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不可不知道的老狐狸说话法则
31372200000017

第17章 不要咄咄逼人,要给人台阶下(2)

王烈听了也很感动,说:“世上竟然有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我却没有与他见过面,真是惭愧!“于是,王烈按照老人告诉的姓名,四处打听这个做好事的人究竟是谁,住在哪里。一打听原来竟是那个偷过牛的人。王烈感到非常意外,那个偷牛人不但改正错误,还自觉地做了那么多好事。他非常激动地说:“一个人受到感化之后,改恶从善的力量真是难以估量啊!”

老狐狸认为,如果真的想让一个人服气,就不用使用争论,而应该使用情理。这样才能让对方心服口服,主动接受感化。

巧装糊涂,给人台阶

老狐狸认为,人最好不要树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巧妙的言语,甚至是看起来很糊涂的言语,给别人台阶下。

古时有一位国王,在领兵跟敌国作战时,遇到顽强抵抗。战争异常残酷,持续了几个月之久。

一次,敌方将领想出一个“擒贼擒王”的计策——派一位武士行刺国王。这位武士骁勇机警、行动敏捷,他躲开岗哨,想从马棚偷进国王的卧室。不料,国王的马见有异客入侵,便嘶叫起来。这个情况是武士事先没想到的,他拿不准应该杀马灭口、继续冒进,还是脚底抹油、赶紧开溜?

国王听见马鸣声有异,估计出了情况,手持宝剑出来察看,发现了刺客。他一声招呼,卫兵们便蜂拥而来,向刺客扑去。武士知道此番性命难保,想举刀自刎,却已经来不及了,被卫兵们捆得结结实实,扔在地上。

这时,卫士长跑过来,一面向国王自责疏于防范之过,并请示如何处置这名刺客。

国王走到武士身边,厉声问:“你是来偷马的吗?”

武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含含糊糊答应一声,心里却想:我是来取你性命的,怎么说我偷马呢?

国王回头对侍卫长说:“这家伙一定是来偷马的。现在是战争时期,老百姓都很穷,想偷马卖钱,情有可原。把他放了吧!”

侍卫长急忙说:“不能放!他明明是来行刺的,不是来偷马的,应该将他就地正法。”

国王说:“他明明是个偷马贼,为什么说他是刺客呢?我看他也是一条好汉,一定是迫不得已才干这种小偷小摸的事。把他放了吧!”

侍卫长无奈,只好把刺客给放了。

这件事传出去后,人们都称颂国王心胸宽广、爱惜人才。各地的勇士如潮水般涌来投奔他,他的军队实力大增,很快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后来,国王统一了北方各部,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这位国王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量。圣经说:“原谅你的仇敌。”这并非道德说教,而是经验之谈。因为原谅仇敌可能带来很大好处。但是,原谅仇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很难克制自己的仇视心理;一方面,在操作上很难做得恰到好处——带着鄙视、不屑心理予以原谅,反而成为新的仇恨的苗头。只有带着尊重的心理予以原谅,才可能完全收缴对方心中的锐器。

总而言之,“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人在世界上,有一个敌人不算少,有一百个朋友不算多。所以,要尽量让别人对自己有所依赖,或者让自己对别人有所帮助。这样你就有很多朋友而少有敌人。既使与人竞争,也要带着公平竞争心理去做事,而不要带着仇视心理,非消灭对手不可。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人们在言语上假装糊涂。假装糊涂是一种大度的表现,这种表现往往能感化别人。

从前,有两个国家打了一仗。打完后,胜利的那个国家的军队开始打扫战场。有一个士兵发现敌国的一个士兵躺在地上,嘴里一个劲地说要喝水。这个士兵发了善心,于是找了一壶水过来,递给了这个敌国士兵。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个敌国士兵拿起身边的一根长矛朝着这个递水给他的士兵刺了过去。士兵手臂被刺中了,血流了出来,这个士兵很是生气,十分愤怒地对着敌国士兵喊道:“你这个家伙,本来是想给你一壶水的,现在你居然刺伤我,我只能给你半壶了。”说完,自己就喝了一半,把另一半递给了敌国士兵。敌国士兵顿时感动得眼泪就流了出来。

我们来看看这个过程,当敌国士兵刺伤他的时候,敌国士兵本身就抱着必死的心。但是没有想到这个人居然如此大度,不但不计较,反而还假装糊涂地生气了。这种大度让敌国士兵没有想到,因此十分感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难免会树一些敌人。在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想化敌为友,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装糊涂。如果你去化敌为友,别人一定会认为你有更大的企图。其实假装糊涂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并不会损失什么,相反在这装糊涂的过程中,还显示了我们的胸怀,也感动了我们的敌人。

古时候的智者,很多事情都看见了,但是他们假装不知道。很多事情都知道了,但是他们假装不相信。这种假装不是虚伪,而是为了不让别人过于难堪。一个人不但要懂得大度,而且要懂得如何去大度,如果一个人只是嚷嚷着要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而没有行动,尤其是那种给人情面的行动,那么化敌为友绝对不可能成功。因为人到最后,很多时候都是在争一口气,而并不是争事情的是非结局。所以应该学会给别人情面,给别人台阶,让别人好顺利下台阶。

