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转折年代
31328800000011

第11章 组建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协助整顿

正当1975年的整顿向面上铺开和深入发展的时候,邓小平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地在6月中旬正式组建了一个重要机构——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简称政研室)。在1975年整顿中,作为邓小平的写作班子和参谋班子,协助邓小平领导整顿,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1.国务院政研室的酝酿和组建

早在1975年1月,邓小平重新担任党政军领导职务时,就酝酿要组建一个写作—参谋班子,帮助党中央、国务院调查研究,起草文件,进行舆论宣传工作。

1975年1月6日,邓小平就找素称“党内一支笔”的胡乔木谈话,跟他说:正在考虑,要你和吴冷西、胡绳、李鑫等同志当国务院的顾问,像过去“钓鱼台的班子”那样写一批文章。邓小平提出一些研究和写作的题目,说:这些问题都是国内外广大群众迫切需要系统解答的。从《九评》以后,就很少有那样系统地解答问题的文章了。现在的一般文章,只有结论,没有论证,总之一句话,不能说服人。邓小平还交代胡乔木:要多找一些人,多带一些徒弟,组织一个写作班子。邓小平说明,今天谈的这些,只是同你交换意见,中央和国务院都还没有讨论。

6月上旬,邓小平抓住机遇,把组建、成立国务院政治研究室正式提上了日程。这是因为,一方面,整顿发展到那时,邓小平迫切需要有一个政研室这样的参谋班子和写作班子;另一方面,几个月来形势的发展,邓小平已经进一步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成立这样一个机构的条件已经具备。而就在这时,胡乔木被毛泽东再度起用。毛泽东要胡乔木参加《毛选》第五卷的编辑整理工作。这就成为组建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一个契机:乘整理、编辑《毛选》之急需,成立政治研究室这样一个机构,由胡乔木等做负责人,“四人帮”是没有任何理由阻拦的。

6月8日,邓小平再次约见胡乔木,商谈成立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事宜。邓小平说:上次谈的事要着手办,不过不要叫顾问了。打算成立一个政治研究室,由你们几个人负责。按照邓小平的设想,政研室和《毛选》整理小组是两个机构,一套班子。关于政研室的组成成员,就是1月谈话时提到的吴冷西、胡绳、熊复和原来在整理《毛选》的李鑫等人。在商量时,邓小平同意胡乔木的提议,增加于光远。关于政研室的任务,邓小平提出,除了写文章,承担编辑《毛选》五卷的具体工作外,还要“分管学部”,就是分管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显然,邓小平是要通过政研室掌握对中国最大的、有组织的这支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领导权,将宣传理论队伍组织起来。

这次谈话后,邓小平即写信向政治局正式提议:“国务院设政治研究室,先由胡乔木、吴冷西、胡绳、熊复、于光远、李鑫等同志组成,以后再吸收一些人,特别是年青一点的,作理论工作。”同日,邓小平还向政治局送上关于《毛选》编辑工作的建议,说明毛泽东已批准成立由康生、邓小平、胡乔木组成的三人小组(《毛选》工作小组),负责《毛选》第五卷的编辑工作。具体工作也由政研室承担。可以考虑吴冷西、胡绳、熊复参加《毛选》五卷整理小组。

这两项提议经政治局审议通过,报毛泽东圈阅同意后,国务院政治研究室遂正式成立。负责人除邓小平报告中提到的六人外,又增加了邓力群。7月5日,国务院办公室发出通知:“经毛主席、党中央批准,国务院已设立政治研究室。由胡乔木、吴冷西、胡绳、熊复、于光远、李鑫、邓力群等同志组成。”当时,政研室七位领导成员都称负责人。主要负责人胡乔木,也没有别的职衔或名义。这样,可以免生枝节,立即上马办事。

政研室的人员和办公地点按任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编辑《毛选》为主要任务,办公地点在中南海西四院。胡乔木和吴冷西、胡绳、熊复、李鑫在那里办公。另一部分,管政研室的经常工作,承担邓小平交办的调查研究等任务。由于光远、邓力群负责。这一部分人在中南海武成殿办公。政研室共分三个研究组:理论组:王子野(组长)、陈道(副组长)、郑惠、苏沛、滕文生、朱佳木;国内组:丁树奇(组长)、林涧青(副组长)、徐道河、孙小礼、赵乾德;国际组:王飞(组长)、何汉、周锡荣、李波人、冯兰瑞。政研室内部设办公室(主任李敬之)和图书馆(负责人高兴国)。包括三位司机在内,一共只有三十来人。

