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思想政治理论核心冲刺精编500题
31318400000022

第22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详解(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实践决定的。“登高山”说的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登高山之后,才会产生一种认识,知道山的高大,所以选项A正确。选项B认为两者是合一的,混淆了两者的区别,所以错误。认识高于实践,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选项D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所以排除选项C。

此知识点是近几年频繁考查的知识点,曾经在2002年(理)单选题第2题、2005年单选题第3题、2006年单选题第3题考查过。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得出的正确的经验总结,它们都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具有指导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实践,为了避免走弯路,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故选项C正确。选项A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强调的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题干不符。另外,题干中并不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以及“物质决定意识”这两个原理,因此选项B、D也不符合题意。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考试大纲中同属于一个知识点,近几年偏重于考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考查较少。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因此,作为对这个知识点的全面把握,考生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复习。

2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以及后天的培养不同,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认识肯定是不同的。因此,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人们的认识往往就会出现差别,导致了主体认识的差异性。裁判员对同一现象做出不同的反映,和这一原理是符合的,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B、D本身正确,但是与本题无关,故不选。选项A是错误的,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此知识点在2002年(理)辨析题第31题、2006年单选题第2题考查过。

2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也是不断的发展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正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选项B正确。选项A、D本身是正确的,但是与本题的题意无关,故排除。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只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更重要的是理性认识要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故选项C错误。

此知识点近十年来未考查过,但属于重要的知识点,需要考生注意。

2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首先要尽可能地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其次,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从现象进入本质是认识的深化,但不是认识的结束,还要继续深入研究更深层次的本质。选项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并不符合题干中的材料说明。选项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忽视了人在认识中的主体性作用。选项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没有正确区分获取知识的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只有选项C正确地揭示出一切正确的知识都是来自于实践。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C。

此知识点在2002年(理)单选题第2题、2005年单选题第3题、2006年单选题第3题考查过。

2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和谬误”。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歪曲反映。真理总是具体的,由于人们总是受着自己特定时代、知识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对特定事物的歪曲认识。但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断提高认识水平,真理终将战胜谬误。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正是这一原理,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其他选项虽然观点正确,但是与题干无关,所以排除。

此知识点在2006年分析题第34题考查过。

2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从其客观性、不可被推翻性来说,它具有绝对性;从其有限性来说,又具有相对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客观真理所固有的二重性。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具有绝对性;但是,它又是不断发展的,这又体现了相对性。因此,选项C正确。真理是具体的,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历史的,不是永恒的;真理是全面的,把真理的某一方面规定孤立、抽象出来,加以夸大,它就会转化为谬误。因此,选项A、B观点是错误的。选项D观点是正确的,但与本题无关,所以排除。

此知识点在2001年(文、理通用)论述题第34题考查过。

2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故排除选项A。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都属于辩证法,不是历史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对立的焦点,所以排除选项B。历史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是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故选项C正确。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属于唯心主义,它们是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所以选项D不正确。

此知识点在2001年(文)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考查过。

2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历史的发源地。人们首先必须满足吃喝穿住行,这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故选项A正确。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故选项B错误。人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但是,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根本属性,所以排除选项C。选项D认为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把人类社会庸俗化,是错误的。

此知识点在1999年(理)单选题第4题、2004年单选题第1题、2006年单选题第4题考查过。

2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是唯物史观与其他哲学派别相区分的根本点。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A选项中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与唯物史观相反。形而上学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所以选项B错误。选项D机械唯物主义,它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没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自然观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却陷入唯心主义,因此选项D错误。

此知识点在2001年(文)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考查过。

3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难和易是一对矛盾的两方,学与不学也是一对矛盾的两方。学与不学这对矛盾是难与易这对矛盾得以转化的条件。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D。题干中的意思是学与不学决定了难和易,因此选项A错误。选项B、C与题干不相符。

此知识点在1998年(文)不定项选择题第12题、1999年(理)单选题第2题、2001年(文、理通用)不定项选择题第16题、2004年多选题第17题、2007年选做题Ⅱ考查过。

3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地理环境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它能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能够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以,它是通过影响生产过程来影响社会发展的,故选项C正确。选项A、B、D说的是地理环境对人类自身的影响,与本题无关,故排除。

此知识点在2008年选做题Ⅱ考查过。

3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

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也包括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政治的和思想的表现形式。经济基础就是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但不是社会结构的“骨骼”,故排除选项A。选项C、D所说的内容也是建立在这个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的,故排除。

此知识点在1999年(理)单选题第4题考查过。

3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的制约下有其独立发展的规律性,具体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为超前和滞后两种情况;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等。题干的含义是不管是否是同一个社会制度,都会存在着不同的意识。这表现了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的基本原理。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D。选项A本身错误,故排除。选项B、C虽然本身正确,但是与本题无关,故排除。

此知识点在2007年单选题第4题考查过。

3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与自然界不同,社会历史是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因此,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社会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存在、实现和体现。因此,选项D正确。虽然社会规律需要人的参与,但是,它仍然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排除选项A、B。社会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人类总体上要经过各个历史阶段。但是,这并不是说不可跨越某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因此,选项C错误。

此知识点在2000年(文)辨析题第30题、2006年多选题第18题考查过。

3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是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因此,经济基础的性质是划分不同类型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所以,选项B正确。生产力表示的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它不直接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故排除选项A。上层建筑的性质是由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故排除C。分配属于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不能决定一个社会形态的性质,故排除选项D。

此知识点近五年来还没有考查过。但是,它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在我国的逐步推进,这个知识点的重要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应当作为重点复习。

3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本身是正确的,但是与本题无关,所以排除选项A。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者,所以选项B错误。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精神的解放,说明了科学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D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一个表现方面,不符合题意,所以被排除。

此知识点在1999年(文)辨析题第30题考查过。

3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每一个人来说,他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这样并不能等同于创造历史,因此,不能得出“人人创造历史”的结论,所以选项A错误。选项B本身正确,但与本题无关。题干表明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所以选项D是正确答案。社会发展是客观的,有其自身的规律,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

此知识点在2003年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2004年多选题第16题考查过。

3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是指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在生产力推动下,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选项A正确。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社会形态的更替并不是严格按照阶段依次演进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够跨越某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以“跳跃”方式走向先进的社会形态。因此,选项B是错误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前进的最深刻的根源,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选项C。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以任何社会人的意志为转移,揭示的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但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选项D。

此知识点近十年来未考查过。但是它对于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也应该作为重点复习。

3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本质”。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的前提属性,但人突破了自然属性的某些限制而创造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使自然属性从属和包含于社会属性之中。人的社会属性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发展的,是由社会决定的。所以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故正确选项是选项C。

此知识点在2001年(理)不定项选择题第18题考查过。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选项A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相互渗透,选项B、C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否认事物运动的绝对性。选项D既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又承认静止的相对性。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AD。

此知识点在2006年单选题第1题、2007年单选题第1题考查过。

2.【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并且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中才能进行。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伸张性、广延性。所以选项ABC为正确答案。选项D观点错误。

此知识点在2000年(文)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2008年单选题第2题考查过。

3.【答案】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