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思想政治理论核心冲刺精编500题
31318400000041

第41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答案详解(1)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根本的原因。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他们大多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甚至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所以,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正是因为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这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故选项D正确。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理论。

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其宗教信仰为拜上帝教。但其教义毕竟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故选项A正确。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相同点。

《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天朝田亩制度》不具有这些特征。所以,选项BC排除。《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但是《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土地问题。因此,选项D排除。《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资政新篇》出现在太平天国的后期,资本主义色彩浓厚。两者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故选项A正确。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在太平军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和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选项A定都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选项B是1856年天京变乱之前的军事行动。选项D是干扰项。故选项C正确。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末的“新政”及其破产。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此举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动摇其统治基础,不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故选项D正确。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间,孙中山亲自发动了6次武装起义。选项D镇南关起义是这6次起义中的一次。1910年2月至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了两次著名的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故选项A和选项C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权利出卖给帝国主义。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加速了革命的爆发。其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四川。故选项D正确。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初年两次复辟帝制失败的共同原因。

民国初年两次复辟帝制失败是指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只有短命的83天)和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仅存在了12天)。其失败的共同原因是,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选项D正确。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失败的认识。

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故选项A正确。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尽管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真诚地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帝国主义绝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剥削、奴役的对象。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D。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这个运动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开始的。选项B《共产党》月刊是1920年11月,上海的党组织创办的刊物,这个刊物第一次在中国树起共产主义的大旗。选项D是干扰项。故选项C正确。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人物。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十月革命的性质。11月、12月,他相继发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两篇文章,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9月、11月,他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故选项A正确。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期间,特别是“六五”以后,中国工人阶级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政治大罢工,显示了伟大的力量,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事实表明,五四时期的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走上领导中国革命的新阶段。故选项C正确。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会议推选陈独秀为书记,并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等在北京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董必武等在武汉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在日本、法国留学的中国先进分子,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故选项B正确。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党的二大提出的革命方法。

中共二大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这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关系革命成败的一个大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就在于未能充分地发动群众。中共二大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故选项C正确。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迅速掀起的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在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了包括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煤矿工人罢工等在内的大小罢工100余次。而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起点是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开始的。故选项C正确。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大革命的起点。

1925年,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大革命高潮。在此基础上,举行了胜利的广东战争,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湖南农民运动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所以,选项A和选项C排除。选项D发生在1923年。故选项B正确。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从此,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这样,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阎锡山、冯玉祥和李宗仁是国民党新军阀,三个选项都是干扰项。故选项A正确。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

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此题选项A“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是历史惯性使然;选项B“毛泽东对中央根据地红军的领导权被剥夺”是王明“左”倾错误造成的结果,不是原因。选项C“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是重要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故选项D正确。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胜利。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吴起镇会师,标志着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此题要注意与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的时间和地点的区别。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故选项C正确。

2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同时,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军队分别向沈阳城内和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即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7日,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华北事变发生在1935年。故选项A正确。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政府采取的策略。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政府采取的方针是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国民党的抗日政策由片面抗战向消极抗战转变。故选项A和选项C排除。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采取的是“速战速决”的策略。而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以后,故选项D排除。所以,选项B正确。

2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一二九”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共同点。

“一二九”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共同点是:背景是面临民族危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参加者突破了学生的狭小范围。五四运动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但是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因此,认为“两次运动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是错误的。故排除选项ABC。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D。

2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选项A“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选项B“福建事变”是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及国民党内爱国人士李济深等在福建发动的反蒋抗日事变;选项D是干扰项。故选项C正确。

2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胜利的意义。

抗战胜利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所以,关于抗战胜利的意义评述不恰当的是选项D。正确答案即为选项D。

2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的领导人。

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选项D是干扰项。故选项A正确。

2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平均地权”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没收一切土地”是1928年毛泽东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的内容。“保存富农经济”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对待富农的政策。所以,选项ACD应排除。故选项B正确。

2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初期开展的“三反”运动。

1951年底到1952年,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这场运动旨在惩治腐败,拒腐防变,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选项A是1941年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选项CD是干扰项。故选项B正确。

2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造成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

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错误,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全部专家,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选项BC是外因,选项A“自然灾害”加重了这个时期的经济困难。它们都不是最主要原因。造成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故选项D正确。

30.【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