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如何读懂国家经济政策
31379800000045

第45章 收益分配及费用(7)

和很多西方国家一样,英国实行医药分离制,除牙科收取少量治疗费外,NHS医院门诊基本上不收费,约85%的处方药免费。儿童、孕妇、一年期的哺乳妇女、60岁以上的老人、低收入者和欠发达农村地区人群一律享受免费医疗。医院分为普通地区级医院和教学科研医院两种,每千人拥有8名医生和约10张病床。地区医院又以基本护理机构(PrimaryCareTrust,简称PCT)为主,是NHS的最大组成部分,约占其总预算的75%。PCT是包括医疗保健和社会关怀在内的综合服务机构,其中有医院、牙科诊所以及视力矫正(配眼睛)、精神和心理健康服务等。教学医院以紧急救治和重大疑难病医院为主,是基本护理机构的上级医院。一般常见病患者就医必须先看PCT医生,然后根据病情的需要转到相应的上一级医院治疗。

——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由私人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构成,对一定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却有专门的免费公共医疗服务。

(一)私人医疗保险

美国私人保险的一大特点是雇主为雇员支付保险金(Employer-ProvidedInsurance)﹐这种情况约占90%。面临急剧高涨的医疗费用﹐保险公司采取“按人收费”(Capitation-BasedReimbursement)方法,即医疗单位每年按人收取一定的医疗费用。

(二)社会医疗保险

美国政府的医疗保险是一种特指的社会保险制度属于政府资助的社会保险项目。它起始于1965年﹐是为了向6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险,是仅次于社会保障项目的第二大政府财政支出项目。医疗保险项目由联邦政府负责管理﹐各州间政策统一。

(三)低收入医疗保险

目前政府低收入医疗保险分为儿童(ChildHealthPlus)及家庭(FamilyhealthPlus)两种。就儿童来说,以0~19岁但不超过19岁,这一方面政府把关较松,如果父母临时失业等,政府无论如何都会替小孩投保的,但如果父母的收入突然增多,超过标准则需收一点点的月费﹔家庭保费,则是指19~65岁的成人,只要收入不超过政府规定单身或夫妻俩人的的收入低于低限标准,都可以获得低收入的医疗保险。

(四)医疗保险福利金

医疗保险福利金分A部分和B部分。A部份是强制性的住院医疗保险(HI),用于支付住院费用,护理机构费用以及部分在家中接受医疗的化费。B部份为自愿性的“补充性医疗保险”(SMI)﹐用于支付院外医生诊费﹐门诊费用和某些家中医疗费用。

“医药分开”重组利益分配网

——“芜湖模式”

“芜湖市为全国的医改作出了很好的尝试。”国家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日前对芜湖市“医药分开、药品统一管理”的改革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芜湖综合了各地的经验,成立了专门的管理中心,将药房人员人事、工资关系划转药管中心,让“医”与“药”实现了真正的分开。

2008年,芜湖市“医药分开”改革正式推行。为做好这项工作,芜湖市专门成立药品管理中心,集中开展全市药品的网上集中采购、公开招标工作。同时,根据各医疗单位的药品需求,该中心集中配送药品,集中与各家医疗单位结算费用。

在改革中,各家医疗单位的药房实行人事与行政分离的管理模式,即药房人员由药品管理中心聘用,行政业务由原医疗单位管理,以解决药房人员必须听命于原医疗单位的情况。

在药品价格方面,网上招标的药品价格一律控制在加价10%的范围,而医疗机构则实行零差率销售。医疗机构负责代收患者的药费,每周将药品收入全额划转药品管理中心。药品管理中心根据去年各医院的药品销售额,当年的门急诊人次、住院床日等指标,以及按照“合理用药考核方案”的考核结果,确定出拨付给医院的比例,将药品销售价格中的顺价加成部分拨付给医院。另外,对于新成立的药品管理中心,芜湖市也成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负责全程监控。

医药分开是整个新医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医药分开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它意味着占中国总医院数95%的公立医院要经历一场伤筋动骨的改革。

