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31381600000050

第50章 风云迭起的两汉王朝(36)

汉武帝一听,觉得有些道理,但也怕忍受不住相思之苦,就说道:“这样也还好,只是朕实在是太挂念你了,夫人还是让朕看一看吧。”说着就要去掀开帐幔。

没想到李夫人却用棉被捂住了脸,抽泣地说道:“身为妇人,容貌不修、装饰不整,不足以见君父,如今久病未愈,蓬头垢面,实在不敢与陛下见面。”虽然疾病缠身,但是她依然带着一种难以言表的柔情,使汉武帝不禁动情。

汉武帝坚持想看一看,李夫人却始终不肯露出脸来,即使汉武帝以赏赐黄金及封赠李妍兄弟官爵作为交换条件,她仍执意不肯,只是在锦被中呜呜咽咽地说:“倘若妾一病不起,我们的孩子以及我的兄弟,希望陛下多加照应。”这话让汉武帝听起来心动情动。

汉武帝怅然若失,心痛如绞,再请她一露芳颜,但是李夫人却泣不成声起来,转身向里面,以难言的隐痛谢绝了皇帝的要求。

不久,李夫人病逝,一代红颜过早地谢世。在汉武帝的记忆里,仍然是李夫人未病前那副天仙般的美貌形象,因此十分怀念。尽管后宫佳丽成百上千,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美丽容颜能够取代李夫人。汉武帝只好令宫廷画师画了一张李夫人的图像,悬挂在甘泉宫内,日日观看,想以此充实一下空寂的心灵,能让苦思不宁的情怀暂时求得一点平静。

谁知适得其反,睹物思人,更触发其无限的怀念,更加深了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悲痛哀伤。汉武帝思念李夫人,睡不宁,坐不安,再醇的美酒也觉淡而无味,再珍贵的肴馔也咽不下喉,愁眉不展,长叹不已,神思恍惚。

有一天武帝去了昆明池。昆明池在上林苑中,池中有豫章台、灵波殿及一条石刻的鲸鱼。石鲸长三丈,每到天上下雨的时候,石鲸首尾皆动。昆明池东西各立一个石人:一是牵牛,一是织女,做成天河相隔的样子。时值秋日,武帝坐在舟中,见夕照西斜,凉风激水,景物使人凄凉。不禁触事怀人,想到李夫人生前的种种好处,于是自作新词一首,名《落叶哀蝉曲》,其词曰:“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武帝出来游昆明池,本为散闷解忧,谁知反添了许多新愁,于是回到延凉室中休息。他觉得很疲倦,睡眼之间,忽见一人袅袅走进。原来竟是李夫人,她手携一物,赠与武帝,并说:“这是蘅芜香。”武帝忽然惊觉,回忆刚才的梦境,历历如在眼前。又闻到一阵香气,芬芳经久不息。他记起李夫人梦中所赠的香,到处摸索却找不到。但是枕席衣襟,却不知怎么沾染了香气,因此改延凉室名为“遗芳梦室”。

方士少翁自称能够将李夫人的灵魂招来,便于夜间设置帷帐,点上灯烛,让汉武帝坐在另一帷帐中。便远远地看见帐中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影影绰绰,好像当年在月下的李夫人一样,再看模样神态果真与魂牵梦萦的李夫人一样,汉武帝连忙趋前审视,可惜芳踪已沓。于是愈益悲痛思念,凄然写下:“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并命乐工谱上曲,由琴瑟伴奏歌唱,用以伤悼李夫人。还为她写下一首赋。此赋细致委婉、沉痛悱恻地抒发了对李夫人的哀思和深情,以及愁肠百结、离恨万千的惆怅苦闷,哀艳凄切,被千古传唱。

他想到了李夫人病中嘱托的话,于是封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李夫人还有一个弟弟李广利,则苦于没有尺寸之功,武帝不能无故加封。不过机会终于来了,大宛屠杀汉使,武帝借机派李广利两征大宛。待四年后班师回玉门关,第二次出征时的十多万人仅剩下万余人。武帝却不加苛责,反而封李广利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多少尸骨丢在大漠无人收取,只为李夫人的一句遗言,武帝也称得上是一往情深。

