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31309900000041

第41章 中国政治现代化研究(1)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文明不可抗拒的历史主潮流,而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对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探索轨迹和目标体系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并指出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应坚持的原则,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政治现代化的含义

只有对政治现代化含义进行准确的界定,才能对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目标和建设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分析。但是,何谓政治现代化?如何实现政治现代化?在国内外有着很大的争论。

一、政治现代化含义的界定

20世纪50年代后期,政治现代化理论伴随着席卷全球的现代化理论浪潮得以正式提出并广为流行。它提出的直接原因在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并没有步发达国家的后尘,走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或类似的现代化道路。面对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呈现出的多样化态势,学术界开始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发展进行更为具体和深入的对比研究,于是,比较政治学得以兴起。比较政治学是对世界各国政治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的一门学科。1956年6月比较政治学界首次举行了“政治现代化”的研讨会,试图用“政治现代化”的概念来概括和描述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模式和战略。之后“政治现代化”这个概念频繁的出现于50年代以后的社会科学论著之中,但其确切含义,学术界迄今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虽然没有专门提出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概念,但他们在论述政治问题时涉及到了政治现代化的一些主要内容,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科学、完整地揭示了政治发展的本质联系,揭示了政治建设的一些普遍性的规律。对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政治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政治权威、政治结构分化、政治公开化、政治参与等问题都有过深刻的论述,为我们研究政治现代化提供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过程对政治系统生存和发展提出的要求和挑战。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特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在政治领域发生的变化。政治现代化既是一个革命性、系统性、全球性的变迁过程,也是一个自觉性、目的性、追赶性的发展过程。现代化过程向政治系统提出了政治一体化、政治结构化、政治功能化、政治民主化和政治稳定化等要求,这些要求也就构成了政治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关于政治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国外有许多著名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具有代表性的有:

美国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亨廷顿(S.P.Huntington)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作出了自己的界定:“政治现代化可以被定义为,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运动过程,也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政治内容和政治结果。”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他认为,政治现代化这一概念主要针对在战后处于从传统政治制度到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的,衡量政治现代化有三个标准:政治权威的合理化、政治功能的分化和专门化、政治参与的扩大。这三条可以用来判断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已经现代化。

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特(S.N.Eisenstadt)指出,政治现代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最高权威的合法性不是来自于超自然的力量,而是来自于生来即存在于人民之中的世俗力量的认可,因而这一合法性应基于对公民担负的责任;第二,政治权力不断向社会更广大的集团扩散,一直扩散到所有的公民,并在他们中具体化为一种共同的道德秩序;第三,政治领域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一扩大主要是通过中央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和社会政治权力结构的不断扩大来实现;第四,无论现代化统治者属于何种性质,如独裁专制、官僚制、寡头制或民主制,都以国民作为政策的对象、受益者和法人。艾森斯塔特:《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的白鲁询(Lucian.W.Pye)将政治现代化的指标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普遍平等的政治精神和态度,包括大众参与政治活动、法律的普遍性、平等竞争之职;第二,政治体系的能力,包括政府施政的数量、范围和幅度,公共政策的效率和效能,施政的合理性与计划性;第三,政治结构的分化与专化,包括政治组织各部门各司其职,政治结构过程高度复杂化与分化的统一性。Lucian W.Pye: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Boston:little,Brownand Company,1966,第3页。转引自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比较政治学的创始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G.A.Almond)认为,政治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政治结构分化、政治体系自主化和政治文化世俗化,而这三个方面的发展又带来政策能力的提高。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泽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布莱克(C.E.Black)则认为:政治现代化就是用一种合法制度来代替个人独断,全体公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选择政治领袖和政策,并且个人选择权可以通过有效的公民参政权得到保障。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泽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8页。除此之外,国外学者还提出了众多观点。

国内许多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出发,认为政治现代化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推动的,它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政治现代化由于受经济制度、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及其他社会条件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不同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方向和形式也是不同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学者也逐步展开了对政治现代化的研究,在研究中,一方面借鉴了国外学者关于政治现代化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对政治现代化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