人人平等,不要有优越感

老狐狸认为,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着人人平等的原则,千万不要有任何优越感。

周公曾告诫他的儿子伯禽说:“品德高尚又保持恭敬的人,能获荣耀;土地广大富庶又能保持节俭的人,能获平安;地位尊荣又保持谦卑的人,能够显贵;人多兵强又保持敬畏的人,能打胜仗;聪明能干又保持愚笨的人,能够获利;博学多才又保持几分浅薄的人,能够益智。这六条,都是谦逊之德。即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如果不谦虚,也会失去天下,身遭灭亡,夏桀、商纣就是最好的例子。天子都会因为不谦逊而致败,其他的人怎么能不谨慎吗?所以《易经》说:‘有一种方法,大足以守住天下,中足以守住国家,小足以守住自身。’说的就是谦逊啊!天道总是毁损自满的人而补益自谦的人;地道总是扰乱自满的人而顺应自谦的人;鬼神总是祸害自满的人而降福自谦的人,人们总是厌恶自满的人而喜欢自谦的人。《易经》说:‘保持谦逊,万事亨通,君子善终,大吉!’,“你好自为之吧!”

周公的话确实道出了为人处世的秘诀。可是要在生活中做到谦和待人,却并不容易。大凡一个人,有了一点成就,在官不如自己大、钱不如自己多、名气没有自己大的人面前,难免有几分优越感,洋洋得意之下,哪顾得上谦逊呢?他们却没有想到,正因为别人地位较低,他摔一跤不要紧;正因为你地位高,从高处掉下来,就痛多了。不掉下来的唯一方法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有一次,田子方乘车赶路,与太子击相遇。太子击急忙下车,迎上前去,恭恭敬敬行礼。田子方却端坐车上不动。太子击不高兴地说:“不知道是贫贱的人有资格瞧不起人,还是富贵的人有资格瞧不起人?”

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有资格瞧不起人。富贵的人怎么敢瞧不起人呢?国君瞧不起人,就要亡国;大夫瞧不起人,就要败家。至于贫贱的人,如果不得意,穿上鞋子就走,到什么地方得不到贫贱呢?所以,贫贱的人才有资格瞧不起人,富贵的人怎么敢瞧不起人呢?”

还有一次,太子击进来见魏文侯时,宾客和大臣们都站起身,只有田子方端坐不动。魏文侯脸上有不悦之意,太子击也很不高兴。

田子方看出父子俩的心思,不禁一笑,说:“我为你站起来吗?不知是否合乎礼;我不为你站起来吗?不知是否犯了罪。请让我背诵一段书吧:楚恭王做太子时,想到云梦去,路上遇到大夫工尹,工尹忙躲进一户人家,避而不见。太子下车,来到这户人家门口说:‘老先生,何必这样呢?我听说:尊敬他的父亲,不等于还要尊敬他的儿子。如果还要尊敬他的儿子,这是非常不吉利的。老先生何必这样呢?’工尹说:‘以前我只认识你的外表,从现在起,我了解你的内心了。果真这样,你准备到哪里去?’”

田子方背完书,魏文侯点头夸道:“好!”

太子击上前背诵楚恭王的话,一连背了三遍,并表示一定要向楚恭王学习。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这句话真是没错。因为当我们的朋友表现得比我们优越时,他们就有了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表现得比他还优越,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造成羡慕和嫉妒。有时候,优越感还会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

子贡去承地时,看见路边有一个穿着破衣烂衫、名叫丹绰的人。子贡上前,用轻率的口气,漫不经心地问道:“喂,这里到承地还有多远?”

丹绰默不作答。

子贡不高兴地说:“人家问你,你却不回答,是否失礼?”

丹绰掀开身上裹着的破布说:“看见别人却心存轻视之意,是否有失厚道?看见别人却不认识别人,是否有欠聪明?无故轻视侮辱别人,是否有伤道义?”

子贡一听此人出言不凡,顿时心生敬意,马上下车,恭恭敬地说:“我确实失礼了!您刚才指出了我三大过失,您还可以再告诉我一些吗?”

丹绰说:“这些对你已经足够了,我不再告诉你。”

此后,子贡对人再也不敢起轻视之心,在路上遇到两个人就在车上行礼,遇到五个人就下车行礼。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对方高明,这是每个人最起码的虚荣心。

人人都有虚荣心。有的人为了一点虚名,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有的人为了一点小面子,不惜捋起袖子拼老命。反过来,如果你满足了别人的虚荣心,让他觉得有面子,就是对他最好的赞美,他一定会对你心存好感,并回报于你。

所以,十九世纪的英国政治家斐尔爵士告诫那些向他求教的人说:“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苏格拉底则告诉他的门徒一个圆滑处世方法:“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如果连圣贤都不敢对人起轻视之心,我们怎么敢轻视别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