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人称他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清代著名文学家,能诗文,善作俚曲,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及《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蒲松龄是怎么写《聊斋》的呢?这里还有一段传说呢。
蒲松龄是山东省淄川县蒲家庄人,家住在大道边上。大热天的,蒲松龄坐在屋子里写书。写着写着就搁下了,汗没少流,可总觉得不顺手儿。实在写不下去了,就撂下笔到门口站一会儿。每回在门口站着,看着大道上南来北往行人,蒲松龄寻思着:“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唱本戏”。我做文章这么费劲儿,不能向大伙借点劲儿吗?打定主意,他就在柜里翻腾出几件用不着的衣裳来拿去当了。当得的钱,买了五斗绿豆背了回来。他家门口有两棵老柳树,他把炕席揭下来铺到树底下,旁边安了一口缸,然后煮了几锅绿豆汤倒在缸里,缸里头扔了一把瓢。走路的人乏了,就可以坐在席子上歇歇腿,舀点绿豆汤解解渴。不过有一条,不论是天南的还是海北的,男的还是女的,老的还是少的,歇过乏来以后,都得给他讲一段稀罕事儿听听。常言说:“一人一把土,堆起万丈山。”这样日日听,年年听,把个普天下的事儿,都记到蒲松龄的肚里去了。直到他觉着差不多了,这才把炕席和装绿豆汤的缸收拾起来。把听人讲的东西细细地品透了,这才又坐到屋里,闷下头来写书。这回写可和上回大不一样了,那笔就像捅着泉眼儿了似的,一溜两行的字儿,自己就冒出来了。
这一年正赶上康熙皇上到淄川来私访。康熙听说蒲家庄有个老蒲头学问大,就打定主意要去会一会这个人。
康熙打听准了地方,就奔老蒲头家去了。这天正赶上蒲松龄一个人在家。康熙找到门口一看,大门敞着连条狗也没有,到院里问了好几声没人应。到屋里一看,只有一个老头子背冲着门坐在那儿一心一意地写着什么,有人过来他也没听见。猜着这就是蒲松龄了,康熙进门先看了个脊梁骨,就有三分不高兴。放大嗓子咳嗽了一声,也不见蒲松龄回头。他想,这个人该不是聋子吧!到跟前看看再说。走前几步探头一看,嘿,笔走如风,遒劲有力。再仔细一看,不对味啦,看到后来,鼓鼓地堆了一肚子火:好你个蒲老头,这不是绕着弯儿往朝廷脸上吐唾沫吗?当惯皇上的人,动不动就想治人的罪,刚想开口,冷不丁想起来自己这是私访,文章是偷着看的,人家也没有请你进屋呀。弄不好叫人家赶出门去就更没脸啦!看蒲松龄还是一个劲儿的写,康熙就气也没敢出跟着脚溜啦!
蒲松龄呢,压根儿就不知道有人在他背后站过,还在那一心一意地写他的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