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新编陕西名小吃
31329500000030

第30章 关中石子馍

关中传统风味食品,也叫干馍、饽饽。

石子馍原是先民由生食转入熟食后用最原始的方法加工制成的食品。据《礼记》记载:先民发现火的用途后,“修之以利,以炮,以燔,以亨(烹)以为醴酪”;相传“神农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更进一步能够“燔黍”。后汉郑玄注:“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是先民在发现火后的又一重大发明,现代的石子馍是由古代的燔黍演变而来。三原县传说石子馍是秦时在该县弓王村制造弓箭的工匠们发明的。唐代时称之为石鏊饼。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唐元和年间(806—820),同州府(今陕西省大荔县)曾以此饼向皇室进贡。据传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扬,陕西富平人,曾把石子馍带到北京。清乾隆时袁枚在他的烹饪专著《随园食单》里称其作“天然饼”。泾阳《陕西省汉阳县》张荷塘明府家制天然饼。“用上白飞面,加微糖及脂油为酥,随意搦成饼样,如碗大,不免方圆,厚二分许,用洁净小卵石,衬而之,随其自为凹凸,色半黄便起,松美异常,或用盐亦可。”这时石子馍的制法,早已不同于先民的石烹,和今天石子馍的用料、制法、特点基本相同。

石子馍是关中农村孕妇产后常吃的食品,也是馈赠亲友、招待嘉宾、出外旅行的必备佳点。如今,西安一些宾馆、饭店用来接待外宾,颇得好评。

原料:

面粉、猪油、花椒叶、盐。

制法:

(1)面粉25千克和面,水面与酵面两掺,随季节调整比例,夏季水面与酵面的比例是3∶1;春秋季是2∶1;冬季是3∶2。同时加入精盐10克、碱面25克、熟猪油125克、鲜花椒叶25克,揉匀后,稍饧一会,即可使用。

(2)选用略大于花生米、大小一致、色黑、光滑、质硬的小鹅卵石青石子,先用水洗净,晾干,再用菜籽油涂过或炒过(可长期使用)。

(3)将石子放入深边平底锅内,用中火烧到烫手,再用手勺不断翻搅,使受热均匀,然后将烧得烫热的石子,舀出一半,放另一热鏊上保温,将另一半石子平摊锅内。与此同时,揪100克重的面剂一块,擀成直径约10厘米、厚约066厘米的圆饼,放入锅内热石子上,一次可平放饼坯四个。再将舀出的热石子盖在上面,将馍夹在中间、加盖、上焙下烙。约5分钟,用手勺将上面的石子扒去,这时饼面已呈现有凹凸不平的窝窝形,翻过来再烙10分钟左右即成。烙时动作要快,放馍或翻转时均用手勺舀出石子。这样烙馍的时间较短,熟得快,火色匀。

营养特点:

酥松荃香,易于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