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求人不如求已
31355800000002

第2章 求人是非多,不如靠自己(1)

俗语有云:“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生在世,总有几个“靠得住”的朋友。广交朋友是没有错的,因为朋友多了,有时候“路”的确好走。但是“靠”朋友就有问题了,朋友毕竟是朋友,他们有他们的世界,有他们的心事。在现实的社会里,即便是“真”朋友,他也不会总是因为你而放弃自己的利益;而如果对方是“假”朋友,是个损人利己的小人,他就有可能趁机“黑”你一把,让你得不偿失。所以你要知道,无论是“真”朋友,还是“假”朋友,你都不能“靠”,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靠的人就是你自己。

1.人在江湖漂,防挨朋友“刀”

俗语有云:“多个朋友多条路”,有时候“朋友”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但是,朋友也是人,有着私心与狭隘,所以求他们办事还是小心一点,如果一味地相信朋友,那么也很容易吃大亏、上大当。

我们都知道,“朋友”在中国传统中讲究个肝胆相照、义字当头,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大多数人都在被一个“利”字所驱使。在这个前提之下求朋友帮忙,他能够做个顺水人情帮你一把还是好的,怕就怕他不仅不帮忙,反而落井下石、背后放黑枪。君不见,朋友打伙开店,集资办厂,有几个不是亏则扯皮拉筋,赚则打斗争抢闹红眼的?

这是一个众人争当掘金客的时代,一个个体意识代替集体意识、存在意识代替理想意识的年月,梁山泊那种大秤分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遗风早已搁浅。所以说,不到万不得以,千万不要找人帮忙,即便是朋友,也有可能给你来个趁火打劫、顺手牵羊。这不是耸人听闻,这种事情如今已经随处可见、随时可见,不信我们就看看张医生的遭遇。

1990年8月,张医生在桂林进修的时候,碰到一个叫毛玉凤的女人心脏病发作。救死扶伤是张医生的人生信条,经过她的积极抢救,毛玉凤保住了生命,毛玉凤当时是感激涕零,一定要和张医生拜为姐妹,这让张医生也有些感动。从此以后,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毛玉凤看起来文质彬彬,皮肤白皙、戴着金丝眼镜,一副女强人的样子,常说要报答张医生的救命之恩。不久,毛玉凤说自己所在的深圳公司给她分了4个股份,每股2500元,三个月后可以获利两万,表示想让两股给张医生,以示谢恩。此等朋友、此等友情,张医生不由不信,立即将5000元交给毛。然而,三个月后张医生不仅“利”没看见,连5000元的本也没了。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就结束。

1991年春节后,毛玉凤又对张医生说:“上次股红没分,是公司用股红又做了一笔大生意,三月后每股回报3万。因为是老朋友,亲戚我都没给,再让两股给你,每股3000元。”话与情都是热乎乎的,张医生再次被毛玉凤打动了,于是把父亲多年积攒下来的6000元交给她。毛玉凤说她这个朋友“爽”,不久,又把她介绍给了自己的儿子小李。

小李对张医生说:“你是我妈的朋友,我就算你的干儿子,我一定要在经济上帮助你。”随后便说:“我和北京一个朋友在内蒙古办了个山羊养殖厂,做羊皮出口生意,年纯利几十万元,就冲你是妈妈的朋友,把一个3万元的股份给你吧,半年能赚10万元。”

张医生想了想,觉得利润很大,而且也是情谊难却,于是就朝亲戚借了3万元交给小李。从此以后,张医生就天天盼着分红还债,但又不好意思总是问人家,就只好等。不料,1991年7月的一天,等来的消息却是双方的生意都亏了,张医生只觉得五雷轰顶。

莫非毛玉凤和他儿子都是骗子?不像,穿着打扮,说话办事都是很有分寸,也很讲情份的。正当张医生左右为难,徘徊不定的时候,毛玉凤的儿子小李又来了,晃一晃50元一扎的现金,拿出一张4万元的欠条,说马上要去买一只价值连城的古瓶,然后回卖150万,还了债以后还有剩的。

