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未必一定要说出来的。很多时候,真话说出来,别人也不会相信的。秘密都是真话,但是不要泄露,秘密一旦泄露,很多事情就做不了。其实话并不一定要说得多,点到为止就够了,你能劝说的人不需要你反复劝说。说真话,要学会用巧方法。不要认死理,不要较死劲。有些时候,为了保全自己,是需要策略的。此外,有些时候,不说往往比说出来需要更大的勇气。
有时,真话说出来别人也不会相信
老狐狸认为,有些时候,真话说出来别人也不会相信。
历史上的管仲是齐桓公最为信任的臣子。管仲在临终之际,曾向前来探望的齐桓公最后进谏说:“臣愿君主远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齐桓公虽然口头上称是,心里却不以为然。管仲死后,他把易牙等人疏远了一段时间,但没过多久,又重新宠信他们。
鲁僖公十七年的十月,齐桓公病入膏肓,眼看就要寿终正寝了。原先一直在他面前献殷勤的易牙,这时非但不去救护,反而和竖刁等人假传桓公旨意,封锁王宫,禁止任何人出入宫廷,撇下齐桓公一人孤卧病榻,苟延残喘了十几天,最后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临终前齐桓公又想起管仲的遗言,不由悔恨万分,他大声痛呼:“吾何面目以见仲父于地下!”音落气绝。易牙得知桓公的死讯,立刻与竖刁等人拥兵入宫发动政变,“因内宠以杀群臣”,强行拥立公子无亏,引起了齐国五公子争立之乱。以至齐桓公死后七十多天还不得下葬,尸体腐烂,臭气熏天,蛆虫乱爬,其状惨不忍睹。
齐桓公一向有知人善任的美誉,他为什么不听管仲的劝告,执迷不悟地重用易牙呢?易牙究竟用什么花招欺骗了这位一代明主呢?说起来还真难以置信:他是用自己亲生儿子的幼小生命来换取齐桓公的宠信的。
管仲是临死之人,说了真话,有一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感觉,为此并没有为自己招致祸患。相比较而言,伍子胥说了真话就没有那么好的结局。
春秋末年,吴、越两国军队展开激战,结果越国被打得大败,越王勾践只带了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吴兵又层层围攻,勾践无奈,只得听从大夫范蠡的劝告向吴王夫差投降:“勾践情愿为大王做臣子,而我的妻子也愿意为大王做妾。”吴王夫差尚存一丝仁慈之心,缺乏猛追穷寇、斩草除根的决心,见越王提出如此谦卑的条件,就不顾大夫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勾践的请求。于是,勾践带着妻子来到吴国。想当初,吴王夫妇二人是何等的尊贵,而现在却是穿着下人的短衫布裙之类的衣服,干着养马除粪的粗活,而且一干就是三年,毫无怨恨之意。这一切,都被夫差看见了,吴王认为勾践表现得不错,能悔过自新,于是,也就放松了对他的管制。
后来夫差得了一场重病,过了三个月还未痊愈。勾践听说了这件事后,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利用的机会。于是在夫差召见时,跪在地上,请夫差让他“尝尝大王的粪便,以判断病情”。说着,用手捞起夫差的粪便,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过了好一会后,忽然满脸笑容,大声说道:“囚臣勾践再次恭贺大王,大王的病马上就要好转了。”夫差听了,将信将疑,问道:“你怎么能知道呢?”勾践回答道:“臣过去曾师从名医,对如何从粪便观察病情颇有研究。凡粪便的气味与节气相顺,就无大病。如今大王的粪便其味酸苦,顺应了春夏之气,由此可知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转。”夫差听后十分感动,情不自禁地称赞起勾践:“你真是一个好人!”于是就让勾践搬到宫中居住,勾践终于如愿以偿。范蠡又用重金买通夫差身边的侍臣,向吴王进献绝代佳人西施。夫差见了西施,顿时神魂颠倒,于是投桃报李,特赦勾践。
