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31381600000076

第76章 风云迭起的两汉王朝(62)

东汉自光武帝开始,皇帝及皇族大多受过较多的儒学教育。因此,东汉诸帝大多都有较好的儒学修养,他们不仅身体力行地学经,还经常亲自讲经并撰写经学着作。如此一来,便推动了政府对儒学的提倡,也促进了社会上层阶级的儒学化,并影响了当时的文化政策。当时之世,儒学已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底层,从若干个中心向更广区域传播,引起东汉社会儒学的同质化,儒学价值逐渐成为社会中的普遍的价值观。在儒学经典的整理及提倡名节、表彰忠孝等儒学价值诸方面,政府进行了很大的努力。

修习儒学,就是为了推行并实践儒学的价值。汉代,政府把一些将儒学价值体现得较好的敦厚长者褒扬天下,充作楷模。东汉一代,中央更是不断派出使者,巡行天下,观览民风,推行教化,以移风易俗。史载,“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汉和帝刘肇十分注重德教风化,提倡以德治国。《太平御览》中记载:“(永元)十三年春正月上日,上以‘五经’义异书传意殊,亲幸东观,览书林,阅篇籍。朝无宠族,政如砥矢,惠泽沾濡,鸿恩茂笃。外忧庶绩,内勤经艺,自左右近臣,皆诵《诗》、《书》。德教在宽,仁恕并洽。是以黎元宁康,方国协和,贞符瑞应八十余品,帝让而不宣,故靡得而记。”

汉章帝时,居巢侯刘般病逝,按照规定,应该由他的长子刘恺袭位,但为了满足父亲的遗愿,刘恺坚持将爵位让给弟弟刘宪,自己则逃往外地,执政官认为刘恺此举不合法度,上奏请示收回其封国,汉章帝嘉其义,特许等待他。而刘恺始终没有回来。十多年后,执政官对和帝又提起此事,再次请求和帝收回刘恺的封地。

对此,侍中贾逵上书说:“孔子曾说,能以礼让,治理国家有什么难的呢?刘恺为了自己的兄弟而放弃爵位,证明他有一颗乐善之心,这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善举。若以平常之法加以处理,这样做恐怕不能助长礼让的风气,成就宽和的教化啊!”

汉和帝深以为然,于是下诏说:“王法崇善,成人之美。”不仅同意刘恺的弟弟刘宪袭位,而且召回刘恺,封他为郎。

从外戚手中夺取权力

汉和帝刘肇即位时,年仅10岁,窦太后顺理成章地临朝听政,开始专权政事。窦氏家族也因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窦太后先是以私情授重权于窦氏兄弟,从而将自己的亲戚和亲信一一提拔:其兄窦宪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密,负责发布诰命;其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帝的侍卫;窦景、窦环均任中常将,负责传达诏令和统理文书。这样,窦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围居于显要地位,控制了朝廷和皇宫,从而掌握了国家政治的中枢,外戚窦氏集团自此形成。

窦氏家族掌权期间,窦太后还把大批窦氏家族子弟和亲朋故友任命为朝官或地方官员,从而上下勾结、专权放纵、报复打击、大逞淫威、为所欲为。其弟弟窦景放纵奴仆胡作非为,甚至白天公然拦路抢劫、侮辱妇女,而“有司莫敢举奏”。

窦宪还豢养了许多刺客,实行暗杀政策,谋害那些具有宿怨私仇、持有不同政见、可能危害窦氏的人。早在汉明帝永平年间,窦宪的父亲窦勋犯罪,谒者韩纡负责审理此案,考实窦勋罪状后将他下狱伏诛。窦太后当政时,韩纡已死,窦宪即派刺客刺杀了韩纡的儿子,并割下他的首级拿到窦勋坟上祭奠。

都乡侯刘畅来吊汉章帝之丧,得幸太后,数蒙召见,窦宪怕刘畅分了他的宫省之权,公然派遣刺客在屯卫之中杀死刘畅,而归罪于刘畅的弟弟利侯刘刚,并且派人审问刘刚。后来真相破露,太后大怒,把窦宪禁闭内宫之中。窦宪自知忤怒太后,恐难保全,于是请求出击匈奴,以赎死罪。

