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蒋介石六十大诀笔
31314700000046

第46章 变字诀

——以不变应万变是为人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运气不好,坐等也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聪明人能够根据对方的情况,灵活地改变策略,做到机动圆通,那么遇到什么对手也都会手到擒来,轻松解决。蒋介石就以多变著称。

◎人快我慢,打乱对方的节奏

毫无意义的蛮干和奋斗不是成功的保证,如果想要取得最后的成功,就需要培养独立、自信的心理素质,行动力强,善于把握机会,不仅充满工作激情,而且还要善于随机应变,有前瞻性及洞察力以及良好的协调能力,善于创新和推动事情的发展。

在当今这个无限变化的世界里,活得从容有充分自我实现的人,都是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人。最为重要的是,在成功的路上,要掌握成功的技巧,其雄浑、厚重处,要求使用者内力雄厚;其灵活处,要求使用者眼疾手快;而其缺少变化处,则要求使用者要善于从简单入手,化繁为简,善于以不变应万变。

聪明人懂得人快我慢,打乱对方的节奏,在对方慌张不定、应接不暇的时候突然出击,消灭敌人于无形之中。在成功的路上,有的时候成功者较之于平常人,不在于能力有多么强,也不在于运气有多好,而在于成功者在为人处世当中,善于随机应变,不固守一个永恒的处事方式,而是根据对手的步伐和行为方式,随时更改自己的处事方式,对手速度快,我们就慢吞吞地应对,对手速度慢,我们就雷厉风行,突然出击。成功者的成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打乱对方的节奏和步伐,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蒋介石并非最终的成功者,但是他十分擅长和对手对着干,打乱对方的计划和节奏。

1947年4月,在南京行宪国大中,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已成定局,蒋介石见已无法挽回,便在各方面与李宗仁过不去,以打乱李宗仁的节奏。按照当时宪法,总统、副总统必须宣誓就职。宣誓仪式之前,李宗仁派人向蒋介石询问关于就职典礼时的服装问题。蒋说,应穿西装大礼服。李宗仁于是连夜找上海有名的西服店赶制了一套高冠硬领的燕尾服。就职前夕,侍从室又传出蒋的手谕说就职典礼上穿军常服。就职典礼的日子来到了,这一天,参加典礼的文武官员都穿着礼服,各国使节及眷属也都穿着华贵的盛装。当礼炮21响,赞礼官恭请正、副总统就位时,蒋以长袍马褂旁若无人地站在台上,李宗仁忽然发现蒋介石并未穿军服,而学的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样子。而身穿军服的副总统李宗仁,站在蒋介石的身旁,活像个大副官,在文武百官面前,李宗仁难堪极了。李宗仁望着蒋介石,心里愤愤地想着:“以一国元首之尊,在这种小地方,他的度量都不能放宽,其为人如何也可想而知了。”蒋介石的突然出击让李宗仁措手不及,也成功地扳倒了李宗仁。

从蒋介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小肚鸡肠和厚黑方针。但是实际上在生活中,善于变换节奏打乱对方的步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懂得打乱对方的节奏,随机应变,争取主动权。

◎人慢我准,攻入对方的软肋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急于求成、出其不意才能打败众多的竞争者。可是,在大家都飞奔的时候,往往会因为速度太快而忽略了很多细节,甚至因为太过急于求成而让自己错失了良机,陷入不可自拔的深渊。

攻入对方的软肋,就是在前进的路上,不要急于求成,而是懂得人慢我准,懂得抓住对方的弱点,抓住对手休息的时机,突然出击。

准确地找准和攻击对手的软肋,几乎是每一个政治家在攻击对手和敌人时最为常用的手法,而且往往就是因为能将人慢我准运用得娴熟,才最终脱颖而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蒋介石“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在历史上是备受争议的。我们固然应该批判他“攘外必先安内”的做法,但是也应该意识到,他的拖延为中国革命换来了巨大的准备空间,并为最后的胜利做了铺垫。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国民政府决定抵抗,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可以说是一个日本通,因为蒋介石曾经在日本待过很长时间,在日本军队中也服过兵役。长期对日本的了解,使他对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日本已经建立了现代工业系统,不存在军阀割据的问题,国民素质很高,团结、黩武精神强。在军事对比上,中国更是差得很远,日本很早就建立了亚洲最强大的海空军力量,其海军舰队总吨位位居世界第三,空军力量位居世界第四,陆军的装甲部队要比中国强许多。占领中国这样的国家,必然会使侵略国家的军事力量分散,一旦军事力量分散,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就难以发挥优势,如果战争开始,中国就能够把日本全面拖入战争,迫使日本在更多战线上作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军事力量的不足。抗战前的蒋介石战略,一方面是拖,尽量延迟对日本作战的时间,充分利用拖延的时间,消灭地方势力,消灭共产党的“反叛”力量,并乘机壮大自己的力量。另外一方面,一旦战争不可避免,就争取以空间换时间,向中国的后方做战略后退,迫使日本把战线拉长,从而使日本军队分散,然后寻机歼灭敌人。这个策略在战争之初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

