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员工职业精神
31440400000017

第17章 注重细节,把工作做到位(2)

新加坡人、日本人、美国人……这几年,阿奇的老板都可以组成一个“地球村”了,可阿奇却还在职场中游荡。

许盛与他不同,从学校毕业出来后他就进了这家日化公司的销售部。之后,他勤奋工作,默默地积累工作经验。他对行业渠道的熟悉程度使上司很是赏识,对公司产品更是了然于心。他的才干很快得到上司的肯定。当该公司华北地区市场总监的位子空缺后,公司总部就把他推上去。

他们的经历真像某位大学生所说的“毕业以后,我们发现了彼此的不同,水底的鱼浮到了水面,水面的鱼沉到了水底”。

在工作中,如果你有一定的才干,又加上你肯吃苦,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自己的工作,你都是事无巨细,悉心尽力,力求完美,不断地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监督自己,激励自己,精益求精;那么只要你保持这种优良的品质,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你都是杰出的。老板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渐渐地把企业的核心业务交到你的手上,培养你。在一次次与重大业务的交锋中,你的才能得以升华,老板最终自然会对你委以重任。而且你周围的同事因为你有满腹的才华,勤奋扎实,兼之老板赏识,自然会喜欢你而愿意与你接近,给你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你不仅获得老板的赏识,同时也赢得同事的拥戴。

所有的成功都是用汗水和血浸泡着的,每一个成功者都付出了不菲的汗水。踏实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良方,它能够把大量稍纵即逝的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踏实应该成为你工作中的主旋律之一,踏实应该为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要再让投机取巧的习惯左右你了。成功的人,都是脚踏实地的人。如果你不能做到认真对待工作,不注重这一细节,那么即便你学识再高,本领再大,也绝不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着名管理学家克劳士比“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句激励士气的口号及公司最经济的经营之道,而且还是对员工工作态度的评价和要求,是每一个员工个人的成功之道。克劳士比推崇这样一种工作态度,即对错误“不害怕,不接受,不放过”,每一个员工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克劳士比很赞赏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工程施工中,师傅正在紧张地工作着。这时他手头需要一把扳手。他叫身边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飞奔而去。他等啊等,过了许久,小徒弟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拿回一把巨大的扳手说:“扳手拿来了,真是不好找!”

可师傅发现这并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气地说:“谁让你拿这么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没有说话,但是显得很委屈。这时师傅才发现,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没有告诉徒弟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扳手。自己以为徒弟应该知道这些,可实际上徒弟并不知道。师傅明白了:发生问题的根源在自己,因为他并没有明确告诉徒弟做这件事情的具体要求和途径。

第二次,师傅明确地告诉徒弟,到某间库房的某个位置,拿一个多大尺码的扳手。这回,没过多久,小徒弟就拿着他想要的扳手回来了。

克劳士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要想把事情做对,就要让别人知道什么是对的,如何去做才是对的。在我们给出做某事的标准之前,我们没有理由让别人按照自己头脑中所谓的“对”的标准去做。

第一次没做好,同时也就浪费了没做好事情的时间,返工的浪费最冤枉。第二次把事情做对既不快,也不便宜。

在很多人的工作经历中,也许都发生过工作越忙越乱的事情,解决了旧问题,又产生了新故障,在一团忙乱中造成了新的工作错误。结果是轻则自己不得不手忙脚乱地改错,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则返工检讨,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失。

由此可见,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忙着改错,改错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错误,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这些错误往往不仅让自己忙,还会放大到让很多人跟着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资损失。

在工作中,盲目的“忙”毫无价值。“忙”的目的是创造价值,而不是忙着制造错误或改正错误。只要在工作开始之前想一想出错后带给自己和公司的麻烦,想一想出错后造成的损失,就应该能够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完全做对”这句话的分量。因此,你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时候停下来思考一下,用脑子使巧劲解决问题,而不是盲目地靠拼体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这正是解决“忙症”的要诀。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还包含着效率。用十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完成一项工作,也算是一事一清了。可是这个清里面就没有了效率可言。我们不能在会议结束后才把发言稿交给领导,即使我们把发言稿写得非常激动人心,也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

这个效率从何而来呢?它就来自我们事前的思考。老板有了事前的思考,我们才能开始就把事情做对。起步正确了,后面的事情做起来自然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当日事必须当日毕

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总要发现、培养一些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好习惯,当日事必须当日毕,应该成为这种好习惯中的一种。一个不好的习惯,会让人跌进失败的漩涡;一个好的习惯,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引导人一步步走向成功。

世界上最紧张的地方可能要数只有10平方米的纽约中央车站问询处。每一天,那里都是人潮汹涌,匆匆的旅客都争着询问自己的问题,都希望能够立即得到答案。对于问询处的服务人员来说,工作的紧张与压力可想而知。可柜台后面的那位服务人员看起来一点也不紧张。他身材瘦小,戴着眼镜,一副文弱的样子,显得那么轻松自如、镇定自若。

在他面前的旅客,是一个矮胖的妇人,头上扎着一条丝巾,已被汗水湿透,充满了焦虑与不安。问询处的先生倾斜着上半身,以便能倾听她的声音。“是的,你要问什么?”他把头抬高,集中精神,透过他的厚镜片看着这位妇人,“你要去哪里?”