窦太后则依靠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来满足私欲。公元89年,窦太后就下懿旨为弟弟窦笃、窦景修建豪华住宅别院、园林楼馆。一时间,窦氏家族楼馆错落、府第相连,一眼望去,“弥街绝里”。

与此同时,窦宪正率兵与北匈奴作战,为了保证远征大军物资的供应,开支庞大。朝廷府库都感到拮据,用度不足,窦家兄弟竟然如此大兴土木,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增加了人民负担,令百姓苦不堪言。

窦宪平定匈奴,威名大盛,又使得窦氏外戚集团的政治势力更上一层楼。窦宪以为有大功于汉,班师还朝后,愈加跋扈恣肆、耀武扬威、不可一世。不仅其前罪无人提起,更得以加官封爵,升任大将军,封武阳侯。本来大将军职在三公之下,但由于这次是窦宪充任,因此提升到三公以上,仅次于太傅。继而,窦宪牵朋引类,以耿夔、任尚为爪牙,以邓叠、郭璜为心腹,以班固、傅毅皆置幕府,以典文章,把揽朝政,占据要津。一时间,刺史、守令等官员多出其门。窦宪又见太尉邓彪为人谦和礼让,便尊崇他,推举他为太傅。窦宪想做什么,就鼓动邓彪上奏,而自己再告白太后。因此,太后言听计从。另外,屯骑校尉桓郁,几代都做皇帝的老师,性情恬退自守,窦宪也把他推荐上去,让他在宫禁中给皇帝讲授经书。而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因为违忤窦宪之意,相继被逼自杀。

窦笃升任卫尉,窦景为执金吾,窦环为光禄卿。另外,窦宪的叔父窦霸为城门校尉,窦褒为将作大匠,窦嘉为少尉。除此以外,窦氏族人任侍中、将、大夫、郎吏等职的,还有十余人。如此一来,窦氏父子、兄弟并为卿、校,贵重显赫,倾动京都,“朝廷震慑,望风承旨,无敢违者”。他们还凭仗权力骄横肆虐、侵暴百姓,气焰更为嚣张,甚至擅自征调边防部队。而窦景尤为骄纵,侵凌平民,强夺财货,篡取罪人,抢掠妇女。搞得京都商贾闭塞,如避寇仇。而主管官吏噤若寒蝉、忍气吞声,不敢举奏。

窦氏兄弟及其爪牙的肆虐无道引起了许多正直的官吏的强烈不满,他们为窦氏的贪婪与霸权而愤怒不已,为朝廷的纷乱黑暗而痛心疾首,为皇帝的幼弱无奈而呼号流涕。他们屡次上书,揭露窦氏的恶行,向年少的和帝陈述外戚专权的弊端,一致要求皇帝抑制外戚势力的发展。在朝廷中威信很高的老臣尚书袁安,每次朝会与进见的公卿谈起国家大事时都呜咽流泪,其府吏周荣也因多次替他起草举奏窦宪的材料,因而被窦宪视为眼中之钉。于是,窦宪派人当面威胁周荣说:“你竟敢做袁安的心腹谋士,排挤窦氏,现在满城都是窦家的刺客,你可要留点神啦!”周荣毫不畏惧地回答:“我纵然被你们杀害,也心甘情愿!”他还特地告诉妻子:“我若被窦宪的人杀害,你不要收葬我的遗体,我希望以我的生命来使朝廷觉醒。”连尚书府中尚且遭到这样的恐吓,可见一般的官吏该承受着怎样的政治压力。因而,他们呼唤着皇帝的坚强。正如司徒丁鸿上疏所言:“夫天不可以不刚,不刚则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强,不强则宰牧纵横。宜因大变,改政匡失,以塞天意。”

公元92年,13个郡国发生地裂、大旱、蝗灾,上天似乎也在昭示着一场大变革的发生。

从章帝驾崩到和帝即位五年时间里,窦太后一直把持朝政,和帝刘肇听之任之,是一个傀儡。而随着窦家权势、欲望的膨胀,窦氏甚至觉得这个傀儡也是多余的了,因而打起了诛杀和帝的算盘。

而和帝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外戚集团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汉和帝也希望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于是,和帝想逐渐抑制窦氏家族,斩除外戚,以图夺回政权,这对日益膨胀的窦家权势不能不形成威胁。