伍子胥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担心,于是跑去找夫差,希望他赶紧将勾践处死,但是吴王不肯。伍子胥十分悲愤。勾践顺利回国。而伍子胥没过多久就被夫差赐死了。
老狐狸认为,真话,即使是最信任的人说的真话,有些时候,人们还是不会相信。因为他们太相信自己。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老狐狸认为,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一个人可能会遇到十分危险的境地,要想让自己摆脱这种境地,在言语交谈上就要学会麻痹敌人,然后在暗中策划着自己的事情。
孙膑是战国时期的着名军事家,与庞涓是同窗,二人同师鬼谷子,但在才智方面超过庞涓。鬼谷子因孙膑单纯质朴,对他厚待一层,偷偷地将孙膑先人孙武所着兵书《十三篇》传授给他。
庞涓当了魏国大将,孙膑到他那里去做事,他才知道孙膑在老师那里另有所得,更加嫉恨他。他在魏惠王面前诬告孙膑里通外国,并请魏惠王对孙膑处以刖刑,两块膝盖骨被剔去,使他无法逃跑。而后庞涓把孙膑关在一个秘密地方,表面上大献殷勤,好吃好喝地供养。孙膑不知就里,还对庞涓感激涕零。庞涓乘机索要《孙子兵法》这本书。孙膑因无抄录手本,只依稀记得一些。庞涓就弄来木简,让他抄录。准备在完成之后,断绝食物,把他饿死。但是,庞涓派来侍候孙膑的童仆偷偷把庞涓的阴谋诡计告诉了孙膑,孙膑才恍然大悟。
孙膑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军事谋略家,他立即想出了一条脱身之计。当天晚上,就伪装成得了疯病的样子,一会儿嚎啕大哭,一会儿嘻皮笑脸,做出各种傻相,或唾沫横流,或颠三倒四。又把抄好的书简翻出来烧掉。庞涓怀疑他装疯卖傻,派人把他扔进粪坑里,弄得满身污秽。孙膑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在粪坑里爬行,毫不在意的样子。庞涓又让献上酒食,欺骗他说:“吃吧,相国不知道。”孙膑怒目而视,骂不绝口,说:“你们想毒死我吗?”随手把食物倒在地上。庞涓让人拿来土块或污物,孙膑反而当成好东西抓来吃。庞涓由此相信孙膑确实是精神失常了,疑心稍有解除。此时,墨翟的弟子禽滑厘把他在魏国见到孙膑的情况全部告诉了齐国相国田忌,田忌又转告了齐威王。齐威王命令辩士淳于类到魏国去见魏惠王,暗中找到孙膑,秘密地把孙膑运回齐国。
可见,在这则故事中,庞涓的阴谋仅因童仆的一语泄露就完全暴露了。
公元239年1月,魏明帝曹睿病死了,他的儿子曹芳即位。明帝死前,由于曹芳年只8岁,不能理政,故下诏大将军司马懿和曹爽辅政。最初几年,两人之间还面和心不和地维持着,但从正始八年(247)后,两人的权利之争日渐表面化。曹爽的资历、名望、军事才能虽不如司马懿,但他是曹操的侄孙,有宗室之亲,故被封为大将军,在权利争夺中始终占着主动。曹爽见司马懿权势日重,而且又手握兵权,很是妒忌,伺机夺其兵权、控制朝政。果然不久,曹芳按照曹爽的意思任司马懿为太傅,明升暗降,命令他将军权交给曹爽、曹真兄弟。
司马懿知道这是曹爽从中捣鬼的缘故,内心虽然有一千个不愿意,但是圣命难违,便从此称病不去上朝。曹爽知道司马懿诡计多端,心中怀疑是否有诈,便派荆州刺史李胜到司马懿府中探听虚实。司马懿知道李胜来的用意,故意装做大病在身,神志不清,语言错乱之状。不一会,他又以手指口,侍婢会意端上一碗粥来。司马懿又假装喝不进口,边喝边流,十分狼狈。李胜见状,心中暗喜。回来报告曹爽,曹爽听后也十分高兴,于是就放松了对司马懿的戒备。
