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新编陕西名小吃
31329500000092

第92章 腊八面

凤翔传统食品。古代把腊祭的日子叫“腊日”,从秦代起把阴历十二月叫“腊月”,一直沿袭下来。相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十二月初八日成道,因而把这天叫“腊八”。后来民间沿袭成为节日。每逢十二月初八,各佛寺均取香谷、果实煮粥,叫做“腊八粥”。供于佛像前,以纪念佛祖成道。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里记载:“此月(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也说:“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亦有“今朝佛粥更相馈”的诗句。腊八粥逐渐传入民间,成为亲友之间相互馈送的礼品,其俗由来已久。

我国大部地区都有过腊八,吃腊八粥的习俗,且多以果实为之。陕西旧俗稍有不同。据《续陕西通志稿》记载:“十二月初八谓之腊八,土著及附籍入户俱以五谷、米面杂猪羊肉,果属、菜蔬等煮粥食之,名腊八粥。且互相馈送,亦祀祖先。”这种腊八粥流传于西安附近,已由素粥变为荤粥,且由敬佛变为祀祖。

在陕西关中东部大荔和临潼一带,腊八这天煮面条敬神,叫腊八面。陕北延安的腊八粥指的是用8种米豆煮成的粥。子洲县群众腊八节吃焖饭,也就是腊八粥,主要原料是软米、各色豆子、红枣等。有的地方,村民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守候在井旁,抢挑第一担水,谁抢了先,就像打了胜仗似的,预示来年他要在某一方面独占鳌头。挑回水倒进锅里,待水沸后下软米,煮各色豆子,还煮上用荞面捏的雀头鼠尾,据说这样可使老鼠、麻雀不糟踏庄稼。焖饭熟了,先舀一碗置于院子高处,或碾磨盘上,待其冻结后,哪一方有突起点,即预兆哪一方来岁丰稔。有的地方还把第一碗藏于谷囤中,祈求来年丰收,还有把饭糊于枣树上,据说这样来年枣儿结得稠密。

关中西部凤翔一带,大都吃腊八面。即在“腊日”的头一天早上太阳出来之前,全家同吃腊八面。还要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以后。

原料:

大肉、8种时令蔬菜、面粉、调料。

制法:

用8种菜蔬和肉成臊子,事先擀好面条,煮熟后将臊子浇在面上,陕西关中东部的华阴、华县和潼关等县,也有吃腊八的习俗,用面条杂以肉类、蔬菜同煮,调成汤面,且重用辣椒油,因“辣”、“腊”同音。腊八面均以家庭为主,各种主、辅料按需配制。

营养特点:热火、爽口、风味浓郁。混合膳食,营养素含量丰富,利于消化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