北京大学教授、现代化问题专家罗荣渠指出,“政治现代化是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转变中,工业主义渗透到政治领域,并引起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南京大学教授钱乘旦认为,“政治现代化简言之就是从专制制度向民主政治的转化进程”钱乘旦,陈意新:《走向现代国家之路》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中国社科院的张琢先生指出,“从政治学的角度看,现代化是指现代民主政治的建立,即大众民主参与的扩大,民主的法制化和权力权威的分化”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北京大学尹保云先生指出,“经历一段时间的讨论后,人们一般把政治现代化分为三个大方面,即权威的理性化、功能的分化和参与的扩大”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还有学者认为,政治现代化就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中,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过程,其判断标准是政治运作的制度化、法律化程度和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转引自王成志:《邓小平政治现代化思想简论》前言,1996年,(1).第25~29页。

上述观点各具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不乏局限性的存在。对政治现代化的研究在国内是一个不成熟的领域,有许多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但大体上基本思路应该是一致的,结合中外学者政治研究以及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具体实践,我们认为:政治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在政治领域所发生的显著变迁。其内容应该包括:政治民主化、政治权威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管理高效化、政治参与扩大化、政治决策科学化、政治文化世俗化、政治行为法制化等。

二、政治现代化的由来与发展

在现代化浪潮中,政治现代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一直是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之一。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由于传统政治理论日益受到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挑战,传统政治学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形势的需要,政治理论化、科学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便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外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起,不少学者致力于政治现代化的研究,产生了众多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亨廷顿、伊斯顿、阿尔蒙德、布莱克、艾森斯塔特等,其中以亨廷顿、伊斯顿、阿尔蒙德等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政治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现代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现代化,重点研究国家的政治体制、民主制度的演化与变迁。以布莱克和艾森斯塔特等为代表的学者主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历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现代化发展模式多样性的观点,并对多样性的模式进行了深入诠释。

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经历了在欧美的发端、在欧美的发展、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发展和曲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范围的全面推进和发展等四个发展阶段”聂运麟:《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第一阶段是从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最早始于西欧,后来又发展影响到中东欧和亚洲的个别国家和地区。期间发生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光荣革命”、法国的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以及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议会制度和现代政党制度;法制建设也开始提上治国日程,并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作用。

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政治现代化在西欧北美进一步完善并获得新的发展。期间在英国,议会下院成为真正的立法机构,实现了普选制,使民主政治在英国基本确立。在法国,经过民主与专制的多次反复较量后,最终建立了民主政治。同时,瑞典、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先后在20世纪初实现了普选,走上了民主化道路。亚洲的日本于1889年颁布了宪法,开始具备了君主立宪的条件。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是普选权的实现,公民的政治参与扩大;王权退出历史舞台,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政党的作用日益加强,政党制度渐趋成熟;宪法、法律至上的原则得以确立。

第三阶段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政治现代化处于曲折发展时期。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世界政治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20世纪30年代后期,苏联最高领导人个人专断日益发展,民主政治遭到破坏,政治现代化进程受到挫折。在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经济大危机后,美国实行了新政,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民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这一阶段政治现代化进程有发展,更有倒退,世界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

第四阶段是政治现代化在世界范围的全面推进。这一阶段从1945年“二战”结束至今。期间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获得了独立,建立了共和制度;欧亚建立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继续推进,在公民权利的扩大、权力的监督、决策的科学化以及公务员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个进程现在仍在继续进行,特别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三、政治现代化的模式

政治现代化的模式是对各个国家、地区不同政治现代化道路和途径的抽象理论概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启发性。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可以区分或建立不同的政治现代化模式。

美国学者摩尔通过历史比较研究,根据演进形式和目标结果的不同,阐述了政治现代化的三条政治道路或曰三种政治模式:第一种是以英国、美国、法国为代表的“暴力革命+改良主义”的“渐进式政治现代化模式”;第二种是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法西斯主义+改良主义”的“曲折式政治现代化模式”;第三种是以俄国为代表的“农民暴力革命+极权(或集权)主义”的政治现代化模式。此外,摩尔承认可能还会有第四种模式,如以印度为代表的“非暴力革命+改良主义”的“政治现代化模式”,但摩尔本人也认为很难说清楚。\[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34~3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