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员工职业精神
31440400000023

第23章 享受创新的乐趣(2)

有人说,创新是发明家、艺术家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普通工作无关。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灵感和能力,人人都有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禀赋,我们不应该漠视自己身上的这些潜能。日本有个家庭妇女,看见晒衣竿上沾有脏物,她就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晒衣竿上,并浇上热水。由于薄膜收缩,所以就牢牢地粘在晒衣竿上。这小小的创意,为她带来了100万日元的发明回报。

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创新思维的对象。换句话说,创新的素材遍地都是,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可以通过创新获得成功。有位姓杨的老板在国道边上开了个饭馆,生意很不景气,眼看着众多的车辆从门前开过,很少有人光顾。他用打折、送汤等吸引顾客的办法,都没有起什么作用,最后只好关了门,把饭馆转租给一个姓马的老板。这位马老板别出心裁地在饭馆旁边修建了一个很漂亮的公共厕所,并做了一个不收费的醒目牌子,许多班车司机路过这儿总要停下车,先让旅客们方便方便,顺便再让大家去饭馆就餐。从此饭馆一天比一天红火,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不到两年,马老板把小饭馆扩建成三层楼的大饭庄。可见,踩着别人脚印走的人,永远也发现不了新路。

杨老板用传统的思维经营饭馆失败了,马老板用创新的思维经营饭馆成功了。创新说难也难,要说容易也容易。说它难是因为人的思维存在着惯性,在思考问题时,常常受各种因素的约束,只能采用一种方案,不愿或者根本就想不到去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案,这样就容易走入误区,陷入失败的怪圈。创新要说容易也容易,马老板在经营饭店时,他不先考虑“大家都怎么经营”,而先考虑“大家都不做什么”或者“大家还有什么没有做”,然后寻找大家都不做的去做。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就是这么成功的。他在确定研究命题时,首先分析当前研究的弱点,摸清哪些问题既重要,又是别人研究的薄弱环节,从而找到自己创新的突破口。他用这种方式,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找到了一种新的理论,用来处理三维空间的亚原子问题。于是,在这个领域里,他从一个默默无闻者一下子成了众人瞩目的对象。

有许多人难以成功的原因是,遇事先考虑大家都怎么说,大家都怎么干,不敢突破人云亦云的求同思维方式;讨论一件事情时,总喜欢“一致同意”、“全体通过”。这种观念并不见得是好事,它的后面常常隐藏着“从众定式”的盲目性,不利于个人独立思考,不利于独辟蹊径,常常会约束人的创新意识。如果一味地考虑多数,个人就不愿开动脑筋,事业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一项新事业,在十个人当中,有一两个人赞成就可以开始了;有五个人赞成时,就已经迟了一步;如果有七八个人赞成,那就太晚了。”

墨守成规要不得

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许多人的思维特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糟粕在观念形态上的一大表现。研究中国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千百年来的农业呈现一种简单循环的样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基本上是简单的再生产。这样,世世代代循环反复的生产活动,必然导致生活方式也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从而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带上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色彩。前一代人的理论和经验,也像前一代人的生产、生活那样,几乎不加任何修改、变化,而被后一代人照搬照用。这种重因循而不图改造、重守旧而不思革新的传统思想观念,孔子说得非常明白。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他认为,后代对前代的礼制不应实行根本性的变革,而只能在“因”即沿袭、继承的总前提下,稍加增减、损益。因此他对春秋时代的政治家们变革“周公之制”的行为大多持敌视、否定的态度,不赞成废旧更新,只主张对旧制实行一些枝节性的修补。

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创新精神,这远比物质财富要重要得多。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失去了创新精神,再丰富的物质也会贫乏、枯竭,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整个社会是如此,个人的致富也不例外。许多人并不缺乏勤奋,也不缺乏知识,但却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创新精神,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有这样一个笑话:某厂从国外引进了一台样机。在仿制生产时,有技术员发现,样机的底座上有一个螺钉,仅仅是旋在底座上,与其他部件没有任何联系。那么,这样一个螺钉起什么作用呢?该厂从领导到技术员无一能够理解。最后,领导拍板说:“既然人家的样机上有这样一个螺钉,那想必就有它存在的道理,我们照葫芦画瓢就行了。”于是,该厂工人便在本来完好无缺的底座上钻一个孔,然后旋上一个螺钉。不久后,样机的生产商派技术员来进行回访,他发现该厂生产的机器底座上都安了一个螺钉,忍不住放声大笑。原来样机上的那个螺钉,是因为当时生产时工人不小心钻错了一个孔,为了掩饰这个错误,才安的一个螺钉,哪想到这个厂竟会如此不动脑筋地照葫芦画瓢!

