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艰苦奋斗的办事作风,还表现在他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也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工作。他工作起来常常是没日没夜的。延安时代,毛泽东养成了晚上办公的习惯(往往是午夜时分吃晚饭),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这个习惯使他与常人的作息时间不同,也许叫“颠倒黑白”吧,可战争年代就是这样过的。因此毛泽东不能按时吃饭、睡觉就是经常的了,他经常忘记了休息,顾不了休息,顾不上吃正儿八经的饭,这些问题使工作在他身边的卫士、护士和保健医生大伤脑筋,他们想尽法子让毛泽东吃点东西,睡个好觉,但往往难以奏效。据他的卫士回忆,大事一来,毛泽东一周睡眠不超过30小时,有次一周睡上了35小时,大家喝酒庆贺。
1936年到1948年,前后12年,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一直在陕甘宁边区和延安,特别是抗日战争的8年间,陕甘宁边区是大后方,环境比较稳定,毛泽东除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还抓紧时间,在延安的窑洞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作。他精通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深谙中国国情,又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即使是在长征途中的担架上仍手不释卷。他又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因此延安时期成了他的理论成熟和收获时期。据统计,收录《毛泽东选集》的158篇文章中,其中有112篇,即占2/3强是他在西北写下的。其内容涉及哲学、经济、文艺、军事战略战术等方面,这不能不算奇迹,而毛泽东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创造了这一奇迹。
1938年5月,徐州失守,日军兵进华中,“九省通衢”的华中重镇武汉成为会战的中心,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制定了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打算在武汉外围与敌人周旋几个月,消耗敌军,巩固以重庆为中心的后方。
坐镇延安的毛泽东始终在冷静地观察中日战争的发展态势,对中日战争的现状、前途作了冷静分析,对保卫武汉持十分慎重的态度,认为武汉保卫战应借之以发动民众,军事重在袭击敌之侧后,而应避免决战。他觉得武汉保卫战也只宜冷处理,抗日战争将会旷日持久,最后胜利将属于中国。
一段时间以来,尤其是上海、太原失陷以来,毛泽东笔耕不止,又是谈话,又是讲演,他写了很多东西,系统地总结了自1927年他第一次拿枪、上山以来的许多军事思想,《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为抗日游击战争指出了正确的发展道路;特别是针对党内外流行的“速胜论”和“亡国论”,毛泽东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鸿篇巨著《论持久战》。
为写作这部光辉著作,毛泽东也是废寝忘食、通宵熬战,曾一度累倒。
阴凉潮湿的窑洞里,烟雾缭绕,在薰得黑乎乎的洞壁下面,摆放着一张简易的书桌。桌面的一角整齐地堆放着一叠文件和一些文稿,正前方摊开一页泛黄的毛边纸,毛泽东正在奋笔疾书。微弱的烛光照着他苍白的脸庞,粗质的蜡烛燃烧时发出“嗞、嗞”的响声,烛光在烟雾中时而忽闪忽闪。洞里很静,毛泽东手执公鸡牌铅笔,时而一泻千里,时而翻着手边的笔记本,凝神沉思;闲不住的左手不时向嘴边送着燃着的烟卷。他印堂很高很宽,在那蓬松的长发下面,一双浓眉大眼,深邃有神,只有眼角的微陷显示出他的疲倦,他已经两个通宵没有入睡了,也只吃了一点点东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他的笔下,再现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中国革命光明的前途。是啊!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他呕心沥血,苦心孤诣;废寝忘食,日夜操劳,在艰难困苦的严峻环境中毫不松弛地奋斗着。手臂酸痛了,伸开手掌紧握几下旁边警卫员为他准备的一小块石头,使手指得到松弛,实在困了就靠在布椅上打个盹儿。
