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思想政治理论核心冲刺精编500题
31318400000001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本篇共有单选题65道,多选题77道,分析题15道。

考生做题时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起到自我检测作用,便于在每篇后给予考生合理的复习建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在一个坐标系里看来是同时发生的两件事,在另一个坐标系里看来就不一定是同时发生的,这句话说明了时间的()

A.无限性B.相对性

C.主观性D.客观性

2.下列选项中关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理解,错误的是()

A.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

B.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同物质和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

C.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限定中的超越关系

D.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体现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3.设计奥运“鸟巢”的建筑方案属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基本环节中的()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

C.实践活动结果的检验和评价

D.完成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

4.下列关于意识的理解正确的是()

A.意识只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是人脑自行产生的

5.云南省地处边陲,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该省经过分析认为,本省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也有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国民文化素质较低的三大劣势。根据这种状况,该省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即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云南省制定的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6.“怒则伤肝,喜则伤心,忧则伤肺。”这句话表明()

A.意识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动性

B.意识的能动性更重要地表现在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

C.意识的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上

D.意识的能动性的发挥可以脱离客观规律

7.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精神没有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该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二元论观点

8.1954年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为外国记者举行了一场电影招待会,放映中国戏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工作人员准备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说明书。周总理批评这位工作人员是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周总理只要工作人员在请柬上写上一句话:“请您欣赏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果然,那天外国记者都来了。放映前翻译只做了3分钟的说明,观众便看得如醉如痴,外国朋友高度赞扬这部中国的戏剧片。这则故事反映了()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9.《东周列国志》记载,荆轲在宴中看到捧酒的美人“双手如玉”,便啧啧赞道“美哉手也”!太子便令断美人手送荆轲“欣赏”。而“从人身上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这主要说明了系统的()

A.层次性

B.结构性

C.开放性

D.整体性

10.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主要是()

A.事物发展的过程性B.事物发展的整体性

C.事物发展的全面性D.事物发展的客观性

11.“点石成金”、“海底捞月”是()

A.现实的可能性B.抽象的可能性

C.不可能性D.现实性

12.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1919年的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这种情况属于()

A.量变B.质变

C.阶段性部分质变D.局部性部分质变

13.在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写了一篇寓言故事,名叫《杰米扬的汤》,内容说:“主人公杰米扬用鲜美丰盛的鱼汤款待客人。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他一盆接着一盆请客人吃,没有休止。最后客人忍无可忍,逃席而去,再也不敢登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14.在十七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实验的证明。后来到了惠更斯-菲涅耳时代,光的波动学说被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证实,从而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以其优美的数学形式和精确的实验再一次否定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但这种微粒是具有波动性的,称之为光量子。显然,量子力学所说的光量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微粒,它与牛顿所假设的微粒有本质的区别。这段文字说明了,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1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体现了两种对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那么,这两种对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根本性的分歧在于()

A.是主张孤立的观点还是联系的观点

B.是主张静止的观点还是发展的观点

C.是否承认数量的增减与场所的变更

D.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6.“居安思危”这种思想,意识到了“安”与“危”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

A.相互转化B.相互区别

C.相互对立D.相互作用

17.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是()

A.主要矛盾

B.次要矛盾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次要方面

18.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②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③实现事物的质变④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A.①②B.②③④C.①④D.①③④

19.马克思主义能动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区别是()

A.世界是能够认识的B.世界是不可知的

C.把辩证法引入反映论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0.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句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认识高于实践

2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在哲学上体现的意义是()

A.实践高于认识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D.物质决定意识

22.在北京的奥运会赛场上,尤其是在篮球赛场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同的裁判员对一个现象往往做出不一样的判罚。更有甚者,有的认为是犯规,有的认为不是犯规,出现了很大的分歧。这在哲学上意味着()

A.人类不可以认识客观世界

B.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D.认识需要向实践飞跃

23.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实行收入分配方式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后,我们讲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党的十七大上,我们又对社会分配收入制度进行了完善,提倡效率和公平并重。这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感性认识一旦上升到理性认识,无需回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24.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主席深入农村,对农村和农民做了实地考察,最后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从而揭示了广大农民群众是革命的主体力量。这件事说明了()

A.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

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

C.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发源的

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25.16世纪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监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1980年10月,罗马教皇不得不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A.真理是不断发展的B.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C.谬误是对客观实际的歪曲反映D.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26.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这说明()

A.真理不可能转化为谬误B.真理具有永恒性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D.真理是可以指导实践

27.历史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8.人们首先必须满足了吃、穿、住以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这句话表明()

A.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

B.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D.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29.“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物史观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30.“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段话说明()

A.难与易因人而异

B.学与不学因时而异

C.学与不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D.难与易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3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减缓社会的发展。那么,地理环境发生作用是通过()

A.对一个民族特点的影响实现的B.对人心理的影响实现的

C.对生产过程的影响实现的D.对人口多少的影响实现的

32.社会的“骨骼系统”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那么,“骨骼”是指()

A.人类的劳动B.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上层建筑D.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33.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即使在同样的社会制度里面,仍然会存在不同的意识。这说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C.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D.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34.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认识,也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下列对社会规律认识正确的是()

A.社会规律是人类创造的,是主观的

B.社会规律是可以消灭的

C.社会发展是严格按照由低向高的顺序发展的,任何国家都不能跳跃发展阶段

D.社会规律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和体现

35.自人类诞生以来,共经历了五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那么,划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标准是()

A.生产力的发展程度B.经济基础的性质

C.上层建筑的性质D.分配制度的方式

36.古代科学对无神论起了促进作用,近代科学为近代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缺口。因此,重大科学发现往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句话所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

C.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精神的解放

D.科学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变革

37.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就要深刻领会“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人人创造历史

B.实践决定认识

C.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因而,社会发展是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8.社会发展的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其中,统一性是指()

A.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在生产力的推动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B.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由低到高,严格按照社会发展的阶段进行的

C.社会发展的根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9.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这句话说明了人的本质是()

A.自然属性的集合B.意识属性

C.社会关系的总和D.均不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

1.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下列描述中有所体现的是()

A.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飞矢不动

C.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

D.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2.下列关于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描述,正确的有()

A.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和空间

D.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与物质运动速度无关

3.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岩石风化B.蜜蜂酿制蜂蜜

C.四川发生强烈地震D.老师讲课

4.下列关于实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实践就已经产生

B.在任何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缺一不可

C.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D.艺术活动不属于实践

5.下列选项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有()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物质是人们感觉的复合

C.物质能为人们的感觉所反映D.物质是可以被消灭的

6.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

A.意识的产生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B.纯粹的动物心理也会自发的产生意识

C.人类意识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D.意识从来就是社会的人的意识

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B.意识对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

C.意识在产生过程中使物质的形态发生改变

D.意识消极、机械、被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8.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组成的社会有机系统。这说明系统具有()

A.整体性B.结构性

C.层次性D.开放性

9.以下关于现象和本质的说法正确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