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蒋介石六十大诀笔
31314700000022

第22章 争字诀

——就连襁褓中的孩童也有争抢的意识,在这个充满PK的社会里,竞争是少不了的。蒋介石为了得到想要的一切,也是绞尽脑汁,算尽机关,留下了一个个见不得人的阴暗故事。

◎抓住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机会是通往实现我们心中所想的一座桥梁,正是由于机会负载的这些东西,机会对于我们来说才会那么的珍贵,那么的重要。

机会还具有短暂性。有时候成功就是在对的时机里做了恰好正确的事,如果时机不对,那么不管我们做多少正确的事都不会获得成功。所以蒋介石明白抓住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从1930年起,韩复榘就利用各方面的关系和矛盾大力发展自己“独立王国”的势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蒋介石眼看着韩的实力壮大,心中暗觉不妙。但鉴于韩实力雄厚,只得先按压着心中的怒火。1938年初,由于韩的消极抵抗,日军很快就占领山东并迅速南下,逼近徐州,威胁着整个抗战局面。蒋介石知道解决韩复榘的时候到了。

蒋介石计划以开会为借口诱捕韩复榘。同年1月7日,蒋介石让李宗仁在徐州召开会议,打算让李宗仁将韩复榘抓捕后带到开封。但是,韩复榘没有亲自出席这次会议,而是找了何思源代劳。计划落空,韩复榘没有上套。但是蒋介石没有放弃,反而决定迅速在开封召开第二次会议,因为他明白,无论如何这段时间内,都要把韩复榘给拿下,因为这个时机一过,等到韩复榘的力量真的壮大了,到时候可能就制服不了了。于是他亲自打电话给韩复榘,表示自己希望韩能列席会议。韩复榘以为自己是要升官发财了,兴冲冲地来到开封,结果被早就安排好一切的蒋介石逮捕了。

蒋介石认为,在好的时机到来前一定要藏好自己的意图,不要让对手有所察觉,以避免打草惊蛇,让对手提前有所准备。很多战役,赢就赢在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上。如果对对方的意图了如指掌,那么继续对抗下去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之后要速战速决。制约敌人要趁早,要在对方的势力还没发展完整的时机里,在威胁到你的敌人成熟之前,想尽各种办法,将对手拿下。所谓机会,就是错过了不会再回来的。如果一疏忽养虎为患了,就后悔也都来不及了。

◎没有机会制造机会也要上

机会总是转瞬即逝的,也许你一转身一眨眼,机会就已经无可挽回了。所以光靠等待机会还不够,没有机会的时候,制造机会也要上。

众所周知的“中山舰”事件,便是蒋介石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制造的向上爬的机会。权力的诱惑大于冒险带来的风险,为了权力,蒋介石可以冒其他人完全不敢冒的风险。何况此时的汪精卫已经成了阻挡蒋介石个人权力实现的一个重要的阻碍,蒋介石当然会不顾一切地制造机会,挑战汪精卫,赶走汪精卫。3月18日,蒋介石让亲信用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义命令中山舰舰长把中山舰开到黄埔,等中山舰到了黄埔,蒋介石却反过来说上级没有发布命令调动军舰,并且认定中山舰要组织暴动。蒋介石动用军队的力量,对广州部分地区进行戒严,同时逮捕了中山舰舰长李之龙。

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在汪精卫不知情的情况下,由蒋介石一手策划的。这件事给了汪精卫很大的打击。作为国民政府的主席,汪精卫对军队调动这样一件重大的事情竟然毫不知情,这无疑是对汪精卫政治威信的挑战。等到他反应过来,想要对蒋介石的行为采取行动,召集将领商讨时才发现,自己手中根本就没有一支可以为自己办事的军队。汪精卫的威信在中山舰事件后,大大地打了一次折扣。中山舰事件后,汪精卫深感自己的威信受到损害,连国民政府的军队也指挥不动,于是借“迁地就医”为名黯然地离开了广州。于是这一次蒋又成功了,蒋介石以其精湛的厚黑之道,最终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蒋介石用实际行动总结了如下的厚黑经验:没有机会或者失去机会并不是最可怕的事情,不会主动出击,为自己赢得或者制造机会才是可怕的。

蒋介石还很了解在得手之后,要立刻收手,避免舆论的指向波及自己,避免自己暴露在事件的中心地带。蒋介石在制造中山舰事件之后,担心自己受到孤立或党内制裁,于是立刻正式地向汪精卫道歉:“此事起于仓促,其处置非常,事前未及报告,专擅之罪,诚不敢辞。”此道歉一出,立刻将自己与事件的联系撇得干干净净了。

得到机遇,不靠天赐,而在人为。关键看是否懂得如何去寻求机会,并且将它变成人生成功的垫脚石。

◎事前下工夫搞垮竞争对手

在竞争之前下工夫,在事前就为打垮对手做好准备,而不是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在正式的战斗中。只要做好了这样的准备工作,在将来针尖对麦芒的实际战斗中,就可以少花一些力气,多享一份现成的果实。