2.邓小平的领导方式

邓小平领导政研室的方式很特别,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叫“读文件”。编辑《毛选》第五卷这件事,在当时是不公开的。在编辑工作班子内部,胡乔木等把毛泽东的文稿整理成功一篇,就交给邓小平一篇;邓小平就召集政研室七位负责人集体阅读,讨论修改。改好之后,报送毛泽东本人审阅、定稿。有些篇在送毛泽东之前还经政治局通读讨论。“读文件”就是邓小平带领政研室负责人集体讨论毛泽东著作选篇所用的名义。“读文件”的地点,不在中南海,在故宫斜对面的三座门——中央军委。通常读过“文件”,邓小平和大家一起看一场电影,作为休息。

“读文件”时,除了对文稿本身的整理、修改进行讨论以外,邓小平常从毛泽东文稿的论述,联系当前的现实问题发表一些意见。主席最近有什么指示,应该怎样理解,怎样贯彻落实,邓小平也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传达、布置,组织大家讨论。讨论文稿之余,还交流各人了解的情况,工作的进展和问题,商讨政研室的经常工作。所以,“读文件”实际上同时也是邓小平和政研室七位负责人的碰头会。这种碰头会差不多两星期一次。从1975年7月9日第一次阅读并讨论《论十大关系》起,至当年10月,共进行了七次。

此外,就是个别交谈。《毛选》编辑工作和政研室工作中有事,胡乔木即去向邓小平汇报;邓小平有事,向胡乔木布置。大多是同胡乔木一个人交谈,有时也有别的负责人参加。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书信、文件的往来。胡乔木等把整理好的毛泽东文稿、拟好的文件报给邓小平,把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反映给邓小平,把重要的“来信”和报刊文章转给邓小平;邓小平批下来,或转报给毛泽东以后把毛泽东的批示传下来。

3.国务院政研室在1975年整顿中的作用

国务院政研室于1975年6月中旬组建,7月上旬正式开展工作,到11月下旬“打招呼会”后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被重点批判,只活动了四个来月。但是,在邓小平指导下,为1975年整顿做了大量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概括说来,除编辑《毛选》第五卷以外,主要做了以下四项工作:(1)对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收集和上报了“四人帮”砍掉“百花齐放”的材料,向党中央和毛泽东转呈了一些重要信件,推动了思想文化领域主要是文艺领域的整顿。(2)参加起草和修改一些重要文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协助修改《工业二十条》(即《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和《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起先名为《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3)撰写了理论文章《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简称《论总纲》)。(4)代管哲学社会科学部,协助筹办综合性理论刊物《思想战线》。

上述前三个方面的工作,涉及一些重要领域的整顿以至全党的整顿,在后面各章中将专门叙述。对第四个方面,实际上是哲学社会科学部的整顿,在这里作一扼要的叙述。

“学部”,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简称,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当时下设13个研究所,2个研究室,有工作人员2000多人,其中干部和研究人员1800多人,原由教育部代管。“文化大革命”中教育是重灾区,教育部整顿教育的任务已经十分繁重,再要代管学部,力不从心。所以,政研室组建之初,邓小平就提出政研室成立后要“代管学部”。他把这项任务交给政研室,可谓知人善任。

6月29日,邓小平再一次向胡乔木明确交代:政研室一定要把哲学社会科学部管起来。他同胡乔木一起商量,确定了学部的组织领导关系。学部的业务工作由政研室管,分工由胡绳负责;政治工作由国务院政工组管;行政工作由国务院办公室管。邓小平还提出,“学部要办个刊物”,由政研室指导。这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当时的主要报刊,如《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海的《文汇报》、《解放日报》、《学习与批判》杂志,都被“四人帮”控制。在一时难以夺回来的情况下,要从思想理论上宣传“三项指示为纲”,指导和支持整顿,只有另起炉灶,创建自己的舆论阵地。邓小平对学部工作抓得很紧。6月29日同胡乔木商谈后,立即要中央组织部提出学部领导机构人选,同时委托一位副总理召集国务院政工组、办公室和教育部等相关单位开会,把重新确定的对于学部的管理分工事项正式通知执行。7月16日,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政工组发表学部领导机构名单,由郭沫若任主任,调林修德、刘仰峤、宋一平三人组成临时领导小组,主持学部工作。

7月17日,胡乔木即召集三人小组开会,对学部当前状况作了分析,对整顿学部的方针、当前的任务提出指导性意见。要点是:(1)学部各个研究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基本结束,已初步实现安定团结。(2)工宣队、军宣队已基本完成任务,现在就可以撤走。(3)学部下乡下厂的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7月底全都回来。(4)要逐步恢复科研。(5)科研不能再走老路,但对老路要有分析。(6)学部原来出版的二十多种刊物,要恢复,可首先考虑恢复和办好综合性刊物。胡乔木的这些意见,贯彻了邓小平的意图,同“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套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

