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活就像一本故事书
31442300000010

第10章 生活的态度(1)

担心怎么走,不如思考怎么活

据说,英国大文豪约翰逊生前曾在西敏寺选了一块坟地,打算作为死后的最后归宿。

但在当时并没有所谓的订立契约,所以,等到他临死前,家人才发现那块墓地早就被人占据了,只剩下两个坟墓中间还有一小块间隙,大概可以立着放进一个人。

家里的人只好无奈地把这个事实告诉了生命垂危的约翰逊,看看他到底希望怎么来处理自己的身后事。

约翰逊不以为意地说:“既然人可以站着生,那么当然也可以站着死,就让我站着死去吧!”

于是,他死后,人们就把他站着埋进了地下。

一个小小的插曲,却可以看出约翰逊与人为善、随遇而安的人生观。

别人占都占了,难道要闹得天翻地覆,非要别人将坟墓即刻迁走不可?无论古今中外,要挖坟动墓可都不是等闲小事,所以这件事处理起来,可大可小,一点都不容易。

约翰逊的做法,既化解了家人的难处,也成全了自己一贯的生活态度:生的价值胜过死后躯壳的归宿。

求生活的解

泰戈尔说:“让生时美如夏花,死时红如秋叶。”

一个人只有生而荣耀,死时才值得别人哀悼。试问,一个人如果在世的时候为富不仁,或者没有做过任何值得人尊敬的事,那么就算他的身后事办得轰轰烈烈又如何?有什么意义呢?

反之,如果一个人在世的时候,曾经认真活过,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那么就算墓葬仪式再简单,他也享有生与死的尊严。

亚里士多德说:“我之所以和平庸的人不同,是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所以,与其担心自己怎么“走”,不如认真地思考怎么“活”,让自己活得更好,更有意义、有价值。

求人不如求己

有一天,苏东坡和佛印两个人在杭州同游。苏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

佛印说:“这是飞来峰。”

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后来,两人信步走到了一座寺庙,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塑像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说:“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印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

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呢?”

佛印说:“也只是念观音菩萨的佛号。”

东坡又问:“她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求生活的解

“求人不如求己”的另一层意思是,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师,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智慧不需向外追求。

佛印对生活领悟得很透彻,“一动不如一静”,心思躁动,就不容易把事情道理想得清楚明白,“既来之,则安之”,冷静下来,将周遭环境、前因后果掌握个确实,能够随遇而安就不会作出错误判断。

“求人不如求己”,也是很重要的生活哲学与生活态度。的确,生活的丰盛与否,全赖你能否主动地活用智慧,是否愿意积极投入;事业成功与否,全凭你的努力和奋斗;家庭美满与否,全看你是否真心付出,用爱经营;想要有多少朋友和知己,则要看你的诚恳和真挚;想要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自己就必须拿出真心和努力。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如果你是铁砧,静静地支住自己;如果你是铁锤,尽量发挥自己。”

主动找寻出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与角色,不要苦等别人的安排;既然决定了,就不再三心二意,冷静发挥百分之百的力量,终能引出别人百分之百的回应。

我们想要的人生,真的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就看我们如何去经营。

洞穿宇宙的眼光

有一个年轻人,与他大学时的教授巧遇,老教授关心地询问年轻人的近况。年轻人经昔日的恩师这么一问,便大吐苦水,将自己从离开学校进入目前工作的公司之后,遭遇的所有不顺利情形,一五一十地对老教授尽情倾诉。

老教授耐心地听着年轻人的抱怨,好不容易等到年轻人告一段落,老教授才点点头,说:“看来,你的状况似乎不是十分理想;不过,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想过要改变这种现状,让自己过得好一点呢?”年轻人急忙回答:“我当然想要过得更好呀!教授,有什么诀窍吗?”

老教授神秘地笑了笑:“的确有诀窍,你明天晚上若是有空,到这个地方来找我!”说着,老教授递了张名片给年轻人。第二天晚上,年轻人来到老教授的住处,那是在市郊的一处简陋平房。老教授看到年轻人,高兴地在屋外摆了两张凉椅,要年轻人坐下来陪他聊天、看星星。

老教授言不及义地和年轻人聊了半晌,年轻人毛躁了起来,急着要老教授告诉他,如何方能使自己过得更好。老教授微笑着指着天上的星星:“你可以数得清,天上有多少星星吗?”年轻人抓了抓头:“当然数不清了,而且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老教授望着年轻人,语重心长地道:“孩子,在白天,我们所能看到最远的东西,是太阳;但在夜里,我们却可以见到超过太阳亿万倍距离以外的星体,而且不止一个,数量多到数不清。”年轻人若有所悟地时而抬头看星星、时而低头沉思,想着教授所说的话。

老教授继续说道:“我知道你的处境不顺利!但若是年轻时便一帆风顺,终其一生,你也只不过看到一个太阳;重点是,当你的人生进入黑夜时,你是否能看到更远、更多的星星?”

