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
31430100000031

第31章 后记

我一直想写一本有趣的、关于日本民间文化的小书。我设想读者朋友们可以用一种放松的心态,随意的翻阅它,每一节可以单独阅读,能觉得它有趣,从中也能获得关于日本民间文化的点滴印象,这就很好。但是,由于自己能力有限,在这里所能提供的,也仅仅只是个人的读书所得,狭隘与错误之处也就难免。把它呈献给读者朋友们,希望能从各方面获得更多的信息,衷心欢迎读者朋友们以及前辈、专家们的指正。

这里要补记的是与本书的写作相关的两件事。2003年4月20日,我再次从苏州大学出发前往上海。目的是要到复旦大学的日本研究中心,为本书的写作做最后一次资料的查询。抵达复旦后,一切都是平静的。但没想到,几天之后气氛骤然紧张,“非典”来临了,这也给我的资料查询制造了空前的压力。我的很多朋友和日本研究中心的老师,在这种非常时期为我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帮助,这使我很受感动。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朋友聂伟和日本研究中心的徐静波老师、胡令远老师以及中心图书室的工作人员。

2003年10月底,我前往北京大学参加由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结识了许多同道的前辈和朋友,受到了不少的启迪。为此我要感谢研究中心陈岗龙老师的热情邀请和杨莉老师的细致工作。会议期间,在研究中心林丰民老师的帮助下,我得以有机会查看了东语系的外文资料,在此也表示感谢。

会议研讨期间,现在北师大的日籍专家高木立子女士的发言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与共鸣。她在发言中认为,目前中国在研究日本民间文学方面面临的困境有三。一是语言的障碍;二是专业知识与对对方理解的不足;三是材料的匮乏,这种匮乏的严重程度已达到了非个人能力所能解决的问题。其实,这也正是我在本书的写作中所不断碰到的难题。前两种困境与个人的能力有关,与它们的遭遇将使我不断地自醒自身的不足。但后一种困境则使人无可奈何。情况常常会是这样,你在互联网上查询到了丰富的书目资料,也能大致地判断出哪些资料是有参考价值的,但你却无法读到原文。如果要购买,也只能托在日本的朋友代劳。如果说在整个写书的过程中我曾真切地感受到压抑的情绪,可以说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这种面对美食,消化功能尚好,也处于饥饿的状态,但却只能无奈地观望的困境。因此,我也要特别感谢我的朋友木村泰枝女士,感谢她在百忙之中为我复印资料、购书、邮书。

为了尽可能地提供一些有关日本民间文化原貌的信息,我在书中的“脚注”部分保留了一些日语原文,错漏之处也请读者朋友们、专家前辈们指正。感谢福建师大外文学院林璋老师对本书一些相关翻译的指导。

写作本书期间,我正于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感谢方汉文老师、王尧老师对我的关心与帮助。

感谢王晓平老师,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哈若惠女士。

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对我工作的支持。

蔡春华

2004年1月30日

福州铜盘白龙路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