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31309900000061

第61章 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新理念(1)

发展观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的诠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越来越充实。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的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又是与时俱进、有所创新的,这一新理念必将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影响非常深远。这一理论的提出,说明了中国执政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是对市场经济驾驭能力的新提高,必将大大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科学发展观是顺应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一)科学发展观诞生的时间表

2003年4月10~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当时提法是全面发展观。

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

2003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科学发展观的表述得到进一步完善。

2003年11月底: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科学发展观得到全面阐述。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科学发展观在中共高层开始贯彻落实。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参加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时所发表的讲话,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完整、全面的阐述。

2004年9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发表讲话,科学发展观成为全党共识。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发展观由口号开始变为行动。

科学发展观的首次提出,是2003年4月10~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非典疫情非常严重的时期进行视察,他一方面鼓励广东万众一心战胜非典,同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他就广东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的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五点意见,其中第五点是“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创新优势”。新华社报道:胡锦涛在广东考察时讲话。胡总书记当时的提法是“全面发展观”,要求广东要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但已经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全部阐述了。他指出:“十六大确立的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新华社报道:胡锦涛在广东考察时讲话。由此可见,胡锦涛同志在当时就全部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2003年7月28日,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他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第二天,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报端上,并风行全国。

2003年10月中旬,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胡锦涛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2003年11月27日至29日,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大会上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了全面的阐述。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我们的硬道理。加快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需要。但如何发展,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却大有讲究。不可否认,以往我们对“发展”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的。这就是新一届政府所诠释的新的发展观。

2004年2月16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受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在中央党校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举办这次研究班,是中央为推动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是关键。只要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就会对全党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作了题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他指出,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对于我国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2004年9月,当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讲话时,科学发展观已成全党全国的共识。并在大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要求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规划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指出“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制定好“十一五”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的起点,也是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的开始。

(二)中央为何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任何一种新理论的提出,必须要有社会实践的基础,因为理论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并通过反映社会现实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没有这样的社会现实,也就不会衍生这样的思想。当然,有了这种现实,还需要有人来揭示这种现实背后的规律。

为什么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会在新形势下提出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我国经过2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经济实力的确大大加强了,但社会事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打一个比喻,就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协调。无疑,经济的迅猛发展是正确和必要的,但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同步地随经济发展,就会造成教育滞后、卫生滞后、文化滞后。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发展理念重新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从“九五”以来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耗一度下降,但近两年有的地方却出现了旧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回潮的势头。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在城市里也有两三千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怎样才能让城市和农村中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过去的发展观念。

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有所流失。与此同时,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一些新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相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水平,社会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适应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非典疫情的突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来做。另外,过去由于过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造成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在制定“九五”计划时,我们提出要实现两个战略转变,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九五”到“十五”期间,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取得显著成就。但是从最近两年的发展情况看,良好的局面又出现了一定的恶化。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一定要走降低能源消耗的路子,靠高投资、高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必然产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许多社会发展问题,如科技进步、教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改善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过去在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加供给,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上,其他方面很难顾及。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小康,国家的财力和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长,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经济发展到目前这种水平,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解决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首先要弄清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献中首次系统地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对此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2)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3)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4)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

1.以人为本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发展必须以人为目的。科学发展观把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党的执政为民宗旨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