这时,有位穿着入时,一手提着皮箱,头上戴着昂贵的帽子的男子,试图插话进来。但是,这位服务人员却旁若无人,只是继续和这位妇人说话:“你要去哪里?”“春田。”

“是俄亥俄州的春田吗?”“不,是马萨诸塞州的春田。”

他根本不需要行车时刻表,就说:“那班车是在10分钟之内,在第15号月台出车。你不用跑,时间还多得很。”

“你是说15号月台吗?”“是的,太太。”

女人转身离开,这位先生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位客人——戴着帽子的那位身上。但是,没多久,那位太太又回头来问月台号码:“你刚才说是15号月台?”这一次,这位服务人员集中精神在下一位旅客身上,不再管这位头上扎丝巾的太太了。

有人请教那位服务人员:“能否告诉我,你是如何做到并保持冷静的呢?”

那个人这样回答:“我并没有和公众打交道,我只是单纯处理一位旅客。忙完一位,才换下一位。在一整天之中,我一次只服务一位旅客。”

说得多好!“在一整天里,一次只为一位旅客服务。”这话堪称至理。“一次只做一件事”,这可以使我们静下神来,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就会把那件事做完做好。倘若我们好高骛远,见异思迁,心浮气躁,什么都想抓,最终像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到头来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服务人员之所以永远那么轻松自如、镇定自若,就是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当日事必须当日毕的好习惯。就像他所说,“我一次只服务一位旅客”。把一件事情做好了,再去做另一件,既没有耽误工作,还能更清晰、更专心地把面前的事情做好。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所面对的工作密度,永远也不会像这个服务员那样吧?可是,为什么我们就总是感觉到工作太多,忙不过来呢?总有人每天风风火火,急急忙忙,还不断地出错误。这一切,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没能学会当日事必须当日毕。

对于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人们来说,多年来都已经养成了或好或坏的某种习惯,一旦想把那些坏的习惯消除掉,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瞬间化掉,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习惯比另一些习惯更难以改变。这一点,不仅坏习惯如此,好习惯也不例外。也就是说,一旦好习惯养成了,它将牢固而忠诚。习惯在“由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被重复的次数越来越多,存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它们也越来越像一个自动装置,越来越难以改变。

改变坏习惯有一种比较快捷的方式,那就是培养更多的好习惯。不要只是想着把坏习惯从它原来的位置清除掉,因为坏习惯消除掉了,如果没有好习惯来补充,一不注意,坏习惯可能又会回来了。就像一个人戒烟,烟瘾来的时候,总是要用瓜子或者糖果把烟瘾驱逐出去。如果只是靠意志戒烟,烟瘾来的时候,嘴里什么都没有,难度就会比较大。

要养成当日事必须当日毕的习惯,也要讲求一点方法。比如一个习惯于同时做许多工作的人,我们就要先弄明白,他为什么会这么做?是什么心理驱使他这么做的?一般来说,喜欢同时做许多工作的人,往往抱着一种善意的想法,那就是尽快把工作做完。这种人一看同时面对许多工作,心里就会产生焦虑,总想着尽快把工作做完。可是,由于采取的方法是错误的,结果就出现了越忙越乱的现象。

解决的办法就是先消除这种焦虑的心理。俗话说“心急喝不得热粥,一口吃不了胖子”,做什么事情都要一件一件的来。开始的时候这种焦虑心理可能不大容易消除,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强迫自己去专注于一件事,在一件事未完成之前,坚决不去做第二件事。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不再为其他的事情焦虑时,也就养成了当日事必须当日毕的习惯了。

用100%的热情做1%的事情

每个员工的内心都有对成功的渴望,都具备创造成功的热情。在他们刚刚从事工作时,肯定也是对工作充满憧憬,意气风发,干劲十足的。但是,曾经的活力呢?曾经的热情呢?曾经的自信和梦想后来都到哪去了呢?

1924年11月,在美国霍桑工厂,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七个阶段的试验中,主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在上升。

实际上,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个工作组时,她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另一方面,这种特殊的位置使得六个女工之间团结得特别紧密,谁都不愿意因为自己而让这个集体受到拖累,她们之间甚至形成了某种默契。正是这种个人微妙的心理和团结奋进的精神,促使着她们的效率不断提升,产量上升再上升!

可见,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和热情。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强烈而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可以治疗抑郁、自卑、紧张等各种可能在工作中出现的心理疾病。

在日常工作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受到关注或暗示,因对工作和自己所在的团队有高度的认同,人们会干劲十足,热情百倍,虽困难而不惧,虽疲累而不烦,最终做出优异的成绩,获得丰厚的回报。遗憾的是,有更多的情况却与之相反。员工的情绪不是高涨而是日益低落,他们的干劲和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消失殆尽。他们对工作缺乏冲动,对工作不热心和投入,失败、紧张、沮丧,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甚至害怕工作。

据调查显示,有近三成的员工在工作中没有热情,情绪低落,怨天尤人,怕苦怕难,得过且过。

不要说你对工作没有兴趣,你的工作没有成就感,或者你厌倦现在的工作。如果愿意去找,总有千百个理由在等着我们,为我们开脱和逃避。但是,这样的理由又有什么用呢?它只能让你更加懈怠,最终一事无成,并让你认为,这样的结果是理所当然的。要知道,一段时间内,工作和环境可能是我们无从选择和回避的;但对工作的态度,有没有工作的热情,却全在于我们自己。如果你不愿意,没有任何外力可以激发或者削弱你的热情。

在国外着名销售公司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不要解雇他们,点燃他们。”可以想象,这种点燃工作的热情熊熊燃烧所释放出的光明和热量,不但能让自己得以升华;也必将照亮四周,并将光和热传递给周围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