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地理学家(新课程百科知识)
31430300000032

第32章 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1833—1905年),德国地理学家兼地质学家。1833年5月5日生于卡尔斯鲁厄,以地质专家成为著名的自然地理学者。

他认为地理学的目的是发掘人与地球、生物、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区域研究,首先要详细描述,其次寻求规则性,最后要探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地区的个性及通则理论是两项不可偏失的研究方法,他注意野外调查,认为它是最可靠的资料来源。

李希霍芬曾在东亚考查,足迹遍及今天的斯里兰卡、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缅甸等国。后来又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研究火山和金矿分布。1850年入布雷斯劳大学学习地质学,1852年转入柏林大学,1856年获博士学位。以后在欧洲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1868—1872年间在加利福尼亚银行和上海西商会资助下多次到中国考察旅行,经历了绝大多数省区,调查了地质、矿藏、黄土、海岸性质和构造线分布等。历任波恩大学(1875—1883年)、莱比锡大学(1883—1886年)、柏林大学(1886—1905年)地理学教授和柏林大学校长。

李希霍芬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有成因联系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并把地理学和地质学沟通起来。他长期从事地理考察,对地理学方法论和自然地理学做出重要贡献。在1886年出版的《研究旅行指南》中,他系统地叙述了野外考察、收集数据和制图等一系列方法;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地表形成的过程,对地貌进行了形成过程分类;还研究了土壤形成因素及其类型等。他培养出许多地理学家,如斯文海定、帕萨尔、施吕特尔等,对近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他于1877—1912年撰写出版的《中国》(5卷,附地图集2卷)一书,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地质基础和自然地理特征的重要著作,并创立中国黄土风成的理论。李希霍芬的著作还有《当今地理学的任务和方法》(1883年)和《19世纪地理学的动力与方向》(1903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