求生活的解

白天能看到的最远的天体只是一个太阳,而到了晚上,却可以看到更远、更多的星星!而我们却往往在人生的白昼时睁大双眼,努力寻找更远的目标,在进入黑夜的人生时却放弃思考。

换脑不如换心

有这么两个人,一个是体弱多病的富翁,一个是体壮如牛的穷汉,彼此羡慕着对方的状况。富翁宣称为了得到健康,乐意让出他的财富,穷汉则为了成为富翁,随时愿意抛弃健康,但是,两人却苦无机会交换。

不久之后,一位闻名世界的外科医生发明了交换人脑的方法,富翁赶紧提议要和穷汉交换脑袋。

如果他们换脑成功,那么,富翁虽会变得一贫如洗,但他将得到一个健康的身体;穷汉虽会变得百病缠身,但能够得到富翁原有的财富,成为一个富有的人。

富翁不怕,因为他自认自己脑袋不变,正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总有办法赚得到钱,失去的财富终究会回到手上;而穷汉也不怕,因为他最擅长的就是活动筋骨,再说有了钱就没了烦恼,正所谓“无债一身轻”,只要精心治疗,善加保养,完全碍不着事。手术成功了。于是,穷汉成为富翁,富翁变成了穷汉。

没过多久,成了穷汉的富翁由于有了强健的体魄,又有着成功的野心,渐渐地又积累起了财富。但他始终因为赚钱而不知保重身体,又总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一点点小事便大惊小怪,久而久之,什么毛病都跑出来了,于是他又变成一个有钱却没有健康的人了。

那么,另一位新富翁又怎么样呢?

他总算有了梦寐以求的金钱,但是因为他始终没学会赚钱的方法。虽然拥有了一大笔财富,却不断地把钱浪费在无用的投资里,没多久钱便挥霍殆尽,又变成原来的穷汉。可是,由于他“胸无大志”,一向无忧无虑,换脑时带来的疾病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他又回复到以前那样,一贫如洗,只拥有一副健康的身子骨。

最后,两个都回到了原点。

求生活的解

在这个故事里,富翁和穷汉虽然换得了自己所要的身体,但是他们真正该换掉的是自己的脑袋,因为唯一的阻碍就是他们自己,观念不改,行事也就大同小异,怎么可能会有不同的结局呢?

富翁和穷汉所需要的,是正视自己的缺点,审视自己所拥有的,放开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望,真正学会爱护自己,爱惜生活。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如果只想快乐,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想比别人快乐则难,因为我们总以为别人的快乐较我们所有的多。”

不去贪慕别人,不去嫌恶自己,不苛责、不强求,我们的心才能自由,才能享受真正的自在。

按自己的曲子跳舞

有个人一直想追求快乐、幸福、充实和满足的生活,为此,他总是紧随潮流,当别人有新款手机的时候,他立刻就买,当别人有轿车的时候,他也不甘落后,马上开上了属于自己的小轿车……凡此种种,但他仍然快乐不起来,也感觉不到丝毫的幸福和满足。郁郁寡欢的他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决定出门旅行。

有一天,他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少数民族村落,这里相对封闭,没有多少现代化的东西。可是,他发现村民们却活得非常快乐。一到晚上,人们吃罢晚饭,就在一片空地上点起篝火,乐师们弹起他们心爱的乐器,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直到尽兴才归。从他们的神态中,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忧愁,你所能感受到的除了快乐,还是快乐。他们有什么值得快活的资本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晚上,在村民们跳舞的间隙,他与一位年长的乐师攀谈,他问乐师:“为什么你们总是那么快乐?”老乐师听了他的话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先弹起了一首古老的曲子,老乐师对他说:“年轻人,你跳起来吧,但是,你一定要记住,不论我弹什么曲子,你都不要受我的影响,而是要学会按照你自己心中的那支曲子跳舞。我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就这样,他半信半疑地跳了起来,虽然,他跳得很累,而且一点都没有与乐曲配合起来,但是不知怎么回事,一场舞跳下来,他却很轻松、很惬意,那是一种他从来也没有感受过的快乐。而就在他静下来的那一刹那,他心中突然一亮,老乐师真是高人,原来他是在告诉自己:一个人如果要想真正获得快乐,那就必须按自己的曲子跳舞。

求生活的解

别人所要的,并不一定是自己所要的,而自己所要的,哪怕是别人嗤之以鼻的,但却能真正给自己带来快乐。按自己的曲子跳舞,需要勇气、毅力和坚忍不拔。无数事实证明,一切成功者,都是那些锲而不舍地向自己喜欢的目标挺进的人,也只有他们,才是笑到最后笑得最好的人。