此时,司马懿正决定要除掉曹爽。他白日装病,夜间设谋准备,伺机而动。公元249年1月,魏帝曹芳祭扫高平陵,大将曹爽和他的兄弟们同行。司马懿得到这一消息,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发动政变。他首先以皇太后的名义下令关闭各个城门,尔后率军占据武库,又派军占领曹爽营地,解除其武装,接着,派人上书魏帝指责曹爽等人背弃先帝之命,败乱法纪,排斥旧臣,安插亲信且骄横日甚,怀有谋逆之心。为此,司马懿才不得不采取兵谏办法,为国除害。但这封信落在曹爽手中,并未报告魏帝。司马懿又派人告诉曹爽,指出如其主动放弃军权,归降认罪,可保身家性命。曹爽兄弟见之慌张窘迫,不知所措。在走投无路之下,曹爽兄弟只好决定出降,上书魏帝,主动要求免除自己的官职,尔后侍帝回宫。此后不久,司马懿又以曹爽图谋叛乱,下令将曹爽兄弟及其心腹全部逮捕处死,诛灭三族。司马懿除掉曹爽之后,独掌朝政,为以后司马氏篡权奠定了基础。
有许多人阴谋败露,功败垂成,留下了千古的骂名。司马懿却成功了,探讨一下他成功的原因,也许可以窥出决定政变成败的诸多因素都是什么?
老狐狸认为,人在进行大事的时候,需要有城府,需要有进行大事的一切准备。轻而易举地就将自己秘密泄露的人,显然很难成就大事。只有通过言语,不断地麻痹敌人,然后暗中进行着自己的计划,才有可能做成大事业。
话不宜多,点到为止
老狐狸认为,有些话不要说破,要做到点到为止。很多话一说破,就变成说理和说教,就毫无意义可言。不说破是说话的艺术,人要学会运用幽默和机智来增强自己说话的艺术。
不论是平时为人处世,还是涉足各种社会斗争;不论是面对生活的尴尬和困窘,还是面对各种斗争的磨砺和挑战,幽默都能使你赢得世人的钦服和景慕。它能表现你的坦荡胸怀,也能表现你的敏锐和机智,还可以把生活的难堪和斗争的困窘化解成人生的洒脱与大度。这就是幽默的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很多伟人都是借助幽默的力量催开了与他们打交道的每一个人的心灵之门。
周恩来在作具有严肃内容的报告和讲话时,常常运用形象的语言、诙谐的比喻,既阐明深刻的内容,又增加了轻松愉快的气氛。1957年2月,周恩来在上海市妇联召开的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说主妇是一个家庭的内阁,她是管理家庭经济生活的“财政部长”,是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卫生部长”,是关心里弄治安的“公安部长”,又是管教子女的“教育部长”,还是搞社交活动的“外交部长”,除“国防”的事务要丈夫多管一些外,妇女在家里是个“包办内阁”。这一番风趣的讲话,贴切地说明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
从上面的两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大大增强讲话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听众与发言人之间有效地传递感情,增加相互的了解,建立融洽的关系。
幽默是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也是人的一种鲜明的个性特征。它不仅需要一种快速的反应能力,而且需要一种对事物敏感、想象丰富的幽默气质。而反应的敏捷和幽默的气质,来自广闻博见的知识联想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与观察。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一位能言善辩、风趣幽默的政治家。一位女议员对丘吉尔说:“如果,我是你妻子的话,我会在咖啡里放毒药。”而丘吉尔答道:“如果你是我的妻子,我会喝掉它。”另有一次,在丘吉尔脱离保守党,加入自由党时,一位媚态十足的年轻妇人对他说:“丘吉尔先生,你有两点我不喜欢。”
“哪两点?”