其实也不是这个厂的人不动脑筋,事实上他们也就这个问题进行过多次研究,只因为他们头脑里有个固定的思路,那就是“人家的东西就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只要照着做就行了”。如此墨守成规,结果自然闹出笑话。

有一个成年人不会骑自行车,他看到一个小孩子正在骑,羡慕地对小孩说:“小孩子身手敏捷才会骑车。”没想到小孩子却对他说:“不一定要身手敏捷才能骑车。”于是,这个小孩开始教这个成年人骑车,而成年人也很快就学会了。当成年人愉快地与这个小孩道别回家时,却习惯性地推着车走路回家——他没有跳出习惯性思维的框框。

美国杰出的发明家保尔·麦克里迪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这是几年前的一件事,我告诉我儿子,水的表面张力能使针浮在水面上,他那时才十岁。我接着提出一个问题,要求他将一根很大的针投放到水面上,但不得沉下去。我自己年轻时做过这个试验,所以我提示他要利用一些方法,譬如采用小钩子或者磁铁等等。他却不假思索地说:“先把水冻成冰,把针放在冰面上,再把冰慢慢化开不就得了吗?”

这个答案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它是否行得通倒无关紧要,关键一点是:我即使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几天,也不会想到这上面来。经验把自我限制住了,思维僵化了。这小伙子倒不落窠臼。

我设计的“轻灵信天翁”号飞机首次以人力驱动飞越英吉利海峡,并因此赢得了214000美元的亨利·克雷默大奖。但在投针一事之前,我并没有真正明白我的小组何以能在这场历时18年的竞赛中获胜。要知道,其他小组无论从财力上还是从技术力量上来说,实力远比我们雄厚;但到头来,他们的进展甚微,我们独占鳌头。

投针的事情使我突然醒悟:尽管每一个对手技术水平都很高,但他们的设计都是常规的。而我的秘密武器是:虽然缺乏机翼结构的设计经验,但我很熟悉悬挂式滑翔以及那些小巧玲珑的飞机模型。我的“轻灵信天翁”号只有70磅重,却有90英尺宽的巨大机翼,用优质绳作张索。我们的对手们当然也知道悬挂式滑翔,他们的失败正在于懂得的标准技术太多了。

这个故事再一次提醒我们:阻碍我们成功的,往往不是我们未知的东西,而是我们已知的东西。

能够不受死板的观念所约束才能产生新创意,进而创造新事业。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真正做到的却不多。这也是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大多数人碌碌无为、只有少数人出类拔萃的原因。

几年前搬运预铸房屋的组装零件时用的是卡车,到达工地后,司机不是待在那里无所事事,就是驾驶空车子回来,再派起重机车前往工地从事作业。对此,几乎是所有的人都司空见惯,没有想到应该改变这种非常不合理的状况。但是,日本产业输送开发公司的白井董事长却认为这种作业方式非常浪费时间和人力。他想:“卡车并不只是为搬运东西而存在的,卡车是要直接参加作业的。”然后,他就集中精力去研究,终于制造出卡车和起重机两用的超长车身起重卡车。这种车子可搬运货物,同时可举起超重的东西,一身兼二用,能节省司机、工人不少时间。

有一个外国故事,说的是一个国王没有儿女,却喜爱食物和才智。他作出这样的许诺,不管是谁,若是能够制造出同时既热又冷的最美味的食品,他就把他的王位继承权转交给他。绝大多数人都被这个明显的悖论所难倒,而有一位肯动脑筋的人最终获胜,不但得到了挑剔的国王的赞赏,也获得了王位。他所创造出来的食品就是我们现在许多人都爱吃的热奶油巧克力冰激凌。只有敢于打破常规、具备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才能赢得这个王位。这个故事再一次证明,只要你能不受传统想法的约束,多动脑筋,然后全神贯注,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用实际行动实现你的创意

任何想法,如果不付诸行动,永远也不会落实到位。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以果断的执行力而闻名。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支持者向卡耐基提出了一项非常大胆的建设性方案,在场的人全被吸引住了,它显然值得考虑。当其他人正在琢磨这个方案、进行讨论的时候,卡耐基突然把手伸向电话并立即开始向华尔街拍电报,以电文形式陈述了这个方案。

在当时,拍一封电报显然花费不菲,但1000万美元的投资项目却正因为这个电文而拍板签约。试想一下,如果卡耐基先生也和大家一样只是热衷于讨论而不付诸行动,这项方案极可能就在小心翼翼的漫谈之中而流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