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公元466—527年)字擅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生年有皇兴三年(公元469年),延兴二年(公元427年)的说法,卒于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生在官宦家庭,父亲郦范作过青州刺史,他自己也先后在北魏时期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和洛阳(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做过尚书郎,在冀州(今河北冀县)、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东荆州(今河南唐河县)出任太守、刺史、中尉等职。郦道元为官清廉正直,他在做地方官时,对于地方的政务尽心尽力,很有成绩。执法以严猛著称,他不畏避权势人物,敢于揭露他们的违法之事,因而遭到权势人物的憎恨。孝昌三年任官右大使时,在阴盘驿(今陕西临潼附近)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杀害。郦道元一生勤于读书和著述。《魏书》卷八十九说:“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但除《水经注》外,其余著作都已亡佚。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对山川地貌感兴趣。他爱好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人文地理、自然风貌。由于在不同的地方做官,使得他能够对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凡是他停留的地方,他都尽力搜集当地有关的地理著作和地图,并根据图籍提供的情况,勘查各地河流干道和支流的分布,以及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风貌。他徒步郊野,访寻古迹,追溯河源;走访乡亲,收集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翔实的记述所见所闻,日积月累,他掌握了许多有关各地地理情况的原始资料。郦道元好读书,他常常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古时的地理书籍,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正是由于大量的读书,郦道元深切体会前人的地理著作,包括《山海经》、《禹贡》、《汉书·地理志》以及大量的地方性著作,所记载的地理情况都过于简略。他决定自己着手写一本关于地理方面的力求全面的书,《水经注》就这样诞生了。《水经注》40卷,全文超过《水经》20余倍。《唐六典》说引其支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涉及的河流近于《水经》的10倍。《水经注》以河流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自然地理中的水文地理、地貌和生物地理;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民族地理、文化地理和农业地理等。此外,也有较多沿革地理和地名的资料。《水经注》描述的地域范围,大体上是西汉王朝的辖境,部分涉及域外,例如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南半岛以及朝鲜半岛。
为了撰写《水经注》,郦道元搜集了大量资料,在此注文中指名引用的文献达470余种,金石碑刻达350余种,另有大量未指明来源的地图、方志、歌谣、谚语等。他所引用的文献、碑刻等大部分已亡佚,由于他的引用保存至今。郦道元十分重视实地调查,每到一处便“访读搜集”,观察水道分布、水利设施及其流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全书许多卷篇中有他野外考察的成果。在注文中,他纠正了《水经》的许多错误,并指出文献引用处的正误。由于当时南北分裂的政治形势,郦道元的足迹未能到达南方,因此涉及此部分的注文也有不少错误。
《水经注》成书的年代,从注文中出现的最后一个年代是北魏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和郦道元被害于孝昌三年(公元52年)而论,必在此十余年之间。
《水经注》数据丰富,语言生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地理名著,同时在历史学、金石学、语言学和文学等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