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31309900000054

第54章 中国文化现代化研究(6)

4.改革文化体制,积极主动构建新的文化。文化的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而文化的兴衰与否决定其能否创新。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上看,自我封闭,缺乏创新,固守僵化是文化走向没落与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古埃及文化、玛雅文化等。中华民族文化绵延几千年不衰,除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还得益于其一定程度的吸纳和融合各种文化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他说:“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江泽民:《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4年1月24日。“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初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我国的文化体制也应该走出自我封闭的模式并主动走向市场。这就需要政府在文化管理上从实际出发,运用有效的手段,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规范。首先要充分地提高利用现代化大众传媒的手段的能力,更多地借助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站等大众电子传媒提高宣传效率,尽可能地扩大覆盖面,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来传播法制思想、自由民主思想和价值观念。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新科技对文化的渗入,也为精神垃圾的制造和流传提供了方便。为此政府还应该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使文化市场的各类竞争规范、有序,为我国新兴的各类文化产业在文化市场中大显身手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以更大的范围和幅度走向世界并参与世界文化建设,才能更具有世界性和现代性。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先进文化应当是兼容并蓄开放的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其他文化的慷慨吸收、鉴别采纳是先进文化的显著特点。值此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我们只有在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文化体制,积极投身于文化洪流之中,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我们才能创造出超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

5.把握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创新中发展。中国文化的走向并不只是一个继承并发扬传统的问题。文化走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至变革的过程,永无止境。封闭的、停滞不前的观念是行不通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方面冲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信息的高速传播,人们的思想观念必将相应地发生深刻变化。我们要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宽阔的胸襟面对这种变化。

资本主义伴随着其商品——特别是文化产品的输出,还输出他们的价值观念,企图以他们的价值观念来改变并主宰世界。而在这样的全球文化思潮的侵蚀下,20世纪90年代有人认为:冷战已经随着柏林墙的倒塌而彻底结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不再令人信服,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已经深入人心……美国已经是一个没有对手的超级大国。世界的多极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人们的理想愿望,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已经为世界未来指明了方向。“中国思想的主流”就是西方价值观念的“自由主义”,它将“把一个自由的中国引进全球化的世界”,这既是“中国的前途”,也是“中国复兴的希望所在”。这些极其错误观点的出现提醒我们,对于文化全球化问题,我们必须保持冷静理性的分析。既要看到其中人类文化共性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意识形态冲突的一面。因此,首先要明确方向,一定要透过种种迷雾,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方向错了,一切将会毁于一旦。这个方向,说到底,就是坚持社会主义,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坚持人民性,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发展史上先进的制度,社会主义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先进的文化。它的历史虽然较短,前进的道路比较曲折,并且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体系并不十分完备,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精神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优越性却是无可怀疑的。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指导下,它立足于社会主义现实,以发展、弘扬民族主体精神的需要为基础,广泛地批判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综合的再创造,敏泽:《综合创造论与我国文化与美学及文论的未来走向问题》,《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社会主义文化为适应当代的需要,自然应该充分体现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面向世界的需要,因此,批判地学习主流文化或西方文化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主动地参与世界文化的创造进程,而不能把自己孤立于世界历史进程之外。但这种学习,与盲目地崇拜和照搬西方文化,甚至连价值观念都要照搬的所谓文化全球化,却是互为对立,格格不入的,而是以鲜明的民族性和民族精神的主体性为特征的。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的不断继承与创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它需要继承和借鉴,却必须是有选择的继承和借鉴;它需要有前瞻性,有创新,又必须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它需要发展,却不能以抛弃自己的方向感和使命感为代价。

今天,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人们的人生态度、理想选择及价值取向,对今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将产生重大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实践中,经过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总之,通过以上我们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研究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是:经济现代化是基础和动力,政治现代化是关键,文化现代化是灵魂。