人家这是在举债设法还钱呀,张医生再次为朋友之情所感动,就跟着小李去取那价值连城的古瓶。谁知古瓶取到手,小李说有急事要先走,古瓶交给她先保管。在回家的路上,她给自行车撞了一下,古瓶应声而碎。当张医生拿着破碎的瓶子到小李那里去时,小李拿着菜刀要她赔偿古瓶。因此,张医生不仅投资分文未得,还给小李开了张20万元的欠条。

张医生这以后病倒床上,好在病后向公安局报了案。公安局说这种行为叫“杀熟”,一种当前非常普遍的宰朋友手段。“杀熟?”张医生闻所未闻,她不懂朋友之道何以变得这样险恶。

张医生的教训是惨痛的,但还不算巨大。生活中还有很多“杀熟”的惨剧,如1991年6月,江苏国营新洋农场油米场被深圳一位姓董的人骗去600吨大米,价值63万;1992年某市210名穷教书匠被一位代理新疆某油田内部债券的人骗去100多万。著名的“杀熟”人物恐怕得首推全国最大贿案犯曾利华。她贯用的手法是,以对朋友的推心置腹和热情奔走,帮要房地产项目的朋友“打通关节”,当然,“关节费”是必须要的,一次是44万元人民币和1000美金,一次是60万人民币和2.8万美元,要到后她则大大咧咧地揣到自己的口袋里头。

种种事实在揭示着一个看似荒唐、却千真万确的事实:有些朋友靠不住。所以,不要轻易相信朋友。

朋友有时候确确实实可以帮上一些忙,但有的时候也会趁你不备给你一下子,让你防不胜防。所以,君子之交淡如水,尽量不要与之有利益的关系,如果实在不行,必须要求朋友帮忙,也应当提高警惕,不要吃亏上当。

2.朋友之间情义“有价”

情义无价是做朋友的最高理想,但自私往往是人的通病,如果你因为帮助了别人,就以为别人受你“滴水之恩”就应当“涌泉相报”,那你对友情本身的理解就是掺杂着利益关系,所以也就不要相信什么“情义无价”了。

吴先生和许先生二人是大学同学,感情不错,毕业后,两人又在同一部队服役。两年后,两人一同从部队退伍,吴先生不久就找到了工作,许先生则不甚顺利,四处碰壁。这时,吴先生伸出道义与友谊之手,把许先生拉进自己的公司,成为同事。

过了一年,吴先生离职创业,许先生也到别的公司任职。

吴先生的创业成绩并不理想,甚至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只好去找许先生,希望对方能拉自己一把。

许先生说公司有一不错的职位空缺,很合适吴先生,他一定会尽力帮忙替吴先生搞定。吴先生很高兴自己的危机有了转机,也很庆幸自己当初帮助许先生找工作。

谁知等了一个月,吴先生也没有得到让他任职的消息,他按捺不住,打电话找许先生,原来……许先生自己坐上了那位子……

许先生的“解释”是:“我本来不要,也推荐了你,可是上面坚持要我……”

隔了半年,吴先生才在一偶然的机会中,从许先生同事口中得知,当初许先生根本没有把吴先生的个人资料往上报。

有人说,大学时期建立起来的友情最珍贵,也最不易变质。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大学时期彼此没有利害纠葛,往往能坦诚相见,所以比较“知心”,友情也比较长久,所以很多人的“老朋友”都是大学同学。相反,踏入社会后认识的“老朋友”会比较少,这是因为踏入社会后才认识的很多是事业上的朋友、利益上的朋友,这种朋友较难“知心”,要成为“老朋友”不容易。但这话也有“不对”之处,道理在于,求学时期因为彼此没有利害上的考验,固然双方可“交心”,但却缺乏免疫力,因此一踏入社会,面对利害关系,就可能变质发霉。

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味对许先生进行指责,虽然他的选择违反了朋友间的道义,但也是求生存的某种必然。