在1930年的新军阀战争中,蒋介石善于做事前功夫这一个特点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蒋介石军队的实力与阎锡山、冯玉祥的军队的实力都是差不多的,但是老阎和老冯却远没有小蒋那种会做事前功夫的本事。

在与阎锡山开战之前,蒋介石就断了晋系的财源。他派宋子文到平津一带以划分“国税”与“地方税”为名,把平津两地的税收统归国有,这样使盘踞在平津的晋系仿佛抱着个水中的月亮,再也没有了税收这块巨大的财源。

后来在同冯系的战斗中,蒋介石同样做足了事前的功夫。被蒋介石托在陇海线上的西北军,一向生活待遇非常低,加上冯玉祥治军采取的是封建家长式的方式,军纪森严。所以西北军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支强大的军队,但是实际上却都很渴望能够改变现状。蒋介石就是抓住了这一点。为了在战前就能够瓦解西北军,他命令前线的六个守备区在前沿都建起了俱乐部。结果,火车车厢、汽车都布置成了流动酒店,其中备有中西大餐、烟具、赌具。妓女们充当招待。并且蒋介石下令,凡是西北军军官前来,均请入内,分文不取。玩乐间,蒋介石的特务还会从中拉拢,临别时还会根据军衔的高低,赠与不同数量的现金和烟酒等物品。平日艰苦的西北军在这样的腐化下,有不少产生了消极退战的想法,还有许多干脆投靠了蒋介石,或者成为蒋介石在西北军中的眼线。

光看蒋介石的这些明的、暗的手段,就知道,在中原战场上,谁的败局已定了。由此可见,事前功夫是相当必要的。

打仗是一个双方进行力量对比的竞赛。除了要让自己更高、更快、更强之外,如果能让对手更矮、更慢、更弱,你的胜算就会增多。所以在增强自己实力的同时,还应该在对方的心理和防备上造成一些破坏,让自己在士气上就赢了个开门红。像蒋介石这样的厚黑家,就懂得在竞争之前分析局势,分析自己的实力,拿出一小部分力量对竞争对手进行扰乱和破坏的道路。

在竞争之前,应该先分析对方有哪些弱点。如果本身就存在便于加以利用的内部矛盾,自然从内部矛盾入手,能够更快地瓦解对方;但如果对方的内部矛盾不明显的话,则可以从外部入手,糖衣炮弹加上阻断支援,一定可以让对方阵营中某些军心不稳者慌了阵脚。再把这些容易倒戈的棋子扭转头来,用来对付对方的其他人马,则自己不费一兵一卒,亦可轻易打败对手。

蒋介石的策略是,在高调吹响进攻口号之外,如果能够多做一些准备工作,在敌人真正大举入侵的时候,就会比别人多了些胜利的砝码。

◎为争功挤破了脑袋

竞争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利益。蒋介石就是一个为了争功可以不择手段的人。他甚至可以为了争夺胜利果实,同室操戈,残害同胞。我们万万不能像他那样在邪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自我毁灭。下面这个例子我们应该批判地来看。

北伐军攻克武昌、南昌之后,占据了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之后,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中央从中国南端迁到内地中心地区已经成为了形势发展的必要。但是武汉方面,无论是李济深的第四军,还是唐生智的第八军,都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只有南昌在他的第一军的控制之下。蒋介石要把他的北伐军司令部置于国民党中央和国民党政府之上,必须是国民政府设在南昌,他才能以军治政;如果国民政府设在武汉,不但受不到总司令部的控制,而且总司令部还要听命于国民政府的节制,这与蒋介石的目标大不相同,在这争功的关键时刻,蒋介石出手了。

12月7日抵达南昌的各个委员在庐山召开会议,蒋介石在会上一反自己对于迁都之事的赞同,以“政治和军事发展便利”为名,提议迁都南昌,让各委员驻留南昌,他一再地强调政治应与军事相配合,党政中央应与北伐军总司令部在一起。但是他这一提议在各位委员的质疑下显得理屈词穷。12月13日,十几位国民党领袖和共产党人在武汉成立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为迁都前的临时国民党最高权力机关,蒋介石这时却函电交加请张静江以及各位还留在广州的委员速来南昌,当委员们到达南昌后,迅速地将他们扣留,同时还扣留了另外几名想通过南昌转去武汉的委员,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南昌召开了中央政治会议第六次临时会议,非法决定国民政府暂住南昌。这只是蒋介石为了争夺革命胜利果实不惜叛变革命的一个信号。最终蒋介石要求定都南昌的希望并没有实现,但是蒋介石为了争功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不久蒋介石在争取革命强硬派也不成功的时候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统一战线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但是蒋介石在经过种种的手段之后,终于夺取到了他想要的革命胜利果实,在实现独裁的道路上又跨进了一大步。

但蒋介石为了争取革命胜利果实而采取卑劣手段,下场如何,今天我们有目共睹。在这个汰弱留强的社会中,去适应竞争,主动参与竞争,并且从竞争中感受到获胜的乐趣,会是生活的一大趣味。但是仍然记住那点:揣着正直的心,走正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