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而这种由于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超限效应的启示:
1、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这样会事与愿违,就象马克·吐温一样不仅不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2、超限效应反应了几个问题:
〇1以自我为中心;〇2没有注意方式、方法;〇3没能注意“度”的把握;〇4没有换位思考。
超限效应的注意事项:
1、明确做事的目的,所有的步骤一定要围绕目的展开;
2、步骤一定要有效,始终与目的对照;
3、学会用“南风法则”关心、体恤下属;
4、学会用“互惠定律”,希望别人做好的同时,首先考虑自己是否做好,是否让对方满意。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超限效应也时常出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中。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往往习惯于不止一次地重复同样的批评:
“你说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不好好做作业对吗?”
“把你家长叫来!”
“我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就是不长记性!”
初听批评,学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感觉内疚;可是由于老师批评起来没完没了,学生就会感到不耐烦,甚至与老师对立,最后干脆来一句:“我偏这样,你能怎么办!”学生一较劲,老师的工作就会很被动,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双方互不原谅,持续冷战!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防止“超限效应”的出现,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先充分表扬,再适度批评。
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作具体分析。有时学生的动机和愿望是好的,只是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当,才造成不良后果;有的学生犯错误可能是因为年幼,缺乏社会经验所致。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先表扬与肯定其正确的一面,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创设一种能够彼此容纳、沟通的氛围后,再诚恳而适度地指出其缺点和错误,学生就容易接受你的教育了。
二、选择适当场合,把握最佳时机。
“筋伤肉体,话伤灵魂”。批评教育时,教师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师要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人格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批评场合,尽可能避人耳目,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另外,教师还要把握最佳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最有效、最易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对他进行批评教育。
三、“认识——领悟”胜说教,自警自省境界高。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批评意见,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错误,从而改正。此时,我们不妨尝试使用“认识——领悟”教育法。“认识——领悟”指的是人对事物、处境及某个问题的识别的过程和心理状态。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发现问题的本质,洞察其中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自警自省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远远胜过教师千遍万遍的说教。“说”是被动的、不自觉的,“悟”是主动的、自觉的,是批评教育的最高境界。
四、寓批评于鼓励之中。
从侧面入手巧妙地鼓励学生,同样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青青爱好书法,拿了不少奖项,可是学习成绩就是一直上不去。若是对他说:“你书法这么好,与你平时的刻苦练习是分不开的。要是你在文化课上也能如此下苦功,你的成绩准能大幅度提高!”这番话于鼓励中饱含信任与期望,学生很容易接受。
同样,对于学生的表扬也不能搞“廉价”,否则也将导致超限效应。有些教师认为,多批评不好,多表扬就好了。其实不然,这里也有个限度的问题。例如:某班有个差生听惯了批评,他对批评根本不当回事。但是新学期换了个班主任。这个进主任一开始对这个差生的某些“闪光点”作了表扬,起初这个差生很受感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差生发现,老师对自己的表扬越来越多,而且有许多是有意拔高的。他认为这是老师在哄自己,名义上表扬,实际上让我注意这些方面,这分明是看不起自己,不信任自己。于是,他一听到表扬,就大为恼火。
可见,家长和教师在任何方面都应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越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妨学会找窍门,使巧劲,换换角度,改改方式,效果说不定更好!
生活中还有许多事情也都是如此。有时夫妻之间吵架就是由于超限效应引起的。一开始可能是一方对另一方不满而抱怨,但是说一两句还可以,如果唠叨起来没完没了,超过了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使对方因无法忍受而爆发,结果引起一场不必要的争吵。所以,我们说话、做事要注意对方的心理承受度,不要因为过度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趣味阅读”
学会幽默式批评
当许广平还在追随鲁迅先生读书时,有一次,许广平请鲁迅先生给其论文《罗素的话》写评语。鲁迅先生阅后,写下了这样几句话:“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
这显然是在批评许广平的论文抄录罗素的话太多而很少有自己的见解。许广平欣然接受了先生这一中肯而诙谐的批评,不仅马上悟出了自己文章的症结所在,而且对先生更加敬重、倾慕。
含蓄而幽默的批评,会让受批评者更愿意接受,这比那些生硬直接、喋喋不休的批评要有效果得多。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或员工那些并非原则性的错误,老师和领导大可不必发现之后就进行歇斯底里的批评,好像不这样就不足以维护权威一样。其实,“响鼓何须重锤擂”?如果选用幽默轻松的方式轻轻敲打,大部分人都能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