胡乔木最后对临时领导小组三人的分工提了意见,要他们立即开始工作。7月21日,林修德、刘仰峤、宋一平三人就到学部任职。没过几天,在7月下旬,就把工宣队、军宣队送走,把下乡下厂的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全都撤了回来。学部各个研究所的业务工作逐步恢复。在学部初步恢复正常后,国务院政研室主要通过让学部领导参加重要活动和政研室负责人直接指导的方式,推动学部的整顿,发挥学部的作用。

8月22日,胡绳到学部讲话。他传达了邓小平“三项指示为纲”的精神,指出要以三项指示为总纲来看形势、看任务。强调要安定团结,完成斗、批、改的任务。明确指出,“改”,就是要从事业务工作,恢复科研。科研要面向现实,联系实际。可以不提开门办所的口号,因为对这个口号不同观点会有不同解释,会造成混乱。

经过一段时间工作之后,国务院于8月30日发出了由胡乔木拟稿的《国务院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部若干事项的通知》(国发[1975]142号)。通知规定: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直接受国务院指导,其地位同于中国科学院,相当于部委一级的单位;国务院指定国务院政治研究室指导学部的业务工作,并由国务院政工小组管理它的政治工作;学部所属各研究所和其他工作单位,应即在临时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正常的业务工作。

9月26日,邓小平主持国务院会议听取科学院汇报。哲学社会科学部派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会后,向学部领导小组、办公室、政工组负责同志传达了邓小平的讲话。学部领导决定立即贯彻。邓小平讲要给科研人员解决房子、孩子入托、夫妻两地分居等困难,学部有关部门即开始采取措施逐步改善;邓小平讲应该关心支持专家学者,学部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邓小平讲刊物太少,学部就积极行动起来,准备恢复刊物。这些举措,使学部广大知识分子恢复了对科研工作的热情。

对于邓小平要学部办刊物的指示,胡乔木积极贯彻。9月5日,学部临时领导小组就写了《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杂志的请示报告》(哲发[75]字第47号),上报国务院政研室并报国务院,还附了第一期至第三期的选题计划。9月22日,学部临时领导小组对9月5日的报告作了修改,再次向政研室报送了《关于创办〈思想战线〉杂志的请示报告》,请转国务院。胡乔木接到这个报告后,即向邓小平汇报。邓小平指示抓紧筹备,还要求《思想战线》的重要文章要交政研室审定,有些文章还要交中央和国务院审查。胡乔木立即把创办《思想战线》的请示报告修改重写了一遍,说明“刊名定为《思想战线》。它是一个理论性、批判性、讨论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月刊”,拟于年内出版试刊,1976年1月正式出版,由邮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提出要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厚今薄古”的原则;要面向全国,面向广大群众,注意同工农兵结合,实行开门办刊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倡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上说明问题以及提倡革命的文风等四条具体的办刊方针。并列举了刊物五个方面的内容。从办刊方针和内容可见,邓小平、胡乔木期望刊物承担起在思想理论战线上拨乱反正的任务。

胡乔木于10月4日把重新写过的《关于创办〈思想战线〉杂志的请示报告》报送邓小平。10月5日,邓小平即表示同意,报请毛泽东批示。当天,毛泽东就圈阅同意。经13位在京中央政治局委员圈阅,于10月9日退到胡乔木、胡绳的手里。前后不到一个星期。

在请示报告上报以后,胡乔木在10月6日就同学部临时领导小组三位同志谈话,专门讲怎样办好《思想战线》的问题,具体阐述了同“四人帮”对立的办刊方针和方法。当天下午,胡乔木又同负责办《思想战线》的同志具体谈了刊物的选题。接着,学部在10月上中旬召开各所室负责人座谈会,讨论胡乔木的谈话。此后,《思想战线》的筹办工作加快了步伐。编辑部调集了六十多人,提出了明年第一季度三期的选题计划,并落实了大部分选题的作者。不久,试刊和第一期的稿子大多印出了清样。正当一个崭新的刊物即将降生的时候,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了。邓小平在受到批评、攻击的情况下,还指示胡乔木要帮助学部把刊物办好,但终于无法抵挡这股逆流。《思想战线》未能出世,学部的整顿也被迫中断。

综上所述,在1975年整顿中,国务院政研室在邓小平直接领导下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整顿在文艺、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以至工业交通等部门的展开和深入,一方面揭露和打击了“四人帮”的反革命阴谋和极左理论,出色地担当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国务院的助手和参谋,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