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工作整理术:这样工作才能更简单、更高效
31308700000023

第23章 拖延整理——接纳自己,重塑认知(2)

如果父母亲内心压抑、容易发怒、事务繁忙,或者因为其他一些原因对孩子漠不关心,那么他们的孩子就不能从父母的反应里找到他们想要寻找的。他们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惹人喜爱的和受人欢迎的,相反,他们看到自己被当作一种多余、一种失望甚至是万恶之源,或者是一个被人拿来夸耀的装饰品。如果一个父母不能给小孩适当的情感反应,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就会开始感到无聊或者空虚。这些损害性的情感联结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们关闭了涉及安全感、幸福感和开放心态的大脑中枢,激发了跟父母的痛苦情绪状态相对应的大脑神经。这些早期的不和谐交流对一个孩子的自我概念、自尊和自信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为日后的拖延症埋下了伏笔。

原来一切都与爱相关——以橙子为例

所有家庭经历都会给孩子留下关于怎样被爱的某些观念。

疏远惹的祸

在有些家庭中,父母在情感上跟孩子比较疏远。无论他们是否以关系密切的形式出现在众人面前,家里的每个人其实都生活在独自的世界中。大家很少表达情感,谁有烦恼也注意不到;他们对彼此的内心生活没有多少了解;他们既不向家人寻求帮助,也不给家人提供帮助。父母可能一直过着就像不曾有过孩子一样的生活,他们有时候通过言辞,有时候通过行为,传递出这样的信息:“走开,不要打扰我。”设想一下,一个整天工作,每晚只是看电视或者出去打牌的父亲,家里的其他人都不在他眼里。

橙子便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经验无法感同身受,所以即便在家庭的陪伴下,她也会感到孤立无助。从小橙子都是在独自解决问题,无论是回家做作业,或者备战考试,还是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各种事故,家里没有人给她提供帮助。当遇到麻烦的时候,橙子必须自己设法面对挫折和失望。在以后的生活中,常常有一种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空虚感和孤独感紧紧地缠绕着她,使她失去内心的快乐和宁静。她的潜意识里极度害怕孤单,做什么都总想找个人陪,没人陪,哪怕有大把的时间,事情也不会有任何进展。所以一些需要独立工作的事情都会被她以拖延的方式回避掉,拖延就成了难以打破的魔咒。

责骂的后果

橙子的父亲脾气很差,经常骂人,只要他不高兴,随便一件小事都会让他骂骂咧咧,比如去田地里干活戴了个草帽这样的事,也会成为他发脾气的理由,更不要说事情没有办好了。好像橙子生下来就是用来承受这些责骂的。长大的橙子会是什么样的呢?

橙子看到她的老板走近自己的同事跟她说:“汉娜,你犯了一个错,把这个电子表格上面的数据都搞丢了。”当橙子听到老板苛刻的语气时,不禁绷紧了神经,吓得几乎要哭出来,但是汉娜的反应却大不同,她对老板说:“噢,好,请给我指出来。”橙子以为汉娜会像自己一样反应,要么采取防卫姿态,进行自我辩解,要么哭哭啼啼,歇斯底里,但是汉娜没有。后来,通过跟汉娜交谈,橙子才明白,汉娜并不觉得老板对她苛刻,相反,她把犯错看成是学习的机会;对橙子来说,错误只会招来指责,因为以前她每次犯错,甚至她没有犯错都会遭到父亲的责骂,而如今工作了,她却学会了为犯错而自责。

橙子心里很不好受,她想起小时候,爸妈有次外出,她饶有兴致地学着妈妈的样子擀面条。面活好了,硬硬的,小橙子哪里擀得动?突然院外有车响,她下意识地把面团拿到院子扔进了树洞。其实只要妈妈接着做就好了呀,哎,可怜的孩子,她的潜意识里是多么害怕犯错呀;为了不挨骂,她早已形成了不管做什么,只要不能确定做到最好就不要做的潜意识。而这个潜意识是为了得到父亲温和地肯定和关爱形成的,因为她觉得只有做事做到最好才可能(而不是一定)得到父亲的些许微笑和赞许。凡事做到最好,这个胜算的把握实在是太微小了,做不到就又走入了拖延的魔咒。