关于汉武帝请术士为宠妃招魂的事情,司马迁却在他所着的《史记》中,说少翁为汉武帝所召的“佳人”并非李夫人,而是齐王的生母、同样早逝的王夫人。

《拾遗记》则说,汉武帝确实也召过李夫人之魂相见,但是他找的方士名叫董仲君。董仲君花了十年工夫,才在海外找到能够让魂魄依附的奇石,刻成李夫人的模样放在轻纱帷幕之中,果然恍若李夫人再世。武帝非常高兴,想要走近“李夫人”身边,董仲君却说那石头上有奇毒,何况魂魄并非活人,因此只能远看不能靠近。为了不让武帝误碰,董仲君很快便将这石像裂为九段。武帝大失所望又相思难耐,随后便修筑了梦灵台,用来祭祀李夫人。

而民间更有这样的说法,说武帝上了方士的大当,他隔着纱帐所看到的“魂魄”,与李夫人、王夫人都没有关系,其实只不过是少翁等人的一场皮影戏表演而已。

但是不管怎么说吧,汉武帝刘彻对李夫人一往情深,辗转多年都不曾淡忘,就连他晚年重用的名臣霍光都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武帝去世之后,由于绝大多数有名号的后妃都先后被他生前以罪谪死,而他身为皇帝,总不能孤身一个葬入帝陵吧!作为托孤重臣的霍光、金日苦思冥想之后,终于灵光一闪,追封李夫人为“孝武皇后”,将她的灵位与武帝并列,享受后人的祭祀。由于在死后当了皇后,李夫人墓被称为“英陵”,又名“习仙台”。一个出身卑下的女子,能在生前身后荣宠至此,历史上恐怕没有几个吧!

公元前133年~前121年,古罗马格拉古兄弟改革实施。

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前1世纪后半叶,罗马内战时代。

公元前104年~前101年左右,古罗马军事统帅马略完成军事改革。

公元前106年~前43年,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在世,最先系统提出自然法学说,建立了折衷主义哲学体系。

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人建成宙斯祭坛。

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完成大理石圆雕阿佛洛狄忒,为古希腊时期的雕刻代表。

公元前2世纪,古印度开凿阿旃陀石窟。

公元前2世纪末~前1世纪,古罗马形成独立的图书誊抄行业,出现专门销售书籍的商贩和店铺。

约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古印度《摩奴法典》陆续编成。

约公元前99~约前55年,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在世,系统阐述和发展了古希腊原子论。

汉昭帝——刘弗陵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同年,太子刘弗陵即位,是为汉昭帝,次年改年号为“始元”,后又改用“元凤”、“元平”等年号。

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幼子,母亲是赵婕妤,又称钩弋夫人,据说她怀孕14个月才生下刘弗陵,大臣们都以为尧帝降生,纷纷恭祝武帝。武帝老年得子,更是疼爱有加。武帝临终前,打算立刘弗陵为太子,但是为了防止“子幼母壮”、外戚专权的事情发生,他忍痛处死了钩弋夫人,然后请得力大将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光为首辅,匈奴人金日为次辅,上官桀为左将军,以及桑弘羊为理财等四重臣来辅佐刘弗陵。武帝死后,年仅8岁的刘弗陵在重臣的拥立下登基即位。

汉武帝是有眼光的,汉昭帝刘弗陵果然有乃父遗风,颇具非常之才,熟知军国大事,治理国家还是有声有色的。对父亲留给自己的辅政大臣,刘弗陵非常重视发挥他们的才能,遇事与之商量,保持了大汉帝国的强盛。他曾经命令桑弘羊征召贤良文学召开了着名的“盐铁会议”,询问老百姓的疾苦。贤良文学力主罢盐铁、酒榷,均输官,厉行节俭,刘弗陵听从了他们的建议,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有效地缓和了汉武帝末年的社会矛盾。