窦宪觉察到这一点后,也非常害怕。窦宪不希望自己的家族像西汉的吕氏家族一样最终被诛灭。于是,窦宪开始与女婿郭举及其父郭璜、部下邓叠及其弟邓磊等人,共同密谋毒死汉和帝,另立一个听自己话的皇帝,或者篡汉而代之,从而继续大权独揽。

这时,14岁的和帝暗中得到消息,知道了窦宪的阴谋,他感到必须尽快制定对策,诛灭窦氏家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京城的军权掌握在窦氏手中,满朝廷都是窦家族人或者亲信。虽然也有如司徒丁鸿、司空任隗、尚书韩棱等可以信赖,但窦氏兄弟已经限制了皇帝不能与内外大臣直接单独接触,汉和帝只有依仗身边的近臣——宦官了。如何才能将窦氏全部翦灭呢?早熟的刘肇和哥哥废太子刘庆商议,出入宫廷的左右大臣都阿附窦家,只有中常侍钩盾令(负责宫内河池苑囿的宦官)郑众不是窦氏的同党。和帝虑及郑众服侍多年,对皇室一直忠心耿耿,比较可靠,为人又谨慎机敏,工于心计,可以出谋划策。于是,找郑众密议。郑众早已看不惯外戚势力的横行霸道,也劝和帝早下手为强。

此时,窦宪正镇守凉州,如果京城有变,他必然领兵叛乱。为减少损失,保证成功,和帝下诏令窦宪来京辅政,先行调回窦宪。同时还要参照前朝《外戚传》,试图从文帝灭薄昭、武帝诛窦婴、昭帝诛上官桀、宣帝诛霍禹等事中学习经验。于是,刘肇密令清河王刘庆从千乘王刘伉处借取《外戚传》,令郑众从中整理钩稽。一切准备停当,窦宪、邓叠等也回到京师。六月,窦宪领兵归来,汉和帝一面派人隆重地迎接慰问,一面秘密调兵遣将控制京城。

抓捕窦宪的前一天晚上,和帝亲自御临北宫,命令司徒兼卫尉丁鸿严兵守卫,紧闭城门;命令执金吾、五校尉等分头捉拿郭璜、郭举父子和邓叠、邓磊兄弟。这样,就清除了窦氏的外围势力。第二天,和帝派谒者仆射直入窦家,宣读诏书,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改封为冠军侯,并限令与其弟窦景等各回封地。郭璜等人下狱处死。和帝感念窦太后的养育之恩,没有公开处死窦氏兄弟,回到封地后皆迫令自杀。整个事件处理显示出了和帝超出年龄的成熟和胆略,这场轰轰烈烈的夺权斗争就这样以和帝的胜利而告终,刘肇虽然消灭了外戚窦氏,但还是没有从扶植外戚势力的怪圈中走出来,而且还使之后的外戚当政愈演愈烈。汉和帝掌权后,并不知道窦太后不是自己的生母,因此,对窦太后还是依然恭敬,没有偏废礼法。当年窦太后害死梁贵人这件事前前后后扯进不少人,但其中的知情人大多已不在了,连光武帝的女儿舞阴公主也被贬徙外地。当时宫廷内许多消息都封锁严密,因此,在这个时候几乎没什么人知道汉和帝的生母是小梁贵人。

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窦太后在孤寂中病逝。舞阴公主的儿子梁扈上书汉和帝,把他的身世挑明。汉和帝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一生如此不幸,非常悲痛,众大臣赶紧联名上疏,建议和帝应该效法光武皇帝贬黜吕太后的故事,去掉窦太后的尊号,不让她和先帝合葬在一起,而且还要给生母追加尊号,并且把皇舅们召回京城,授予宫职。于是,汉和帝马上下诏追封自己的生母小梁贵人为恭怀太后,并追封自己的外祖父梁竦为褒亲愍侯,把被贬到九真的梁竦的三个儿子梁棠、梁雍、梁翟都封为侯爵,赏赐巨万,宠遇无比。东汉历史上势力最大、为害最烈的外戚集团——梁氏集团就此萌发。

对于大臣们要求废掉窦后,并不将窦后与章帝合葬的提议,汉和帝则念及其养育之恩,予以驳回,他说:“虽然窦宪兄弟横行不法,但太后是深明大义的人,生活俭朴,勤于国家大事,我跟她生活了十多年,这一切都很清楚,你们不要多说了。”仍将窦后以皇后之礼与章帝合葬。