一直以来,在政策允许下,医院都是“以病养医”,即低医疗服务费,高医药费,药费补服务费。“以药补医”具体可追溯到周恩来总理时期,当时总理指示,允许医院以高于市场价15%的价格销售药品。严重的是,“以药养医”执行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分配关系网:药品出厂时卖几块钱,卖到群众手里就几百块钱了。在此,就可以想象出“医药分开”将是一场涉及众多相关利益方的“大手术”,如医院、投资方、药品及器械供应方、医生、患者等。

医药分开,是件说难也不难的事情。用老百姓的话说,不就是个“分家”的问题,这家分的公平了,老大、老二、老三满意了,就相安无事,以后还照样和和气气。关键的问题就是“怎么才能分得公平呢?”从理论上讲,这就是个组织重新构建的问题。以前的组织存在先天的不稳定因素,政府放下担子交给市场调节,最势单力薄的患者只能任人宰割。那稳定组织的构建又该从何处下手呢?

“以药补医”如何退出历史舞台,“医药分开”又如何不负众望;医疗服务如何在公益性和商业性做出实质性的迈步;药价、医疗服务价二者如何平衡;等。这一系列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因此就给了医疗服务业、药品业、投资业以无限的遐想的空间,一方面受“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的影响蠢蠢欲动,唯恐贻误商机;一方面受“政府主导”而忐忑不安、望而却步。在简单的“医药分开”四个字下面,隐藏着太多错综复杂的问题。

投资者在公立医院改革面前是否有进驻空间?2006年,全国范围内的公立医院的亏损面和亏损额都在扩大,共有820家医院亏损额大于1000万元,其中46家医院亏损在5000万到1亿之间,另有16家医院亏损额大于1亿元。许多医院负债扩张,导致负债规模持续增大,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2006年,全国公立医院的平均负债率为27.6%,不少医院负债率高于50%,还有2%的医疗机构资不抵债。单纯从这些数字角度考虑,政府就很难独立填补公立医院改革资金缺乏这个窟窿。从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来看,国家很有可能会采取类似的方式,结构的重组、股权划分。但是不同的是,公立医院无疑属于十七大报告中的“公益性”,公益性意味着非营利,社会资金助改的动力又是医院的高营利。也就是现在医院、投资方的合作意向很强,政府原则上也是鼓励的,但是公益性这道坎该怎么迈?

医药行业将如何构建新的医药关系网?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医药分开,即医疗卫生业和药品行业的分离,简单来说,药房从医院中分离出去,独立经营。从理论上来讲,二者的分离亦是毋庸置疑的。医疗卫生行业,前面已经指出,属于市场失灵、政府主导的行业;药品行业则不具有这个性质,其运行应该符合经济规律,市场发挥主要作用。所以医药行业现在不应该还存有一丝侥幸心理,继续抓住医院这个依托,推行高药价策略,而是端正态度,冷静揣摩国家的用意。一、高药价策略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国家对药品行业的打压,恰恰相反,国家高压政策正是对其不良运作的纠正,以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所以,高药价策略必定会推出历史舞台。二、应该尽快转变思路,为自己寻找新的生存空间,积极配合政府完成这次“医药分开”进程,在改革中争当“领头羊”的角色,探索与药店新合作经营模式,在新的组织关系网中为自己争取有利地位。

相关链接:国外公立医院产权改革

美国的医院从社会角度可划分为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两类,从经济学的角度可划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由于医疗卫生商品化观念的转变以及政府卫生政策的调整,迫使美国的公立医院朝着私营化和营利性方面发展。这样做增强了市场活力,提高了服务效率,但也暴露出一些缺陷,突出表现在对病种的逆向选择、追求利润、医院兼并和出售过程中资产流向不明等问题上。由于营利性医院完全按照市场规则和公司制原则构建内部治理结构,政府对其完全按照企业管理的原则进行市场调控;而对非营利性医院,政府则非常强调市场监管。在美国,非营利性医院属于公益性公司,其中一些医院在组织结构的设置上都有类似营利性医院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决策和监督机构。董事会是医院最高的决策机构,通常由医院的行政管理者、医生和社区领导者的代表组成,医院董事会和行政管理者负责满足社区的需求。但由于其管理结构不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胜而组成的,因此存在很大缺陷,不能像营利性医院那样有效运转。因此政府非常强调对公立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的市场监管,通过医院外部的市场监督来弥补医院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内部约束机制的缺陷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