在处理和辅政大臣霍光的关系上,可以称得上君臣不相疑,委与重任,霍光执掌大权而不专横跋扈,倾力辅佐,是老臣和幼主成功合作的典范,从而留下“成王不疑周公,昭帝委任霍光”的历史美谈。

公元前80年,大臣上官桀和桑弘羊勾结燕王刘旦诬陷辅政大臣霍光,结果被15岁的昭帝识破阴谋。不久,刘旦等阴谋政变,昭帝在霍光辅助下,诛杀了桑弘羊、上官桀,逼刘旦自杀,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政变。

公元前77年,年满18岁的刘弗陵举行冠礼,按旧制,加冠之后,昭帝亲政,但军权大事仍委诸霍光。

此后,他专任霍光,进一步继承、发展、更改武帝时的制度,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与民休息,力挽颓势,还曾多次击败匈奴、乌桓等,加强了北方戍防,避免了西汉王朝的迅速灭亡。

在汉昭帝与霍光等重臣的共同治理下,汉帝国的政局稳定,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因此,昭帝之世,“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后世把昭帝时代和后来的宣帝时代称之为“昭宣中兴”。若天假其年,汉昭帝将大有一番作为。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尽展其雄才大略,便于公元前74年病逝于长安,年仅21岁。汉昭帝在位13年,亲政3年,葬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13里处),谥号孝昭皇帝。据谥法,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此乃美谥。

汉孝昭皇帝刘弗陵

姓名:刘弗陵

卒年:公元前74年

出生:公元前94年

死因:病逝

属相:猪

享年:21岁

出生地:长安

曾用年号:始元、元凤、元平

父亲:武帝刘彻

庙号:无

母亲:赵婕妤(钩弋夫人)

谥号:孝昭皇帝

初婚年龄:12岁

配偶:皇后上官氏

子女:无

陵寝:平陵

在位时间: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

继任帝王:宣帝刘询(卫太子刘据之孙)

镇压燕、齐谋逆事件

昭帝刘弗陵初登皇位,依照惯例,要赐给各诸侯王玺书报丧,并晓以新君即位事宜。玺书按制度要在封口上加盖皇帝的玺印(称为“玺封”,以玺封之)。一些宗室王侯见新皇帝乳臭未干的样子,很是气不顺,准备趁着先皇新丧的时机制造事端,肆行废立之事。

首先发难的,就是那个充满非分之想的燕王刘旦。刘旦在接到玺书以后,竟以玺书上所盖玺印的大小不合制度为由,拒绝为亡父哭丧,反而说:“这次来的玺书规格比以前小,恐怕是长安发生了什么变故。”这实际上就是表示拒绝承认武帝驾崩、昭帝即位的既成事实,而怀疑其中有诈。

于是,刘旦派遣身边的近臣寿西长、孙纵之、王孺等人,以“问礼”(询问为武帝举哀的礼仪)为名,到长安打探武帝死因和刘弗陵即位的情况。王孺到了长安,不去见朝廷管理礼仪的官员,反而去找负责京城卫戍的执金吾郭广意,打听武帝因何病而崩,继立的皇子是谁,今年几岁,王孺等人明知继位的皇子是昭帝,却仍要再三追问,那是摆明了不承认昭帝继统的合法性了。

而郭广意这个人不知是过于老实,还是对新帝即位心怀不满,便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王孺,他是这样说的:“那天我们在五祚宫等待先皇下传位遗诏,宫里就有传言说先皇驾崩了,然后各位将军们就一起立太子即位当了新皇帝,他今年不过八九岁,连先皇下葬时都没有出来露面。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王孺等人一听,就对郭广意的话揣测了一番:如果说皇上驾崩的消息开始只是宫中的传言,就说明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在皇上身边,因此真实情形大家谁也不知道;而且更主要的是新皇帝是将军们“共立”的,而不是奉先帝遗诏即位,这不是有篡位自立之嫌吗?最可疑的是,新皇帝在先帝出葬茂陵时竟然没有出宫主持送葬,难道是自知得位不正,日夜担心自己的安全,不敢出面主持先帝丧礼?看来,此次是不虚此行啊!