不分白天黑夜地办公、写作,大家生怕他累倒了,因此值班警卫的重要任务是劝他放下手头的文件和笔头,多加休息。午夜将至,警卫员把准备好的热饭菜端上前去,轻声对他说:“主席,吃饭吧。您已经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了,吃完饭,睡会儿吧。”
毛泽东头也顾不上抬,边写出边答:“你先睡吧,我等一会儿再睡。”
“您身体不大好,这样熬下去怎么行啊?吃完饭就睡会儿吧?”出于对主席的崇敬和强烈的责任感,警卫员继续恳求着。
“好,等一会儿就睡。”毛泽东抬头看了看警卫员,微笑着说。
一顿夜餐,警卫员前后热了三次,毛泽东都没顾得上吃。
就这样,毛泽东连着五天没有睡好觉,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宽阔的脸颊明显地消瘦下去了,颧骨凸了出来,脸上浮起了一层淡淡的黑色,饭吃得更稀更少了。
5月的陕北,晚上气温降低,天气仍然很冷。
到了第七天,警卫员怕毛泽东冻坏了身体,弄来一盆石炭火搁在他的脚边。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警卫员听到毛泽东叫他,连忙跑过去。原来毛泽东的棉鞋被烤焦了,他正在弯着身子脱那只冒着青烟的棉鞋。脱下后,他从暖壶中倒水浇灭了火,棉鞋是穿不成了,只好换上单布鞋。
这时,毛泽东似乎才恍过神来,“怎么搞的?我一点也没有觉得就烧着了。”他一边对警卫员说着,一边哈哈大笑。
在警卫员的一再请求下,毛泽东才躺到床上。第二天,他病倒了,头疼,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医生诊断是累坏了,吃药休息了一天,他又开始伏案疾书。八九天后,毛泽东交给警卫员一卷用报纸卷好的纸卷,让他横过延河送到清凉山解放社去。这就是《论持久战》的手稿。《论持久战》的脱稿,用“废寝忘食”来形容毛泽东那10数日的“持久”熬战情景,恐怕远远不够。
这是1939年年末岁尾,毛泽东写作《新民主主义论》的日日夜夜,他一连几天几晚都没合眼。困了就狠狠地吸红双喜牌香烟,实在太累了,才在布躺椅上靠一会儿,或是在窑洞里来回踱步,让卫士弄一盆冷水,用湿毛巾擦把脸,接着又坐到办公桌旁。他专心致志地写,站在院子里只听见“沙、沙、沙”的写字声。昼夜变化、餐食就寝,他全都忘了。
卫士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毫无办法。后来,不知谁出了个主意,叫来年纪最小的卫士王来音,如此这般地交代他进窑洞去“依计而行”。
王来音来到毛泽东跟前,坚决地说:“主席,你该睡觉了。”不等毛泽东答话,小王即伸手端过桌上的煤油灯向毛泽东的卧室走去。桌子上立即变得昏暗下来,想写也写不成。
毛泽东无可奈何地笑了,放下手中的笔,缓缓地站起身来说:“好吧,我马上就睡。你这个小鬼,真会做工作,快去睡吧!”
“不,我要等你上了炕才走!”小王按照既定“妙计”,坚持着。
这时,毛泽东没有办法,只好上炕躺下了。小王以为圆满完成任务,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吹灭了油灯,高高兴兴地走出了窑洞。
可是第二天一早,同志们都在议论:“嗨,主席昨晚又没有睡觉……”
王来音感到很委屈,急忙争辩:“我是看着他睡下才走的么!”
“你刚睡下,主席就又起来了!”
王来音没有话说了,只好承认,真拿主席没有办法。
毛泽东就是毛泽东,总是要忙完大事再去休息。那还是他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召开最高国务会议的前夕,他夜以继日地办公,晚间让卫士给他烤几个芋头吃,竟有半块芋头衔在嘴里就呼噜呼噜地在座椅上睡着了。值班卫士见此情景,感动得鼻子一酸,泪眼模糊,赶忙帮他轻轻地从嘴里抠出那半块芋头。
毛泽东毕竟经过大风大浪,从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出来,他的身子还经得起熬,确实是累坏了,休息几天也就没事了。任弼时曾感叹地说:“中华民族有幸,出了个毛泽东。”
毛泽东日夜熬战,是艰辛的脑力劳动。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毛泽东的著作正确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他集中全党的智慧,写下了洋洋洒洒百多万字的光辉著作,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科学大胆的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军事科学、哲学等许多领域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