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核舟记》,我问:“你们知道核舟有多大吗?”学生一时竟说不上来。回头看教材,写的是“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请同学们用纸叠一个同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了,长度像半根粉笔,高度还不及粉笔的直径。“请同学们继续在这上面画上五个人,八扇窗……”同学们当然画不下,而古代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并且把人物刻得栩栩如生,神情毕肖。由此设身处地想一想,学生们自然会叹服于我国劳动人民技艺的精湛。
讲课过程中将学生引入情境的方法,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培养学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良好习惯。
8.预测教学进展。请学生猜测教师心理,也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其学习兴趣。
我到外省市上课时,经常请学生猜我想做什么。组织教学课,口头作文均结束,该讲新课的同时,我会问大家:“我从辽宁来,今天第一次给大家上课,有谁能猜到,老师想讲哪一课呢?看谁猜得对,猜得快。”其实在我布置任务之前,有的同学已经开始猜了,任务布置以后,猜的积极性更高了。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无论学生是否猜得着,在增加上课兴趣的同时,也拉近了和我之间的感情距离。
同样在自己班级,我也喜欢让学生猜。今天(1989年12月12日),吉林、抚顺等地的50余位老师到我班上听课,我还请同学们猜,老师这节课想讲哪些内容。确定了是复习课之后,我继续请同学们猜老师是如何制订复习计划的。在复习计划公布之后,请同学们提疑问和不同看法。
我认为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常规性的学习方法,帮学生制订相应的学习语文的规矩、制度、计划,在大的方面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老规矩可遵守。这样在大的方面让学生猜得透,但在具体一堂课的安排上,具体教法的运用上,在一些小的技术、技巧问题上,又应该让学生存在疑问。越猜得不全面,学生越愿猜,越猜学习兴趣越浓,与老师的感情距离越近,对老师越理解。
有一次,十几个城市的300余位老师到我班听课,我讲的是《核舟记》。按照学生意见,先易后难地逐行翻译。最后剩下船头一段,由于这段人物位置关系比较复杂,翻译效率可能比较低。我就说:“为了让同学们很容易理解课文,请大家猜一猜老师今天想了一个什么样的好办法?”我说完,一位同学稍加思索就举起了手。他说:“老师一定是想找三名同学,分角色扮演苏东坡、鲁直、佛印,并照课文内容去做自己角色的动作。在他们演示的过程中,老师边指导,大家边看书,难点就容易解决了!”我一听很高兴地说:“你猜得太对了!可是你如何知道老师会怎么想呢?”他说:“我上课时经常猜老师今天又可能用什么好办法讲。猜得多了,猜的准确度就高了。”
请学生多猜猜老师,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我想这样做,对于学生理解他人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
9.适情使用班级用语。我们班有一些班级用语,什么“小马蹄坑”啦,“边角余料”啦,什么“一百年”、“后三节”、“三闲”啦,等等。说这些话时,只有我们班同学自己明白。还有一些同学带有褒义的外号,我在上课时,都适当地用一点,以此调节一下课堂气氛。
一旦上课时,我发现有的后进同学溜号了,便提出一个很浅的问题,然后让大家说由谁来回答?同学们喊:“后三节回答!”所谓的后三节?就是我们班学习倒数第一、二、三名同学。我常跟同学说:“咱们班就像一列有76节车厢的列车,上课时,一列车应同时出发,不应该让任何车厢在半途掉队,我们应该时刻拽着他们。”我们给后三节车厢定出目标,尽快追上后四节、后五节车厢,摆脱自己后进的状态。没有任何人轻视嘲笑他们,所以都充满了上进的力量。一节课出两道让后三节回答的题,也可以舒缓课堂节奏。
当发现某些同学沉闷时,便出两道题,说:“这两道题,不许积极发言的同学答,大家说谁回答呢?”同学们又推荐说:“一百年回答!”所谓的一百年就是那几位不爱发言的同学,大家管他们叫“昏睡百年”。经常给这些同学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他们也就不“昏睡百年”了。
有的同学长得聪明伶俐,很像聪明的一休,同学们就给他起个绰号叫一休。我在语文课堂上便也这样称呼:“请一休同学到前面来做题。”有的同学很懒,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大家呼之为“大懒”。为了刺激“大懒”,使他尽快改过,变得勤奋起来,我在课上也说:“大懒今天作业是不是又落了!大懒如果坚持一个学期不落作业,咱们就给他取消‘大懒’这个称呼好不好?”