王孺等人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又意欲寻见昭帝的姐姐——鄂邑盖长公主问明详情。谁知盖长公主已奉召入宫,住在宫中,不得见面,此外无从探听。

王孺便立即快马加鞭,返回燕国,在长安“问礼”不过是走过场地匆匆敷衍而已。他向刘旦回报了京城“问礼”的情况,并且分析了自己对郭广意话的理解,刘旦听后自然对王孺的分析很是赞同,他也怀疑起新皇帝得位是朝中大臣操作的结果来,并更进一步地发展了王孺的看法:“先帝去世没有留下什么话来,姐姐盖长公主连面都见不着,这个事情确实很奇怪。”于是,又派中大夫到长安去上书称颂先皇盛德,请求在天下郡国为先皇立庙祭祀,以此试探中央的态度。

霍光接到刘旦的上书,对立庙一事既不表态赞成,也不以昭帝的名义下旨申斥,只是厚赐刘旦钱三千万,加封给他一万三千户的食邑。按说得到这样的封赏,刘旦应该非常感激新上任的皇帝弟弟,但由于有了先前认为弟弟即位不正的想法,他反而勃然大怒地说:“我本来应该做皇帝的,哪里用得着他来赏赐!”

刘旦更加认为朝廷的态度既是心虚更是软弱的表现,因此便明目张胆地与中山哀王刘昌的儿子刘长、齐孝王刘将闾的孙子刘泽勾结起来,整军队、修武事,以备非常之谋。由于汉朝自七国之乱后,对诸侯王控制得很严,明令诸侯王不得治理民事、任免官吏,因此刘旦等人为了消除外界舆论的怀疑,便对外诈称曾于武帝生前受诏“职吏事,领库兵,饬武备”。

寿西长又为刘旦拟一命令,晓谕燕国群臣。群臣不知,信以为实,于是刘旦遂掌握一国之权。郎中成轸更是趁机邀功怂恿说:“大王本来该当先帝的嗣君,现在却不能即位。现今唯一的办法,只能起兵索夺,不能坐等皇位落到大王身上。只要大王一起事,国中百姓即使是女子也都愿意振臂追随大王。”

刘旦就接着成轸的话头说:“以前高皇后的时候立几个小孩子为皇帝,群臣拱手侍奉他长达八年之久。吕太后驾崩以后,大臣诛除诸吕,迎立孝文皇帝,天下人才知道他不是孝惠皇帝的儿子。现在我作为先帝尚在人世的最年长的亲儿子,反而不得立为天子,我上书请为先帝立庙,朝廷又不奏准。当今皇帝恐怕不是刘氏的骨肉。”

这种谣言一出口,燕国大臣们简直惊骇莫名,但在刘旦淫威之下谁也不敢站出来反驳,大家“唯唯而已”。

见对大臣们造谣却无人表示怀疑,刘旦贼胆进一步膨胀,他写信给刘泽重复上面的谣言,并约其一同起兵,还派人到其他郡国散布以摇动天下百姓之心。

刘泽接到信后立即回信表示返国后从临淄发兵响应,与燕王刘旦同时起事。于是,刘旦信心十足地在封国内积极准备反叛,他招集国内亡命之徒,检阅封国军队,大肆封官许愿并且命令从相、中尉统领军队在文安县(今河北文安东北)内大搞军事演习。又建了旌旗鼓车,擅用天子仪仗,还命属下郎中、侍从所戴之冠都饰以貂尾作为冠羽,冠前附以金蝉,僭号皆为“侍中”。貂羽、附蝉都是天子近臣“侍中”的冠饰,刘旦如此做法,自然是以皇帝自居了。

郎中韩义等怀着对刘旦的一腔忠诚认为他这样做很危险,就劝他收手,但已经昏了头的刘旦哪里听得进去,一怒之下将韩义等15名耿介之士砍了脑袋。

但天不遂刘旦之愿,正当刘旦在文安县大阅兵马,焦急等待刘泽举事的时候,公元前86年八月,却从齐地传来了刘泽起事失败的噩耗,致使整个计划功败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