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求人不如求已
31355800000012

第12章 自强者自立——遇事不求人,首先要自强(1)

我们一向主张“自立自强”,认为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更好的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其实,“自立”和“自强”是有区别的,自强是针对自身内在素质来讲的,就是要求你从骨子里,在意识里“不求人”;而“自立”是针对现实生活而言的,就是在实际行动中“不求人”。所以说,只有“自强”,从骨子里“挺直腰板”;才能“自立”,在现实中“顶天立地”。因此,遇事不求人,一定要自强。

1.人要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一个人如果学不会自立,学不会独立应对生活的挑战,在生活中只是“靠、等、要”,那就绝不可能获得任何成功,因为成功的前提就是要“独立”,只有独立的人才有权力享受成功。

培养独立生存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动物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其中狼就是很好的老师。小狼出生后,刚刚能够行走时,狼妈妈就会把它们赶出“安乐窝”,让它们独自去生活。在恶劣的环境里,小狼的身体遭受着难以忍受的折磨,又可能遭到凶猛动物的袭击,那种艰难与危险是可想而知的。

有些小狼咬紧牙关,抗住严寒与饥饿,勇敢地挺了下来;有的挺不住,便逃回安乐窝。狼妈妈并不会因为小狼可怜巴巴的样子而将它收留,而是狠心地把它们赶出去,让它们继续去过艰苦的生活,以便更早地学会自立。

狼从能够独立行走的第一天开始,就接受了挑战——独自觅食。狼妈妈知道,如果今天不让狼出去受冻挨饿,不去适艰苦的环境,那么明天,它们就不能自立,就会被冻死、饿死,被狮子、老虎以及猎豹等强大的动物吃掉。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不经历社会风雨的洗礼,那么他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一旦失去了避护,只有死路一条。

常言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便道出了寄人篱下而受人钳制的酸楚滋味。寄人“屋檐”下,是为了维持生计,是因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还有些人生来就是一副奴颜媚骨,甘愿为人低三下四地打点一切或大或小的事务。

那么,这些人因何处于这种人生状态呢?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长期处于安逸的环境而不思进取,最终自甘堕落,不得不投身于他人门下,充当“奴仆”;也有的是因为被某种利益驱使,想得到“理想”的归宿。归根结底,都是因为缺乏独立性、性格软弱而造成的。

其实,谁都不想受人钳制,都想摆脱他人的束缚,成为群体中的强者,进而去支配和控制他人。但要实现这个梦想,我们必须明白:要想战胜别人,先要战胜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自立。只有自立的人,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自立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它与一个人完成任务的能力和自信等情况都有直接联系。自立并非指你的感觉如何或你现在的处境、感受有多好,而是看你在生活领域里处理一些事务是否具有勇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很多时候,我们不想全凭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而是总是希望借助他人的力量。这样的确会节省你许多精力、物力和财力,但总是靠别人帮忙,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天长日久,你可能就会养成不爱动脑、动手的毛病,于是一个弱者就悄悄诞生了。

人是有骨架的,不该像一根藤条,依附外界力量才能生存。外界力量常常像一包毒品,你得到了就变得精神抖擞,动力十足;得不到就被折磨得萎靡不振,意志消沉。因此,我们应该自立,应在胸中充满勇气,练就一身铮铮铁骨,这样才能在风雨人生路上一往无前!

那么,如何才能自立呢?

首先,要摆脱事事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

有些人从小受到父母溺爱,依赖性很强,甚至连最简单的小事都要父母来代替,致使生活不能自理,成了一个不会动手的“废物”。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孩子的地位也随之提高,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等到上中学或高中的时候,竟然还天天让父母来回接送。更可笑的是,某高校一名大学生竟然不会洗衣服,把积攒了一星期的脏衣服带回家,让母亲帮着洗。这些人令人担忧,令人悲哀!他们也许会成为学习的“尖子”,但一旦步入社会,他们“高分低能”的弱点就将暴露出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这种人不必说占有一席之地,恐怕连立足都很困难。

其次,自立者应该具备顽强的意志力。

很多成功者在总结支撑他们成功需要依靠哪些力量时,他们总是谈到意志力这一因素。而且,50%以上的成功者都认为意志力是极其重要的。

有位成功的会计师,他所拥有的会计师事务所是美国西北部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家。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取决于他本身的自立程度,以及意志力的顽强程度。如果能够完全自立,并具备顽强的意志力,就有望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否则,要想成功创业就无从谈起。

如今这位会计师已年逾古稀,却依然具备很强的独立自主精神,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与发展。虽然健康状况欠佳,但他仍然经营与管理着自己的花园和高尔夫球场,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从某种意义来讲,他是为了挑战自己,使自己永远自立。

正因为能够顽强自立,所以他仍然满怀豪情壮志,他告诉人们:我将尽己所能地开展本地的社区活动,使其成为最具活力的住所和工作场所。与此同时,他正朝着这一目标挺进。目前,他是地方商会主席,同时也是医院董事会的一员,另外还是包括市民改善委员会在内数个委员会的委员。

还有一位成功者,是个十分出色的推销员。他以自己为例,道出自立与顽强的意志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他说,一个人如果总是跟在别人后面或总是靠别人指点来做事,就永远也无法取得自己独特的成功;要想创造出好的业绩,必须首先自立,锻炼出顽强的意志,这是成功的根本。显然,他的成功是因为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精神与顽强的意志力。