四、文化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先进文化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构成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新时期,我们要推进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建设先进文化、实现文化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一)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现代化问题是一个牵涉甚广的研究课题,包括“以经济起飞、技术发展、体制完善等为主要内涵的社会层面的现代化,以及以文化转型、素质提高、生存方式和行为模式为主要内涵的人自身的现代化”衣俊卿:《衣俊卿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56页。。一个民族的振兴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民族主体意识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而这又离不开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的更新。作为现代化变革的层面之一,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内核,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休戚相关。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文化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一翼,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说经济现代化是其物质基础,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则是其主导内容。在国内外众多有关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中,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文化现代化的部分实质性内容,但正式提出“文化现代化”的概念,或将“文化现代化”明确列为一个专门领域制定具体指标体系的,并不多见。这一方面说明了呼吁重视文化现代化的必要性、迫切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方面研究、探索的艰巨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指标。文化能够丰富国家内涵,提高公民素质,展示国家形象;能够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人才,促进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影响;能够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因此,文化是国家的灵魂和内涵,是国家的希望和生机之所在。加快文化现代化,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其他方面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文化现代化涉及面很广,受各种社会、经济、自然要素影响,加之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区域性等特点,使得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十分困难。因此,加强文化现代化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文化现代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是人类自觉意识的体现和反映,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并最终作用于改造社会、变革社会、推动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具体来说,文化现代化的社会作用表现在:

第一,文化现代化可以推动中国社会结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人的现代化等。文化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中介形式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同时,文化本身就是社会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变化,必将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文化的现代化,不仅在社会结构,而且在观念上,引导和加速社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改变。文化现代化实质上就是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去建设先进的文化。文化现代化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整合、导向功能,正如电脑软件之对于人工智能的作用和意义。可以说,文化现代化是社会全面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软件。

第二,文化现代化是推进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在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将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形成经济社会的深层次发展动力——文化力。所谓“文化力”是指人为追求自身全面发展,在创造文明与文化价值过程中整合而显示出来的力量,以及不同门类的文化在参与、协同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转化而来的力量。它包括思想文化力、精神文明力、制度文化力、科教文化力、知识文化力、人才文化力、文艺文化力、信息文化力、行为文化力等。它们构成了推进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文化现代化是对传统文化继承、批判与创新的过程。而文化创新在更加广阔的意义上,成为当今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源泉。文化创新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实现代表先进文化的行动。文化现代化对整个社会具有文化整合、文化激励、文化凝聚的功能。这些功能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既有当下功效又有长远功效,而且其产生的效益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第三,文化的现代化可以促进中国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离开了人,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而人的现代化又离不开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又是构成人的素质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文化具有塑造现代人的特殊功能,借助于文化的现代化,可以加速推进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由“经济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从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也正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文化现代化是对人的知识的现代化,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境遇的现代化,是人的理想价值意义系统的不断更新和重建的过程。文化现代化不但给现代化的主体(人),而且给现代化进程本身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供巨大的文化力,因而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主导内容。尤其是文化现代化中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先导和灵魂,其地位更为重要。中国现代文化的包容开放、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观念,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人的、有利于人的、满足人的需要,文化的重大更新和优化,会在改变人自身满足需要手段的同时,带来更高的需要,也将对人的素质和人性以极大的改变和提升,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可以提升中华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在不断地交流竞争。文化作为整个民族的自我认识,其现代化观念渗透到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并作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人们联系起来,使中华民族在开放中推陈出新,更加具有活力,从而促进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代走向复兴。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具有其他文化不具有的优越性。但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可否认地具有许多糟粕,如不加以改造,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发挥不了积极作用,反而成为包袱。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更为密切,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文化入侵更加激烈,要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有地位,提升中华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对中国文化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五,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是由经济社会发展决定的,但是反过来又对中国社会的变迁和经济、政治有巨大的反作用。首先,它影响经济、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经济、政治为谁发展?怎样发展?是由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决定的,文化在塑造和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作用。西方文化张扬个人主义传统,普遍地认同利己与重利,在经济发展中,鼓励个人致富,并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当作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坚持群体主义传统,普遍地认同利他与重义,在经济发展中,鼓励先有国后有家,先有家族兴旺而后才有个人荣耀。这两种文化都既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超越了以上两种文化的弊病,因而在经济、政治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