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长的烦恼:青少年健康成长50问
31393300000002

第2章 素质教育要强调“两全”

如何认识杜会

司老师:

我是高二的学生,再过一年多就要参加高考了。最近,学校领导和政治老师经常讲“要实施素质教育,不搞应试教育。”我搞不清什么是应试教育,它的危害有哪些?什么是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又有什么好处?

依我看,对我们将要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讲,就得搞应试教育,大学录取是看考分的;素质教育在小学和初成长喃烦偏一、高一实施就行了。如果说素质教育是今后学校教育的方向,那为什么还要考试?我不明白,只能跟您念叨念叨,希望您能给我讲讲,好吗?

罗亦

罗亦同学:

很高兴和你共同讨论素质教育的问题。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理解,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是坚持******同志说的教育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新人。对我们教师而言,就是要结合时代的特点,针对我们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间题,采取措施,改进和加强我们的教育工作。

对于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施素质教育,无论是学校的校长、教师,还是学生,都还有一个学习、探索、提高的过程。目前,大家至少在这一点取得了共识,即素质教育要强调“两全”要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而不是只注意提高那些成绩好、分数高的“尖子生”;要着眼于提高每名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的能力,2帮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他们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有创新和开拓精神。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贡献是由他的知识、能力、工作态度三者的“乘积”决定的。注意,不是“加法”是“乘法”!在“知识”、“能力”和“工作态度”三项中,唯有“工作态度”,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一个人即使知识再多,能力再强,但“工作态度”是零,即什么工作也不干,他的“贡献”只能是“0”;如果某人尽干坏事,工作态度是“负值”,那他的“贡献”也是负数!

希特勒写过一本书,叫《我的奋斗》。一位专门研究这本书的美国博士曾说:“为了这本书的每一个字,有125人丧生,每一页死亡47000人,每一章死亡的人数在120万以上。因为自1932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在德国内部以及欧洲、北非战场上所毁灭的生灵,推本溯源,莫不自此书而起。”可见希特勒的“贡献”是个很大很大的负值!

人的“工作态度”是由什么决定的?主要(请注意“主要”不是“唯一”)是由他的理想信念决定的。所以为了未来,为了生命和事业之树硕果累累,人在学生时期应当在知识、能力、理想信念几个方面打好基础。这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是一致的,或叫做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就是“全面提高素质”。

知识,又可分为生活常识和专业知识。人要生活,就必须有起码的常识,随着人类物质精神文明的发展,“生活常识”无疑有增高、增深发展的趋势。例如,电的知识二百年前还不是“生活常识”,今天已成生活常识;关于计算机的知识,下个世纪也会成为“生活常识”。“专业知识”使人们能够通过某种职业(如医生、建筑师、律师等)对人类做出贡献。中学所学知识,属于“基础知识”,是为生活和工作打基础的知识。中学阶段对一个人掌握知识至关重要,因为一,这是学习和积累知识的很好时期,记忆力强、精力旺盛,其他负担轻;二,这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方法的最佳时期。此阶段是否热爱学习、肯钻研,是否会学习,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能力,它与知识相联系,又相区别:有了知识有助于一个人培养能力;但有了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他自然地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因此,在中学阶段脑子里应该有“能力”这根弦,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能力。我们说“应试教育”不好,原因之一,就是它只看重分数,不重视真正能力的培养。

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生活目的,他的目标、追求,以及他对自己事业的自信。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也就有了执着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那么,即使他的知识、能力暂时少一些、弱一些,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也会得到提高。那些事业上做出令人叹服的成绩的人,与其说是有过人的聪明,有令人羡慕的机遇,不如说是理想信念的支柱在支持着他们攀登高峰。居里夫人说:“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从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一名清醒的中学生,无论从国家的利益还是从个人的前途着想,都应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是时代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应试教育”?它的危害又是什么?我理解,“应试教育”指的是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和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做法。那就是:违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精神,一切工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只以分数作为评价学校工作、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尺度,因而也是违反教育规律的思想倾向和做法。它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我们反对“应试教育”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考试。正确的考试、考核毕竟是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环节,通过考试、考核,我们可以检验和总结教育教学工作,可以筛选和选拔人才。尤其是我国的高考制度,虽然它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虽然它有待改进,但到目前为止,它依然是广大青少年公平竞争、锐意进取的一条“途径”。不管你“来自寒门”,还是“出身权贵”,不管你“家财万贯”还是“身无分文”,高考面前一律人人平等。因而广大群众对这种公平6竞争还是欢迎的。纵观世界各国,考试、考核都是不可少的。日本、新加坡这些东方国家自不必说,美国这样比较开放、比较多样化的国家,也少不了考试。连我们国内很多大学生为之钟情的GRE,也是美国研究生入学的英语考试。GRE按字面翻译,是“上帝读的英语”,可见其难度,7000-10000个英语单词都要背下来,不要说中国人,就是美国人、英国人,也绝非易事。这种考试要不要呢?恐怕取消还是不行吧。

其实素质教育与一定的考试、考核并不矛盾,我们平时按照提高知识、培养能力、全面发展的思想学下来,各方面比较过硬,又何惧考试?就像一名武艺超群的勇士,要想在竞技场上获胜,当然要靠经年累月的苦练,“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临上阵前再把武术路数熟悉一遍,再把衣带紧一紧,这总不算“应试教育”吧。因此到了高三,如果学校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仍然要学生全面发展,仍然全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只是为了准备高考做了些工作,我们不能说这就是“应试教育”。教育的根本规律是循序渐进,学生在高三取得的成绩,取得的进步是在高一、高二的基础上,甚至是在初中、小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素质教育并不反对考试,也不怕考试。人全面发展了,知识、能力、理想信念全面提高,何惧考试?

当然,话说回来,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完美无缺”的。事实上高考从制度到方法,都有待改进。现在教育部门已经明确,开始试点“3十X”的考试制度,此外高考的出题指导思想和命题方法也有待改进,它应当成为更利于指挥中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指挥棒”。

教育改革是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除了高考制度、方法的改革之外,还有教材、教法的改革。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工作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教育部门已经着手研究教材改革,以求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的要求,以求减轻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以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此外还有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增加教育的投入和加强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名师”方能出“高徒”。但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时间,都有赖于我们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但无论如何,我们是有信心的。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花有千万朵,路有千万条。人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不同,不可能都小学一中学一大学这样地走下来,也许有人由于种种原因学习就是上不去,这也不要紧。在现实生活中,有“秀才型人才”,也有“反秀才型人才”;有人英年早慧,也有人大器晚成。只要我们是一个诚实的人,只要我们立志为人民做点好事,只要我们迈开坚实的步伐扎实前进,每个人都会有无愧无悔的人生。

司锡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