还有一些使用之后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班级用语,同样能够增近师生的感情,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同学们的上进心。
10.给学生说、读、写的空间。听、说、读、写是学生上语文课要进行的四种实践。与此同时增长四种能力,如果教师一堂课一讲到底,把课堂变成讲堂,那么讲的技术再高,最终效果也不会太好,因为学生失去了说、读、写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广大“第三世界”学校的学生,许多人有意注意能力持续不了45分钟,尤其是中下等学生,听得太多,反而失去了练习、消化理解的机会,这种状态持续久了,越欠越多,上课就会越来越没兴趣。
我经常考虑这个问题,上课过程中,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捆住他们的手,由教师唱独角戏,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如果能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学生写,,学生的兴趣就会比听老师的独角戏要浓得多。
一般情况下,板书的学习重点都是我写,偶尔有几次请学生写,同学们关注学习重点的兴趣就浓一些。如果请几名同学同时写,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些。
读课文,与教师范读相比较,请学生范读、朗读、念读、齐读、分组读、跳读、速读,同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形式。结合考虑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问题,不断变换讲课形式,学生就能在整堂课中始终有较浓的学习兴趣。
我上课的原则是这样的: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一次我到外地上课讲《爱莲说》,字、词、句学习重点都解决了。到第三步翻译课文时,我请同学们选择翻译方式。表决结果是大部分同学希望老师给翻译。我就跟同学们商量说:“老师很懒,不愿意多讲话,在我的课上,学生能讲明白的尽量让学生讲,结果学生越讲越能讲,咱们也试一试,先请水平高的同学给大家翻译。在他实在译不出的时候,老师帮忙解决怎么样?”同学们通过了我的建议之后,选了一名同学给大家译,同时其余人给他补充,给他出主意。大家积极性很高,结果不靠老师,他们也译出了全文。临下课前,我请同学评课,有同学说:“老师还是懒一些好,这样我们就必须多思考,越思考我们的能力就越强,上课也特别有意思,时间过得特别快。”
此外,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竞赛以及多和学生商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也是有效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的好办法。因在教学民主部分已谈过这两个问题,此处不再赘述了。
课堂虽小,钻研的天地却非常广阔,钻进去,入了门,师生双方都有无穷的乐趣,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我只是在入口处,悟到了点滴激发学生兴趣之法,更有效的方法,还在前面等着我们一起去发现。
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
学生的普遍感觉是,数学课知识结构清楚,各知识点环环相扣,哪怕少上一两节课,心里就会很不踏实,怕落下课程。而对语文课,有学生说:“别说少听几节课,就是一个月不上语文课,我的语文成绩还是原来那样。”
学生将语文课比喻为弹簧课,可伸可缩,可长可短。对《故乡》一文,有的教师讲1课时,有的则讲4课时,有的甚至还会更多。
一篇课文,往往涉及很多知识点,无论讲多久都会有东西可讲。另一方面,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又同样可以删掉,可以不学。因此学生感觉学语文不像其他科那样目标明确,不像其他科那样每节课都能看到收获。
我常想,当我们去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时,通常都要带上一张地图,一路上看地图,明方向,定目标,选择最佳路线,才能顺利到达少走冤枉路,节省时间。
对于语文的学习,学生也应该有这样一张“地图”。思维的汽车在知识原野上奔跑时,有了这样一张“知识地图”,才能目标明确,少走冤枉路,走的路程越远,地图就显得越重要。
1979年,我开始引导学生采用树的形式画语文知识结构图来表示知识结构,于是同学们也管它叫“语文知识树”。
如何画?前提是同学们应把初中阶段的六册教材集中起来。后面还没有学的教材可以去跟已经毕业的亲属,邻居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借。
有了六本教材,在未加引导的情况下,很多同学无从下手,画了一棵语文知识树的主干,却没有分枝;有同学把每课书都作为一个支干,这样画出来的知识树,不像一棵树,倒像一根长长的羽毛。
后来,我们经过讨论分析,认识到六本教材180课,200多篇文章(包括诗词),编者的主要意图是希望我们能够对教材的学习在读懂每一篇文章的同时,使我们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六本书中系统的语文知识大致有四部分: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和写作,这是第一层次。
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基础知识还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标点、逻辑、修辞八个方面。文言文包括字、实词、虚词、句式四个方面。文学常识包括古代、现代、当代以及国外四个方面。阅读和写作包括中心、选材、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方面。这是第二层次,共22个方面。
再进一步分析,每个方面都有各自的基本知识点,如语法,就包括词类、词组(现在叫短语)、单句、复句四个知识点。这是第三层次,大约130多个知识点。
如果把这语文知识结构比作中国交通图,那么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的知识像地市,第三层次的知识像县,第三层以下还有更细密的知识细胞,好比乡镇一样。
学生对教材知识有了明确的层次划分,再把握住了一到三层次这些主要的知识,如何学习总体语文教材,总共有哪些知识点,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
这样,学生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语文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了。
学生画的语文知识树不尽相同。有的认为该画4部分19项108个知识点,也有的画了4部分21项120个知识点,后来我们暂且统一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