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底气很重要,在自信的同时也要保持谦虚。要想培养自己说话的底气,首要前提是不了解情况就不要随意表态。很多时候,可以通过故事来说话,这样情理更浓。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思维和口才,这是增强底气的途径。一个人说话水准如何,关键还是要看学识,学识高的人,其底气必然足。要增强说话底气,就要表达清楚,千万不要含糊其辞。此外,搞阴谋的人总是显得底气不足,为此我们要学会光明磊落,说话自信。
说话自信,同时谦虚
老狐狸认为,说话自信和谦虚,十分重要。一个自信的人容易取得别人的信任,一个谦虚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尊重。自信是人的底气,谦虚是底气的限度。底气过足,就容易自傲。
历史上的郭槐劝说燕昭王重用自己,毫无疑问是自信和谦虚的典型。
在战国七雄当中,燕国力量相对较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内乱不停,人才匮乏。燕昭王即位之时,正是国家处于丧乱之余,百废待兴之际。为了报仇雪耻,振兴国家,他发愤要把当时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都网罗过来。
究竞怎样才能得到天下贤士呢?燕昭王思贤若渴,决心躬亲下问,向智者郭槐请教,请教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招徕贤才。郭槐见昭王心诚意笃,就放着胆量说:“凡是成就帝业的君王,对待贤人都是以师长相待;成就王业的人,视贤者为知己;欲称霸的国君,就把贤者看成忠实的属下;那些连国家也保不住的国君对待贤者则如同奴仆。看来,越是贤明的国君,对待贤者的态度越尊重。”
燕昭王说:“我的本意是广求贤才,向所有的人学习,可是哪里去找好的老师呢?”
郭槐对昭王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古代有一个国君想以千金的高价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未能求到。这时他的一个侍从对他说:“这事交给我去办吧!”国君打发他去了,过了三个月,他回来了,只带回一具马骨。对国君说:“我见到千里马时,它已经死了,我花了五百金,将马骨头买了回来。”国君大怒,说“我所寻求的是活的千里马,要这匹死马有什么用?而且还花费五百金!”那个侍从对他说:“死马还肯花五百金的高价买下,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定以为大王是真心要买好马的人,千里马很快就会来到的!”
果然,不到一年,先后有三匹千里马被送到这里。
讲完了这个故事后,郭隗说:“大王若想招纳贤士,请先从我开始。我这样的人都被重用了,更何况那些更贤于我的人呢!他们一定会不远千里而来!”
燕昭王听完郭槐一席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专为郭槐修建了豪华的宫室,把他当老师看待,各方面都给予特殊优待。燕昭王爱才的美名远播国内外,四方能者智者、英雄豪杰都慕昭王尊贤礼士之名,汇集到燕国。不到三年,像乐毅、邹衍、剧辛等贤者、谋士从赵国、齐国远道而来。由于燕国群贤毕至,人才济济,终于能够使自己以弱抗强,以小敌大,加入到强者的行列。仅乐毅一人就带兵攻下齐国七十余城,一直打到齐国首都临淄,齐王逃走,缴获珠玉、财宝、车甲、珍器无数。昭王不仅报仇雪耻,而且势力之大,令诸侯侧目。
郭槐没有夸耀自己有多能干,但也没有因此而说自己不能被重用。自己虽然不能干,但是还是希望被重用,原因是既然自己这样的人都能得到如此重用,那么比我更能干的人自然会更得到器重。
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毛遂自荐。但真正自荐成功的人,都是那些自信和谦虚的人。他们对国君说话不卑不亢,原因在于他们能够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
由于他们能够认识自己,所以绝对不会妄自菲薄,过于谦虚。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为国君做点实际的事情。同时,他们在推荐自己的同时,也保持着谦虚的作风。这种作风决定了他们一定比同时代的很多人都要风光很多。
在我们日常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学会自信和谦虚是相当重要的。过于谦虚容易被人认为是虚伪,人们不愿意和自己交往。过于自信人们往往觉得自己有些傲慢,傲慢的人大概都是嘴上尖利腹中空的,为此他们也不愿意和这种人交往。
老狐狸认为,人要学会自信和谦虚,要善于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不要想着过于谦虚,就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过于谦虚等于虚伪,虚伪就意味着没有真才实学,人们肯定不会认同自己。同时也不要想着过于自信就一定能够找到追随者,过于自信容易打击别人的积极性。当你觉得自己什么都能的时候,人们要么会对你产生依赖,要么会出很多难题来刁难你,这个时候你会惹上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不了解情况,不随意表态
老狐狸认为,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情况,就不要随意表态。因为你的表态,不过是显示你的聪明和优越,除此之外毫无意义。而显示自己聪明和优越的人很少有很好的朋友。
有人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宋朝时,范尧夫任宰相期间,诸事办得都让皇帝满意,众朝臣无一指责过他的过失。他在为人方面更是游刃有余,从来不树任何政敌,总以中庸之道维系人际关系。
他被免去宰相之职后,大臣程颐有一次来见他。两人相谈多时,范尧夫便若有所思的说起当宰相的事来,神情口吻像是很怀念当宰相时的风光。
程颐责怪他道:“您任宰相时,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很好,难道您现在不觉得惭愧吗?”