学会放慢速度,找准对方的弱点,才能攻入对方的软肋。

◎人准我捧,让对手失去戒备

如果别人能够抓住自己的弱点,或者抓住突破困境的机会,那么就等于占了先机。要想在这种对方占优势的情况下赢过对方,厚黑家们找到了一个“巧妙”的法子,那就是夸奖或吹捧对方,使对方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然后再下手。

获胜的机会往往很有限。很多时候,胜者只有一个,但是如果大张旗鼓得打出消灭对手的旗帜和口号,就会招致对手的警惕和反感。这时,“捧杀”就成了一个绝招。

蒋介石这样的厚黑学家,却把捧看做了也可以为厚黑所利用的利器。他有时避免真枪实弹地和对手发生冲突,而是通过甜言蜜语,缓解敌对情绪,美化对方对自己的印象,使对方放松警惕,做好准备突然出击,搞垮对手。

孙中山去世后的几周内,蒋介石在争夺国民党的控制权的角逐中并不占上风。其中最具领先地位的是廖仲恺。他生于美国,当初是他说服孙中山寻求莫斯科的援助,因此苏联人很支持他。而他虽是左派,但右派的胡汉民却是他的挚友,宋庆龄也对他印象很好。因此当时的行政大权主要在他手里。蒋介石表面上对廖仲恺十分尊敬,但是暗中,却把他视为一个绊脚石。

1925年8月2日,廖仲恺乘车去参加国民党中委会的会议。刚下车,就被五名枪手刺杀身亡。而凶手却迟迟没有被抓捕。蒋介石立刻跳出来,把舆论的矛头指向胡汉民。这莫须有的指认始终没有证据。而最后蒋介石却当选了国民党中常委的主席。可见廖仲恺被暗杀,跟蒋介石还是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多行不义必自毙。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导致了他最终的垮台。对我们来说,适当地说好话,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帮助的,但是不能用捧人做幌子,最终想要消灭对方。分辨出厚黑家和真朋友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趋利避害,过得更好。

◎人辞我退,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积极进取、奋勇向前固然是奔向成功的必要素质,但如果前方是险滩和悬崖,一味的前进只能让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深渊,所以最为重要的是要善于应对变化的各种情况。

每个人都应以随机应变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尤其在强大的劲敌挡在自己成功的路上,如果注定不能顺利通过,那么横冲直撞就不如以退为进《孙子兵法》中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走为上是一种智慧,走为上就是不要蛮干、鲁莽。走为上策,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

人辞我退,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是遇强敌则避之,待敌弱时反扑的战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以退为攻,等其倾城出动,再相机得之,便如探囊取物。在很多时候,在大家都在赶往成功的终点的时候,往往独辟蹊径才有可能会打败所有的敌人,有的时候以退为进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面前有很多的阻碍,那就换一条路去走,有的时候硬碰硬只是一种徒劳的伤害和牺牲,人辞我退,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就是随机应变,面对生活随时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动,这样的人才有机会从随大流的人潮中脱颖而出。

蒋介石就经常用以退为进的方式来隐藏自己的野心和阴谋。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之后,舆论一片哗然。但是,这时蒋介石感到自己的力量在国民党内还不够强大,还需要继续玩弄两面派手法,借以欺骗群众,巩固已得地位。因此,在事变发生后的第五天,即3月25日,他在给国民政府的“呈文”中,又演了一幕自请处分的丑剧。“呈文”说:“惟此事起于仓促,其处置非常,事前未及报告,专擅之罪,呈不敢辞。但深夜之际,稍纵即逝,临机处决,实非得已,应自请从严处分,以示惩戒而肃纪律。”这里蒋介石把自己精心导演的事件,说成是不得已而为之,将罪责推得一干二净,还装出认罪悔过的样子,其实,这纯粹又是他玩以退为进的把戏。为此,蒋介石向苏联驻广州领事馆声称:这次事件是“对人不对俄”,蒋介石亮出这副姿态,这就给苏联政府以幻想,使苏联认为他发动“中山舰事变”并不是要全面反俄,而只是对季山嘉个人有意见,只要换了人,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就会解决,苏联的政策还可以继续。与此同时,蒋介石又打击右派表示革命,他逮捕了欧阳格,不用陈肇英。通过这种左右开弓的手法,蒋介石一方面骗取了革命人民信任,使左派对他抱有幻想,继续受他欺骗、利用。另一方面,他又争得了右派或明或暗的支持和鼓励,从而逐步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实力,最终夺得了国民党的军政领导大权。

蒋介石的把戏使许多中国人陷入了艰难的处境之中。我们应该以他的行为作为反面教材,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行动。聪明人要善于随机应变,必要的时候学会逃跑,这样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第六章 蒋介石外交厚黑术

但凡存在利益冲突的地方,就存在投机,小到两个人的男欢女爱,大到两个国家之间的交往,都可以通过投机在其中获利。可以说,多懂一些投机的手段,就能在复杂的利益冲突中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就是蒋介石的一贯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