“你执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须。”
“哎呀,真的,夫人。”丘吉尔彬彬有礼地回答道:“请不要在意,您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中任何一点。”在这里,丘吉尔便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来摆脱尴尬的场面。尽管其外在形式是温和的,但这种温和之中蕴涵着批判,又不失幽默,让对方虽不免恼怒,却又不便发作,具有特殊的力量。
美国总统林肯的容貌很难看,常被人们嘲笑。一次,有人当面说他是两面派,他答道:“我要是有两副面孔,就不会以这丑陋的面孔对着你了。”
有一次,周恩来在接见外国记者时,有位记者不友善地发问:“敬爱的周总理,既然您始终声称中国人民是伟大的、正直的、积极的,那为什么我们美国人总是昂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却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总理爽朗地一笑,答道:“很简单嘛!因为你们在走下坡路,所以昂着头;而我们在走上坡路,自然要低着头。”一席多么精彩的回答!
巧借话题,略加发挥,幽默往往随之而来。美国总统林肯说话以幽默见长。一次,他正擦靴子,一位外国外交官看见了,惊讶地问:“总统先生,您常擦自己的靴子吗?”林肯答道:“是的,请问您是擦谁的靴子呢?”林肯是一位民主意识比较强的人,在他看来,自己虽为总统,擦擦皮鞋未尝不可。因此对外交官的诘问,既不解释,也不辩驳,而是借题发挥,巧堵言路,令人叫绝。南唐时期,税收繁重,民不聊生。时逢京都大旱,烈祖对群臣说:“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京城不下?”一大臣回答说:“因为雨怕抽税,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听了大笑,决定减轻税收。
一次,当肯尼迪乘坐飞机时,有一位记者问他:如果这架飞机失事了,会发生什么事呢?肯尼迪听后,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你的名字会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出现,但字体极小。”恰到好处的幽默,不仅活跃了气氛,而且使领导者在笑声中解决了问题,避免了很多不应有的麻烦,是一种有益且有效的方法。肯尼迪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
老狐狸认为,幽默是有效地保证很多场合不被说破的方法,要善于运用幽默的力量来保证不会有任何尴尬。
实话也有巧方法
老狐狸认为,人固然要说实话,但是说实话也有巧方法。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便直言的事情或场合,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委婉含蓄的说话技巧。含蓄就是在交谈或论辩中,不把本意直接说出来,而是采取曲折隐晦的方式表示本意,带有哑谜特色的一种当众讲话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位记者问萧伯纳:“当今世界上你最崇敬的是什么人?”萧伯纳答道:“要说我所崇敬的第一个人,首先应推斯大林,是他拯救了世界文明。”记者接着问:“那么第二个人呢?”萧伯纳回答:“我所崇敬的第二个人是爱因斯坦先生。因为他发现了相对论,把科学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为我们的将来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他对人类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记者又问:“世界上是不是还有阁下崇拜的第三个人呢?”萧伯纳微笑道:“至于第三个人嘛,为了谦虚起见,请恕我不直接说出他的名字。”
细加揣摩便会明白萧伯纳的本意,记者们心领神会,对萧伯纳含蓄幽默的说话技巧钦佩不已,同时也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便说、不忍说,或者是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而不能直说的话,因此不得不“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使本来也许十分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
在以下情形你可以使用委婉含蓄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当你要表达难以启齿的事物、行为或要求时,含蓄的方法可帮你解围。
《贵阳晚报》曾介绍过一位卖夜壶的老大爷与一个顾客的对话:
冬天,一个顾客见有久违的夜壶上市,而且质量很好,造型别致,便去挑选。但选来选去,总感到太大,便自言自语道:“好是好,就是大了点。”
老大爷闻言,笑道:“冬天——夜长啊!”
顾客一听,会心地笑了,于是买了一把。对话中,这位老大爷用“冬天——夜长”一句话,含蓄地表达了“夜长尿多”的意思,幽默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