扎德甘油田的北部油田和库什克侯赛因赫油田。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极有可能在伊朗油气开发中赶上日本和欧洲等石油公司,成为伊朗油气领域最大的投资者之一。应该说,中伊石油贸易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不仅对这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也会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具体来说,美国进攻伊朗将给中国带来两个严重后果。

一、如果美国控制了伊朗,中国有可能陷入石油危机

虽然中国在伊朗的石油投资不算最多,伊朗目前也不是中国进口石油最多的国家。但对伊朗的军事打击除伊朗之外的唯一受害国就是中国。中国将不得不撤走在伊朗的项目,看着西方国家分享伊朗的石油资源。中石油、中石化在伊朗多年的苦心经营也将彻底断送。而他们想拓展海外业务,为中国输送石油也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美国对伊朗的军事进攻对中国来说既是经济陷阱又是政治陷阱。这种军事打击会使中国的石油进口失去保障。在美国的控制下,随时都有出现石油中断的可能。甚至美国会寻找借口联合产油国对中国进行石油禁运。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假如美国以巨大的利益相诱惑,也许很多国家将不认中国这个朋友。实际上,美国不但可以用经济手段限制一些国家对中国的石油供应。更有可能采用经济制裁或者军事打击的手段。当一个国家给中国供油将面临美国的军事打击,而中国不会对这种贸易给予丝毫保障,有谁还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呢。哈萨克斯坦不会,苏丹也不会。

二、如果美国控制了伊朗,可能使中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美国控制了伊朗,中国经济的“石油瓶颈”可能会把中国经济带入一个一直在试图避免的两难境地:要么在强行紧缩的情况下面对可能出现的“滞胀”;要么为了维持石油消费使人民币被动升值,牺牲大量出口产业和外资的引进;而这两者都将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就业形势恶化的问题。如果美国占领了伊朗而控制了世界的石油资源,并且在其操纵下对中国实行限量的石油供应,中国的经济将彻底被美国控制。中国的经济将停止,外国投资将迅速撤离。由于目前石油已经进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石油供应不足还会使一些生活用品价格上涨。社会工业品供应不足会导致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而这种贬值由于更多的人选择兑换美元而进一步加剧,将使中国经济面临崩溃的危险。有限的石油产量不足以推动中国工业发展。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各行各业也许都会受到沉重打击。当然,这种情况是美国最愿意看到的,即使美国没有或者没有能力对中国的石油进行完全限制,有限的控制也将给中国经济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5.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制海权来保障石油安全?

20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的每一场战争几乎都与石油有关。二战德军的失败,很大的程度上是没有考虑到协约国的石油和能源优势。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由于经济总量的上升和快速的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成倍增加,石油的外需量已达到了总量的50%左右。而国内的产能和储藏基本不能满足生产和发展的需求。那么,中国寻求能源和原材料的目光不得不转向海外。随之而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谁又来保证我们的能源安全?谁来保证我们的海上交通安全?

目前为止,世界上石油的年贸易量为16亿吨左右,中东地区的石油总出口量占世界的65%,主要出口到亚太地区、西欧、美国和非洲;俄罗斯/独联体的石油主要出口到西欧;西非的石油主要出口到美国和亚太地区(不含日本)、西欧;中南美洲的石油主要出口到美国;亚太地区的石油主要出口到日本、中国和澳大利亚;北非的石油主要出口到西欧。

以上所列产油区的出口,主要以海运为主。那么,对于石油进口国来讲,就必须确保海上石油通道的安全!换言之,谁控制了海上通道,谁就拥有了对石油资源的支配权,才能达到维护本国利益,甚至于控制他国的目的,也就占有了战争的先机。所以,中国日渐增大的石油需求,已要求中国不得不来保卫自己的海上通道!

早在1999年8月,美国能源部就列出了六大“世界石油运输咽喉”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博斯布鲁斯海峡、巴拿马运河。在这六大“世界石油运输咽喉”中,与中国性命攸关的就是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这两个海峡直接控制了中国80%的石油输入量。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伊朗和阿拉伯半岛之间,连接波斯湾和阿拉伯湾,号称世界的“油库总阀门”。这里是波斯湾唯一的出口,也是世界各国的石油大动脉。每天有上百艘油船经过,日输出石油约1540万桶。美国国会估计,若这里被封锁,世界油价将上涨3~4倍,引起世界性的石油危机。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拉岛之间,西北端通安达曼海,东南连接南海,全长1080公里,最宽处370公里,最窄处仅仅只有37公里。发生战争时,极易被封锁。海峡南端出口为新加坡,可对海峡实施直接控制。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咽喉要道,美国80%的进口物资、西太平洋部队85%的消耗油料以及日本90%的所需石油都要从这里经过。每天过油960万桶。封锁马六甲海峡,可以直接切断日本、中国、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石油供应。可以看到,马六甲海峡的重要地位非常不一般。

一、中国要什么样的海权?

相比之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等东亚国家的石油进口,主要还得依赖于海上航道。因此,台湾海峡、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阿拉伯海是至关重要的海上生命线。这些国家的海军就必须拥有可以控制重要海峡、水道的能力,享有进出大洋的自由权。对于中国来讲,应当拥有在战时控制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和菲律宾群岛间诸海峡的能力,以保证海上交通和兵力机动的畅通。海军必须有能力保护攸关本国经济发展大局的海上交通线的安全,排除运输石油船队的潜在威胁。要满足上述要求,需要建设大型作战平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战略方向上形成大纵深的战略防御体系。海军不能总是维持以轻型兵力为主体、少量中型兵力为辅的兵力结构。必须形成结构合理、战略战役使用配套的海军兵力结构。特别是要建设信息化程度极高的大型海上战斗群,以便在未来形成一支强大的区域型海军力量。

二、建设强大的中国海军,我们还缺什么?

很明显,首先我们缺的就是大型化的水面舰艇,特别是航空母舰。今天,“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已经成为现代海军理论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然而,和其它兵力相比,航母的制海能力底有多强?这也是“航母派”和“潜艇派”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所在。一般的来讲,大家关注的是海空兵力的射程和打击能力。但实际上,在影响制海能力的诸因素中,水面监视能力比射程更重要!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控制海洋首先必须“看得到”。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增加武器射程已经没有更大的障碍。但如果说没有“看得到”作基础,“打的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与其它水面舰只相比,航母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它的火力投放距离,更重要的还是它的远程搜索监视能力。受地球曲率的影响,水面舰艇的雷达视距一般不超过40公里,相应的水面监视范围大约为5000平方公里。相比之下,航母舰载预警机有水面搜索不受地球曲率的影响,通常大于400公里,加上全理战术使用中的前出距离,航母可以获得600公里以上的搜索距离,相应的水面监视范围大约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所以说,建设强大的海军,必然少不了航母。

对于航母来讲,必须匹配以高性能的驱逐舰队、护卫舰队、潜艇支队,舰载机、反潜机、建立天网信息化系统。才能最大发挥自己的能力,达到信息化程度极高的大型海上战斗群的目标。而大型水面舰艇编队同时也为二次核打击力量——战略导弹潜艇提供了足够的庇护。

所以说,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建立区域性海军强国,拥有全球打击力量。以达到维护中国主权、海权、石油通道安全的多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