从以上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甚或一个小小目标的达成,必须首先使自己完全自立。因为自立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甚础,没有自立我们将寸步难行。

2.自我设限的人无法自立

孟子认为,一个人说自己移动不了泰山,是真话,因为没有人能做得了这件事,这就叫“不能”;而如果说自己折断不了树枝,则是假话,因为基本上成年人都能做得了这件事。他不是不能,而是不愿去做,这就叫“不为”。所谓“不为”,实际上就是自我限制。

我们先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跳蚤是跳高能手。如果把它放在桌子上,用手一拍,它可以跳很高,高度能是自己身高的百倍以上,这在动物界是屈指可数的。后来,科学家经过试验证明,这个跳高能手却成了不会跳的“爬虫”。

科学家们在跳蚤的头上罩上一个玻璃罩,再使跳蚤跳动。第一次跳蚤就碰到了玻璃罩。这样连续多次以后,跳蚤改变了自己能够跳起的高度来适应新环境,每次跳起的高度总保持在罩顶以下。科学家们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又经过数次碰壁之后主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跳蚤无法再跳了,只好在桌子上爬行。经过一段时间,科学家把玻璃罩拿走了,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就这样,跳蚤变成“爬虫”了。

跳蚤变成“爬虫”,并不是因为它失去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遭受挫折之后学乖了,习惯了,最后麻木了。最可悲的地方就是:虽然玻璃罩已经不存在,跳蚤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玻璃罩的限制已经深深地刻在它那十分有限的潜意识里,反映在它的心灵上。

动物是这样,人也是如此:行动的欲望和潜能往往被自己扼杀!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很多人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幼年时代,遭受外界,比如父母、老师等太多的批评、打击,于是奋发向上的热情、欲望就被“自我设限”压制和封杀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激励,他们就会对失败惶恐不安,对失败习以为常,逐渐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养成了懦弱、犹疑、狭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的精神障碍。这样的性格,在生活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那么,怎样才能挣脱“自我设限”呢?我们来讲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1920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小姑娘出生了,她是一个私生子,妈妈给她取名叫露西。露西长大之后,慢慢懂事了,发现自己与其他孩子不一样:没有爸爸。

很多人都对露西投来歧视的目光,小伙伴们都不愿意跟她玩。对于这些,露西不知道为什么,她感到很迷茫。她虽然是无辜的,但世俗却是很残酷的。

上学后,露西受到的歧视并未因此减少,老师和同学还是以那种冰冷、鄙夷的眼光看她,认为她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没有教养的孩子,一个不好的家庭的孽种。在别人的心理暗示下,露西变得越来越懦弱,自我封闭,逃避现实,不愿意与人接触,从而也越来越孤独……

在露西幼小的心灵中,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和妈妈一起到镇上的集市去——她总能感到有人在背后指指戳戳,窃窃私语:“就是她,那个没有父亲,没有教养的孩子!”

露西13岁那年,镇上来了一个牧师,从此她的一生便改变了。

露西听母亲说,这个牧师非常好。别的孩子一到礼拜天,便跟着自己的父母,手牵手地走进教堂,她很羡慕,于是就无数次躲在教堂的远处,看着镇上的人兴高采烈地从教堂里出来,而她只能通过聆听教堂庄严神圣的钟声和偷看人们面部高兴的神情去想像教堂里的神奇。

有一天,露西鼓起了勇气,等别人都进入教堂以后,偷偷地溜了进去,躲在后排注意倾听。牧师讲道:

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成功了,并不代表还会成功;过去失败了,也不代表未来就要失败。过去的成功或失败,只是代表过去,未来只能靠现在来决定。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都应该重视现在。我们现在干什么,选择什么,就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是什么!失败的人不要气馁,成功的人也不要骄傲。成功和失败都不是最终结果,只是人生过程的一个事件、一段经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永恒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

露西是一个悟性很强、渴望情感的女孩,她被牧师的话深深地震动了,感到一股暖流在冲击着她冷漠、孤寂的心灵。但是她马上提醒自己:“我必须马上离开,趁别人没有发现自己的时候,赶快走。”

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在露西的心灵深处觉得,这就是她自己最喜欢干的事情。但是每次她都是偷听,几句激动人心的话很难阻止别人的冷眼对她的袭击:因为她懦弱、胆怯、自卑,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进教堂。

量的积累终于引起了质的变化:有一次,她听得入迷了,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卑和胆怯,直到教堂的钟声清脆地敲响,她才惊醒过来,可是已经来不及抢先“逃”走了。

先离开的人们堵住了她迅速出逃的去路,她只得低头尾随人群,慢慢朝门外移动……突然,一只手搭在她的肩上,她惊惶地顺着这只手臂望上去,那人正是牧师。

牧师温和地问:“你是谁家的孩子?”

这是她十多年来,最最害怕听到的话!这句话就像一只通红的烙铁,直直地戳在露西的流着血的幼小的心上。牧师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人们停止了走动,几百双惊愕的眼睛一齐注视着露西:教堂里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露西被这突出奇来的变故完全惊呆了,她不知所措,眼里噙着快要掉下来的泪水。

这个牧师是一个大好人,他的脸上立即浮起慈祥的笑容,说:“噢——我知道了,我已经知道你是谁家的孩子——你是上帝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