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求人不如求已
31355800000010

第10章 宁教人求己,不让己求人(2)

后来,阿婆的两个儿子把赵眉告上了法庭,要求继承母亲的遗产。阿婆一贫如洗,唯一留给赵眉的就是那枚铁指环,赵眉虽然赢得了官司,但在法庭上还是把那枚铁指环递给阿婆的儿子,她儿子看了看这枚指环,发现这仅是一枚铁制的劣质指环,气急败坏地把它扔在地上,拂袖而去。赵眉从地上捡起铁指环,小心地戴在无名指上。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赵眉才知道,这枚指环表面上故意镀了一层氧化铁,看上去是个劣质的铁指环,实际上却是一枚重量很大价值昂贵的钻戒,而且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这枚钻戒是从幕府时代的宫廷里流入民间的。

赵眉帮助了一位日本老太太,是由于一种同情和关爱之心所致,本无意想得到什么回报,可日本的阿婆却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回报了一位中国女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人为善、帮助别人的人,生活总是对他眷顾有加,而一味索取不愿付出的人却什么也不会得到。

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这句话听起来让人匪夷所思,然而事实却一次又一次地验证着它的真实性。在抗美援朝时期,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中,一架敌机正飞速地向阵地俯冲下来。正当班长准备卧倒时,突然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在那儿直愣愣地站着。班长顾不上多想,一下子扑了过去,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身上。一声巨响过后,班长站起身来拍拍落在身上的泥土,正准备教育这位小战士,回头一看,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故事中的小战士是幸运的,但更加幸运的是那位班长,因为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是火车上一名乘警讲的。

有一天深夜,轮到乘警值班。巡逻时,乘警发现一个小偷正将手伸进一位熟睡乘客的口袋,乘警大喊一声,立即追了过去。小偷向餐车方向逃跑。乘警知道,火车正在飞奔,小偷是不敢跳车的,除非他是疯子。乘警渐渐放慢了脚步,开始用对讲机和餐车那头的乘警联络。可正在这时,火车突然停了。只见小偷迅速地跃上一个敞开的窗口。当时乘警心想,完了,这家伙要逃掉了。可就在小偷准备跳下去的时候,听到一个孩子——一个蓬头垢面在餐车里捡酒瓶的男孩子的尖叫声。那孩子头上鲜血直流,是急刹车时一头撞在了车厢上。小偷犹豫了一下,从窗口上跳了下来,一把抱起小男孩奔向医务室。

小偷被乘警抓到了,可乘警说这个小偷真是太幸运了。乘客们不解地问:为什么?乘警的回答使乘客们浑身一颤:因为火车当时所在的地方,两边都是万丈深渊。

在美国波士顿,一座犹太人被屠杀的纪念碑上,刻着一个名叫马丁的德国新教神父留下的一首悔恨诗:“初起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再后来他们迫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所见到的某人现在的遭遇,极有可能是你以后某个遭遇的一次提前彩排。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就是为自己铺路?帮助别人,有时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4.必要的时候要学会说“不”

我们时刻怀有一颗助人的心,所以对于朋友的请求,我们自然应该尽力而为。然而,每个人也不是神仙,都有一个办事的底线。有些事情的确很难办到,这种时候与其答应了将来闹矛盾,不如当时就说“不”。

与人交往,说“不”是非常困难的事,但当别人提的要求你根本做不到,你就要勇于说“不”,这样你可以避免许多麻烦。

明人潘游龙的《笑禅录》里有一则小笑话:甲乙是朋友。一日,甲病了,愁眉苦脸的。乙来探望,问:“兄是何病?有什么需要我办的?我都能为你办。”甲说:“我是害了银子的病,只需要二三钱便够了。”乙就假装没听清,咽了咽唾沫说:“你说什么?”

笑话本意是在讽刺虚假的朋友,但从中我们也可体会到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时,通常会产生尴尬的心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他人的请求,比如借钱、帮忙做某事、下属提出加薪的要求,等等。如果我们对这些请求不愿接受,却又不好意思说“不”,我们就会使自己陷入十分为难的境地。或者违心地答应下来,心里却别别扭扭;或者假装答应却不做,失信于人;或者只能如笑话中的那人,干咽唾沫,脸上酸酸的……

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因为乐于助人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但是帮助别人也不能没有原则。对方的请求,有的是不合时宜或不合情理的,有的是我们没有义务一定要承受的。比如有的人明明自己有存款还向你借钱,原因是怕自己提前取款会损失利息。这样的请求就明显太自私了。有的人好贪便宜,见你有好东西就想要。比如好字画、盆栽摆设,他们便大大咧咧张口:“送给我吧!”这种“夺人所爱”的“请求”也是让人反感的。还有些请求,是强人所难,或根本就是无理要求。对这一类请求,我们心里老大不乐意,却为什么常常点头答应呢?究其原因,大概有这些几种:

(1)接受比拒绝更容易。

(2)担心拒绝后会触怒对方或受到报复。

(3)为了给人一个好印象。

(4)不了解拒绝的重要性。

(5)不知如何说“不”。

知道了上面的原因,我们就要学会如何去拒绝别人,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耐心地倾听对方所提出的要求。

即使是在他述说的半途你已经知道非加以拒绝不可,你也应该认真地听他把话讲完。这样做,为的是更确切地了解他请求的内涵,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第二,在你拒绝时,要经过慎重考虑。

拒绝对方前,你应该表明你对他的请求是经过认真考虑了的,你也了解了对方提出的这一请求的重要性。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至于让对方因为受到拒绝而显得过于尴尬。

第三,在拒绝别人时,你在表情上应和颜悦色。

最好说一声:“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不过……”你可以略微表示歉意,但切忌过分地表达歉意。那样,对方会认为你不够真诚。因为你如果真的感到那样的过意不去,那么你为什么不接受请求呢?

第四,拒绝时,要显露出坚定不移的态度。

这就是说,你要暗示给他,你是不会因为他再三的请求而改变你拒绝的决定的。

第五,最好能给对方说一说你拒绝的理由。

这是为了取得对方的理解和谅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每一次拒绝时都要说明理由,有时不说理由反而会显得真诚。你可以说:“真抱歉,这一次我无法为你效力,希望你不要介意。”这么说,可能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如果你讲了理由,对方试图推翻你的理由,切记不可和对方争辩,只需重复拒绝。

第六,要让对方了解,你的拒绝是对事不对人的。

你这么向对方解释,是表明你这次拒绝他了,不妨碍他下次对你提出别的请求,也许下次你就可以帮上忙了。

第七,拒绝以后,若有可能,你可以为对方提供处理他的请求事项的其他可行途径。

美国某市长拒绝了西班牙裔居民关于失业的提案,但在对方撤回提案后,他说:“我同意将这一提案作为我本人的竞选证件而公布。”虽然这位市长拒绝了提案,但并未失去西班牙裔居民对他的支持。

第八,切忌通过第三者拒绝某一个人的请求。

这么做只会让对方认为你既缺乏诚意,又怯懦。

总之,在该拒绝时就要拒绝,而且要把“不”字理直气壮地说出口。明人吕坤说:“你说的是,我便听从;我不是听从你这个人,而是听从‘是’,哪有什么私心?同样,你说的不是,我便不听从;我不是针对你这个人而不听从,我是不听从‘不是’,哪里是(对你)有什么不满意?”别忘了,说“不”也是我们的权利。

5.有付出就有回报

在有些人看来,付出就是吃亏,但这种吃亏只是表面上的吃亏,“吃亏”之后必然会带来回报。回报也就是“福”,所以古人说“吃亏是福”。目光长远的人,都懂得先付出后收获的道理。

人们说吃亏是福,财去人安,这确实是生存智慧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人们最能理解却最难做到的。世上有多少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不吃亏,少吃亏,或为了多占他人便宜而演出了一幕幕你争我夺,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的人间闹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俗语说得真是入木三分。

善于吃亏的人一般平安无事,而且终究不会吃大亏,所谓善有善报。相反,总爱贪便宜的人最终贪不到真正的便宜,还会留下骂名,甚至因贪小便宜而毁灭自己,正所谓恶有恶报。

要做到不计较吃亏,甚至主动吃亏,就需要忍让,需要装糊涂。既然意识到吃亏是福,就不要斤斤计较,眼里不揉沙子。在得失上不计较就能更好地体会出吃亏是福的深刻含义了。

大概有人会问:吃亏就是吃亏,占便宜就是占便宜,怎么能说吃亏反而是福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吃点亏,一是内心平静,不七上八下;二是得到旁观者的同情,落个好人缘;三是这次虽吃点亏,但因获得了道义上的支持,下次可能会得的更多。如此,何亏之有?反之,一是占了他人的便宜,发点不义之财的人心理上能安静吗?二是失去人缘,落个坏名声。三是因为占一次便宜而堵了自己以后的路,得不偿失。所以吃亏表面上是祸,其实是福;占便宜表面上是福,其实是祸。

得与失互为转化的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不过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诚,感动了一个具真才实学但却十分落魄的士人——冯谖。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

一次孟尝君想让人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说:“我愿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需要买些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

冯谖来到薛城,发现这里的老百姓听说收账的来了,都叫苦连天。收了两天,只收上来一小部分钱。冯谖仔细一调查,得知这里的老百姓生活的确很贫苦,许多欠了孟尝君账的人,根本还不起。于是,冯谖特意把老百姓全召集在一起,对他们宣布说:“孟尝君放账给你们,本意是救济你们,并不是贪图钱财。我来收账,是因为他养了三千多门客,钱不够用。但是在临来之前,孟尝君嘱咐我:能还账的,你收;暂时还不了的,就缓收;真正还不起的,就把债券烧了,一概免了!”众人听了,齐声高呼:“孟尝君真是我们的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