清除了窦氏集团后,和帝又清洗了朝中的窦党,并开始正式亲政,他开始重用那些不肯迎合窦家的官员。郑众因为除窦氏的功劳被汉和帝封为大长秋,他对和帝的治国方针颇有影响,汉和帝甚至达到对他言听计从的地步。但郑众确实是个好宦官,在《后汉书》里,一向对阉人无好感的士大夫们,也没能列出他什么劣迹恶行来。虽然和帝时期的宦官没有形成专政,但毕竟开了给宦官封侯的先例,自此也拉开了东汉宦官与外戚争权的帷幕,这是和帝最大的失误。

废黜阴皇后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是一群非常女性。她们有的出身高贵,也有的出身低微卑贱;她们有的一生荣耀,也有的凄婉悲苦;她们有的流芳千古,也有的遗臭万年;她们有的绝代风华,也有的红颜薄命。她们有不同的才情、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命运结局,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皇后,而她们的丈夫则被称为皇帝。

表面上,皇后拥有至高的荣耀、炫目的光环,母仪天下,表率后宫。但其中也不乏些许无奈,甚至凄苦。她们有的能够得到丈夫的真爱,夫妻俩琴瑟合鸣,开创一代盛世;有的则作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只顶着个头衔,茕茕孑立,孤独终老;也有的在名利、地位的勾心斗角之中,最终没能把这个位置坐到底,那等待她们的是被废黜、打入冷宫、灭族、郁郁而终,甚至赐死。

汉和帝的皇后小阴氏就是这样一位废后,她被废黜的原因似乎和西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有几分相似,与前朝大宋贵人“生菟巫蛊”案的遭遇几乎如出一辙。

大多数人都知道,汉和帝的皇后名叫邓绥,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贤后、美后、名后。实际上,邓绥只是汉和帝的第二任皇后,而小阴氏才是汉和帝的第一任皇后。

小阴氏出生在东汉历史上地位显赫的阴氏家族,她的曾祖父是东汉光武帝那位大名鼎鼎的皇后阴丽华之兄阴识。之所以称其为小阴氏,也正是为了区别于她的曾姑祖母。

这样说来,汉和帝、小阴氏、邓绥,这三个人之间还有复杂的亲戚关系。汉和帝的曾祖父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祖母就是阴丽华,他和小阴氏是表兄妹的关系。再来说邓绥,她的家世显赫程度一点也不比小阴后差,她的祖父是首劝刘秀称帝的东汉开国功勋、太傅邓禹,父亲是护羌校尉邓训,母亲也姓阴,是阴丽华皇后从弟之女。也就是说,按母家的辈份,身为阴丽华皇后的侄外孙女的邓绥是小阴氏的表姨妈。而汉和帝刘肇做为阴丽华皇后的曾孙,小阴氏的表哥,自然也是邓绥的晚辈。当然,辈份并不是问题。从西汉惠帝刘盈迎娶他的亲外甥女张嫣为皇后起,两汉四百余年历史中,皇族里这样“乱伦”的婚姻关系并不罕见。更重要的是,对于小阴氏和邓绥来说,亲戚关系战胜不了家族利益和爱情归属,这场3个人的婚姻,仍然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

虽说邓绥长了汉和帝、小阴氏一辈,但小阴氏却是先于她入宫嫁给和帝,并被立为皇后的。

刘肇在他14岁这年终于翦除了权倾朝野、倒行逆施的外戚窦氏一族。在他第一次选娶妃嫔的前夕,真真正正地成了东汉王朝的当家人。扬眉吐气的刘肇处理完国家大事,决定考虑个人问题。于是,刘肇派出专人在世族贵戚中选择适龄的未婚少女以充六宫之选。在众多候选人中,有两位入选者的家世最为高贵,一位是刘肇的表妹小阴氏,还有一位就是刘肇的表姨妈邓绥。然而,就在邓绥中选即将入宫的前夕,邓训却离开了人世。邓绥坚持要守孝尽哀,推迟了进宫的时间。于是,13岁的小阴氏得以先入皇宫,小阴氏生得聪慧娇美、小巧玲珑,而且颇有学识,还写得一手好字,很得和帝的喜爱,他几乎专宠小阴氏一人,很快就让她荣升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