零点心态

哈佛大学校长来北京大学访问时,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

有一年,校长向学校请了三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的家人,不要问他去什么地方,他每个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校长只身一人,去了美国南部的乡村,尝试着过另一种全新的生活。

他到农场去打工,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做工时,背着老板吸支烟,或和自己的工友偷偷说几句话,都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最有趣的是最后他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干了四个小时后,老板把他叫来,跟他结账。老板对他说:“可怜的老头,你刷盘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可怜的老头”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却觉得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为一种全新的享受。

这三个月的经历,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搞了一次恶作剧一样新鲜而有趣。更重要的是,回到一种原始状态以后,就如同儿童眼中的世界,一切都那么有趣,这也在不自觉中清理了原来心中积攒多年的“垃圾”。

求生活的解

定期给自己复位归零,清除心灵的污染,才能更好地享受工作与生活。

永远的开始

美国老人哈里·莱伯曼从来没想到自己后半生的生活会是这样度过的。他向人们讲述了这样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我74岁退休,刚开始的时候,失落感、孤独感迎面而来,为了排解郁闷,六年里我经常去一家老人俱乐部下棋,消磨晚年时光。一天,我照常去下棋,或许就是这一天改变了我以后的生活。女办事员告诉我,往常那位棋友因为身体不适,不能前来陪我下棋了。我很失望,不知道自己接下来怎么消磨时光,这真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看到我一副惘然若失的样子,热情的女办事员建议我去画室转一圈,还可以试画几下。我听了哈哈大笑:“你说什么?让我作画,我从来没摸过画笔。”“那不要紧,试试看嘛,说不定您会觉得很有意思呢!”

在女办事员的坚持下,我来到了画室。反正现在也无所事事,试试就试试吧,我心里这么对自己说。如果当初我直接回家,就不会发生以后的事情了,现在想想,还真得感谢那位女办事员,庆幸自己的决定,生活真是很奇妙,一瞬间的决定就会把你带向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未曾触摸过的领域。

那一年,我80岁,第一次摆弄起画笔和颜料。从那以后,我天天去画室,它又使我找到了生活的乐趣。退休后的六年,是我一生中最忧郁的时光,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等着走向坟墓更烦恼的了。从事一项活动,就会感到又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提起画笔后,我的生活突然间充满了激情,我不因年事已高而把画画当做一项单纯的消遣活动。我全身心地投入,愈喜爱,愈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我尽情徜徉在画的世界中,聆听着美的声韵。我进步很快,81岁那年,我参加了专为老年人开办的补习课,第一次系统学习绘画知识,这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做基础是不能完全领略绘画的奥秘和技巧的。第三周课程结束时,我对任课教师、画家拉里·理弗斯抱怨说:“您给每个人都指点几句,对我却只字不说,这是为什么?”理弗斯回答说:“先生,因为您所做的一切,连我自己都做不到,我怎敢妄加指点呢!”最后,他还出钱买下了我的一幅作品。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舞。

从此,我就更加勤奋了,对画画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四年后,我的一些作品先后被一些着名的收藏家购买,并进了不少博物馆。美国艺术史学家斯蒂芬·朗斯特里甚至评价我是“带着原始眼光的夏加尔”。

1977年,我101岁了。这年11月,洛杉矶一家颇有名望的艺术品陈列馆举办第22届展览,题为“哈里·莱伯曼101岁画展”。4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其中不少是收藏家、评论家和新闻记者。在开幕仪式上,我对嘉宾说:“我不说我有101岁的年纪,而是说有101年的成熟。我要向那些到了60、70、80或90岁就自认为上了年纪的人表明,这不是生活的暮年。不要总去想还能活几年,而是要想还能做些什么。着手做些事,这才是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走上了绘画的道路,这是我从未想过,以前也从来不敢想的,然而,更重要的是,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年龄而放弃,不怕不想做,只怕不愿做。

求生活的解

生活就是这样:如果你打定主意去做一件事,而且全力以赴,坚持不懈,那么即使是一息尚存,那也是一种开始,一种出发,永远不会太晚。

幽人生一默

有个妈妈端了一大碗汤,却在餐桌上把汤弄翻了,此时,妈妈对孩子说:“今天很难得,妈妈把汤弄洒,如果买彩券一定中大奖。”孩子们听了都很高兴,纷纷起来帮忙整理。

有个妈妈在公司很不如意,刚好那天儿子在学校也很不愉快,这位妈妈就对孩子说:“为了庆祝今天难得的坏心情,我们去麦当劳。”

孩子抱怨为什么要下雨时,有个妈妈说:“下雨了,外面的树可以免费洗澡,我们也不会热,还可以把漂亮的雨伞拿出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