范尧夫“哦”了一声,似有不信之意。
程颐便说:“在您任宰相的第二年,苏州一带有乱民暴动,抢掠官府粮仓,有人告诉了您。您应当在皇上面前据理直言才对,可您当时什么也没说,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您的闭口不言,致使许多无辜的人遭到了惩罚,这是您的罪过啊!”
范尧夫连忙道歉,显出愧疚的表情,说道:“是啊!当初真应该说一句话啊!这是我做宰相不爱民的过错,您批评得对!”
程颐又说道:“您做宰相的第三年,吴中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百姓们以草根树皮充饥,像这样的大事,地方官已报了很多次,您却置之不问,还是皇上提出要您去办理赈灾事宜,您才采取行动。您堂堂一朝宰相,居其位食其禄而不谋其事,太不应该了。”
范尧夫哑然,又连连称自己的不是。
程颐又说了许多话,然后告辞走了。事后他经常在别人面前提起范尧夫的过失,说他并非当宰相的料。有人把这些告诉范尧夫,范尧夫只是笑着,不作任何辩解。
有一天,皇帝召见程颐问他几个问题。
皇帝听了程颐一席治国安邦之策,说:“你大有当年范相国的风范啊!”
程颐不以为然地说:“范尧夫曾向皇帝进荐过许多忠言良策吗?”
皇帝用手指着一个小箱子说:“那些都是他进言的小札子啊!”
程颐似信非信地打开观看,见他当初指责的那两件事,范尧夫早已说过了,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施行得不够好罢了。
程颐红了脸,第二天便上门给范尧夫道歉。
范尧夫却宽和地笑道:“不知者无罪,您不必这样啊!”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某些事情发表看法,当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必须有所回答。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对这件事情有所了解,只有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你谈的意见和想法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很容易搅乱别人的思维。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在没有任何调查,不了解任何情况时,就开始下结论,就觉得这个事情不该这样做,就觉得做事情的人确实没有尽到心。就算他们了解,很多时候,他们了解的也只不过是表象。在一件事情上如此草率评价还可以,但是长久以后,在很多事情上都存在这样的草率心理,必然会养成妄下结论的习惯,这种习惯对个人成长并没有好处,对组织来说,破坏更大。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牢牢记住这样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说话谁都会,下结论谁都会,批评别人谁都会,但是这种说话、这种结论、这种批评有没有意义?实践一定会检验出真理来。如果是建立在深入调查基础上的结论,自然是意义重大的。如果是草率的结论,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还会破坏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实,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学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仅仅是下个结论,甚至提的全部是破坏性意见。比如在论述一件事情是否可行的时候,不要总是提意见说这件事情绝对不可行。如果说不可行,那我们一定要说出为什么不可行?怎么样改进才能可行?如果确实全部都不可行的话,那么你觉得什么方案才可行?这些问题的回答绝对不是一个人的聪明机智所能解决的。很多时候,要把话说圆并不难,难的是你说的话如何让它变得有意义起来。
由于火狐狸经常到院子里偷袭家禽,院子里的家禽感到十分不安,于是聚集在一起开会,共同讨论应对计策。吐绶鸡宣布开会,她说:“火狐狸闹得咱们日夜不安,我们该拿它怎么办?要不然,院子里所有的家禽,过不了多长时间,都会被它拖进洞去,任何家禽都无法幸免。谁有什么办法能够好好地教训那个混蛋?请大胆发言。”
这时候站出来一只公鸡,它提出一条建议:“为了从远处就能听见狐狸的声响,最好在它的脖子上拴一个铃铛!”
母鸡立刻表示同意:“好主意,这样我们只要一听到铃铛响,就可以立刻躲起来!”
公鹅开口说:“各位弟兄!这个主意好倒是好,但究竟谁去系这个铃铛呢?”