人们常把朋友之间的关系用“情义无价”予以涵盖。但很多时候,人不是因为有了情义才有了朋友,而是因为有了朋友才有了情义。在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话:高境界的朋友“的确不是为了利用他们,因为他自己的能力已绰绰有余了;也不必从他们之中寻找欢乐,因为他在富有美德的行动之中已经得到了尽善尽美的欢乐。他需要朋友,只是为了行善,即,他可以为朋友做好事,在朋友快活时自己也感到欣慰,并再次用善行帮助他们。”阿奎那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宣扬朋友之间应该达到“情义无价”的那种境界,于是他将一种理想的“不必从他们之中寻找欢乐”的思想来指导天下人的交友观。

然而,这毕竟是理想,离现实世界太遥远。在现实世界,情义是有价的。价在何处?在于彼此对对方的实绩评估。实绩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方说有人问身边的人,某某人值不值得交朋友,周边的朋友所能提供的参照意见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品德,二是实绩。品德是公说公的道、婆说婆的理的东西,只有实绩才是人与人处世交友中实实在在、可触可摸的价值体现。

现在很多人强调交友要交得“友有所值”,所谓“值”,实际上就是把对方的付出作为交友取舍的标准。但是,你应该想到,你讲究“友有所值”,别人同样会考虑“友有所值”。

由“友有所值”引申到朋友的情义。可知人与人之间根本就不存在无缘无故的交情,因此也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情义。在彼此结成朋友之前,情义根本是不存在的。只有交情深了,才构成了以友谊为基础、人情为桥梁的情感。这种友谊和情感的交融就是朋友的情义。

情义的产生是对友情回报的一种承诺。比如一个人不断地接受其朋友实质性的帮助,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不能为朋友做些什么,因此总觉得自己欠了人家的情,天天在找机会要报答对方。

既然朋友之间的情义和此之前的付出是有直接关联的,那么,就不能说这种情义没有前提条件,既然朋友的情义是有前提条件的,那么,朋友之间的“情义无价”之说就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

3.铁哥们也非“事事通”

有人认为,所谓“铁哥们儿”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弟兄,遇到什么事招呼一声就行了。的确,铁哥们儿可以帮我们许多一般人不会帮的忙,然而,铁哥们儿也不是“事事通”,也不是可以供你任意驱使的工具,不能任何事都要找铁哥们儿。

社会的浮躁,浮夸的人也不少,朋友的价值也不断地受到污染,这时候惟一具有可信性的,或者说能够给人以信心的就剩下“哥们儿”,更保险点说是“铁哥们儿”了。一个自称有很多“铁哥们儿”的人,日子必定过得很舒心,如果他不是吹牛的话。

铁哥们儿的诱惑在于朋友之间的那种心心相通,在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于“两肋插刀”的气魄。有这么多诱人的东西摆在面前,仿佛只要有了铁哥们儿,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但是,铁哥们儿究竟能做什么呢?

你没钱的时候、苦闷的时候、有钱的时候、高兴的时候找到铁哥们儿,都是最好不过的事,但惟一有一件事是不能找铁哥们儿的,那就是需要一起共事的时候。

铁哥们儿就像恋人,同事就像老婆,是恋人就可以有许多美好的想象在里面,隔着一层美丽的面纱,有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而老婆就不一样了,成天在你旁边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纵使你有多少耐心,也会被对方搞得毫无兴致。而跟铁哥们儿共事,无疑是把恋人变成老婆这样的愚蠢之举。

这得从铁哥们儿是怎么交下来的谈起。“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因为假如一开始两个人之间就充满了利益的矛盾,他们是很难毫无芥蒂地走到一起去的,所以铁哥们儿只能是同学、战友、打小一起和泥长大的玩伴。因为没有利害冲突,所以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说东道西,聊天喝酒,一个星期见一回面或者更久,彼此有一点牵挂,然后更多的时间里是各忙各的。

如果一旦和铁哥们儿走到一起去了,按现在的社会衡量能做什么呢?最切合实际的就是赚钱,来路正的钱当然很好,但这里面仍然有一个谁领导谁的问题。哥们儿之间还可以有一个大哥,但铁哥们儿之间就难分彼此了,平时觉得意气相投,直来直去惯了,可工作就不能这样了,总得有人说话更有分量一些,但是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套思路,憋在心里,日久天长就会产生摩擦,产生隔阂,到最后好说好散还好,就怕弄得钱没赚到,反倒丢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