“这只是个技术问题。”出主意的公鸡回答说。
事实上,我们经常会犯这只公鸡的错误。很多事情看起来是可行的,但是根本就不可行。如果我们能够调查得更加清楚一点,了解得更加透彻一点,而不仅仅凭借自己头脑的一点想法,就妄下结论,或许我们的结论会更加可行。
老狐狸始终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任何人都不应该随意表态,否则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故事说话,情理更浓
老狐狸认为,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尤其是想说服别人的时候,如果过于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抵触。事实上,一个人坚持他的观点和做法,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如果直接去向他说明这个观点是错的,那件事情不能做,毫无疑问,一定会遭到别人的抵触,而且很多时候容易把自己陷入到争论之中,事实上,我们也知道争论是永远说服不了对方的。
比如,你想说服别人,直截了当地表明意见,非但无效,反而让人厌憎。不如先讲个故事,让他听进去了,让其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是一位比较贤明的君主,他在识别人才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楚庄王登基之初并不是一位值得称道的好皇帝,相反他一直纵情享乐不理朝政。其实,这只是楚庄王的一个策略而已,但他并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自己暗暗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并在暗中观察。
在三年的时间里,楚庄王将国家大事都置之不理,却整日纵情歌舞,沉溺于酒色。他不但不理会众多大臣的非议,反而在国内贴出告示,实行“谏者处以死刑”。这道命令一下,朝中的大臣们终日惶惶恐恐犹豫不决,都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些奸诈之人就开始想尽办法,曲意逢迎。他们心想:只要哄得大王欢心就不愁升官发财了。
实际上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奸臣,但也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们,楚庄王的身边也不例外。开始的时候,有些大臣觉得大王刚登基,难免有享乐之念,便没有提出什么意见。但随着时间推移,大臣中有些人就开始对楚庄王的行径表示出担忧了。尽管楚庄王张贴了“谏者处以死刑”的告示,仍然有些忠心耿耿的大臣敢于冒死求见庄王,直言进谏。
大臣伍举就是一个忠心之臣,他一心辅佐楚庄王坐稳江山。谁知楚庄王登基三年,三年终日享乐不理朝政。由于楚庄王的举动很不得人心,伍举的担心日渐加重,因此他决心冒着生命的危险直言相谏。于是伍举冒死求见楚庄王,对庄王说:“大王,臣斗胆想请您猜一个谜。”“哦,爱卿好兴致呀,快说来与寡人听听。”楚庄王一听是要玩猜谜,开始表现得眉飞色舞兴奋不已。伍举说:“大王,在山岗上有一只鸟,但有三年的时间它既不飞也不叫,请问大王,这还能算是鸟吗?”
楚庄王一听此话心中便已有数,但是表面仍不动声色。沉吟了一会儿,他才说道:“三年不飞,但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但一鸣惊人。寡人明白你的意思,你先回去吧。”
伍举心里顿时明白了:大王贪图享乐只是假象,心里却在思考宏图伟业。于是,他放心地回去了。
果然,不久后,楚庄王便不再纵情享乐了,迅速开始致力于政治革新。他首先对那些整天围绕在他的身边、与他一起吃喝玩乐的谄媚之人给予处分,接着又任命曾经冒死进谏的伍举等人。经过一番治理,整个国家面貌焕然一新。
从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楚庄王一开始的吃喝玩乐并不是单纯的享乐,而是以此为挡箭牌,暗中进行观察,从而分辨出哪些人是可用之才,而哪些是无用之才。而伍举也不愧为贤臣,他没有直截了当地与楚庄王不得进谏的禁令作对,而是以一个故事试探楚庄王的心迹,终于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故事,即过去发生的事。我们对过去发生的事都有一种了解的渴求,这是人的一种本性,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是为了更好地看清楚自己目前的位置。我们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通过一个故事去打动别人,确实是一种十分高明的方法。
事实上,不仅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故事去打动别人,而且可以通过故事来活跃气氛。我们日常所说的道理理论,就像一篇文章里的论述文字,听多了,看多了,也就厌烦了。但是,如果是故事的话,只要自己没有听过,都会感觉到很新鲜,都会有一种比较浓的兴趣。即使自己听过了,再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也会因为自己曾经听过,自己熟悉这个故事而有一些良好感觉。因此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运用故事的力量,通过故事来说事,往往更能服人。
在使用故事的时候还要学会一种幽默,通过一种幽默来讲故事,往往能够让别人更加感兴趣。幽默尤其表现在故事的结局上。一个故事的结局最好应该是出人意料的,这样才能让别人有一种心中一颤的感觉。如果故事的结局在人们的意料之中,那么这个故事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