橙子的生活一直受到拖延的强烈影响,这种影响到大学时期没有了学业的束缚表现得最严重,她差一点就无法完成学业。因为她凡事都要拖到最后不得不做的时间才去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地完成。

毕业之后,橙子在外地工作生活,不喜欢吃外面的饭,只好自己做。她什么都喜欢尝试一下,做得也都有模有样,朋友们都说她做得很不错。她总说“回去了做给爸爸吃(言语中只有爸爸)”,没想到回到家忙了半天,得到的还是小时候的待遇,橙子难过极了,哭着嚷着:“你难道就不能对我有一点点的肯定?还不让我再做了,我偏要做,我就不相信我做10次、做100次都还是做不好!”

橙子的委屈不止于此,她胆小,不愿意做很多事,因为不跟人接触就不会有人发现她的不完美,所以她不敢打电话,拖着;不敢跟人联系,拖着;亲戚不敢走访,从十一拖到了元旦还是没去……还是因为追求完美而胆小,甚至一直拖着没有结婚,怕找到的不是那个最正确的人。

橙子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却无法轻易地清除拖延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影响。

如果能有爸妈些许的陪伴和疼爱,橙子就不会从小有那么多孤独和无助,不会形成拖延症;如果爱是无条件的,橙子能以她本来的面目被父亲接受,她就不会强迫症似地追求完美,也不会导致可恶的拖延;如果没有那么多的责骂,她就不会有错没错都战战兢兢地生活工作,因胆小怕出错又去拖着不做事。万恶的拖延,追根溯源原来是因为爱的缺席。

我们无须害怕

读到这里,一些年轻的父母可能害怕了,其实不用。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它们不一定都会造成问题。每个父母都有不开心的日子,只有当这些不和谐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它们才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不健全的影响。

就像我们一样,父母也不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所有的父母都会有糟糕的日子、糟糕的情绪和糟糕的行为。在这样一些时间里,父母无法感知到孩子的需求。幸运的是,要做一个好父母也不用事事都跟孩子有呼应。亲子依赖关系研究人员发现,父母亲只需要在30%的时间内对孩子有呼应就会养成孩子与父母间牢固的情感依赖。

整理达人Tips:

我们是怎样被对待的,就成了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独特感受,也是一种我们可以期待什么和不可以期待什么的假设。

拖延者的完美主义世界

为什么拖延的人是完美主义者

多数拖延者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完美主义者。橙子很不明白,自己经常是拖到最后时刻才匆匆忙忙做事,有时候甚至来不及做完。自己怎么可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呢?

拖延者害怕犯错、害怕失败。这个“失败”是拖延者以一种宽泛的方式来定义的“失败”。当你对自己在一件事情上的表现感到失望的时候,你不仅认为自己在那件事情上失败了,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这已经不仅仅是某件事情做得好或不好的问题,而是你的表现好坏直接成了你是否有能力以及你是否有价值的一个衡量标准。

简直太可怕了!拖延者认为只要有一点做得不好,就是一个失败者,这不是追求完美是什么?也可见出一个人在幼年时期如果接受了不当的观念输入,真会成为人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

以戴维为例,他给一个案子写一份律师小结,其表现不仅能衡量他作为一个好律师的能力,还能衡量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如果他努力撰写这份小结,而这份小结如果没有被人刮目相看,那么他将会被毁了——这意味着他是一个做不成任何事情的讨厌之人。戴维承认说:“如果我付出所有努力,而那份小结还是不够好的话,我认为我无法承受这样的结局。”

戴维担心害怕自己被人看成无能或者没有价值的人,这样自己就不讨人喜欢。他觉得:“如果我做得不够好,谁会需要我呢?如果我一无是处,谁会爱我呢?”他认为不被人爱的后果(这意味着做人的失败和不受欢迎)要比只是在表现上不尽人意大得多。

像戴维一样的拖延者宁愿承受拖延所带来的痛苦后果,也不愿意承受努力之后却没有如愿以偿所带来的羞辱。对他们来说,责备自己邋遢、懒惰和不协作比把自己看成无能和无价值(而这就是他们深为恐惧的“失败”)要容易忍受得多,而拖延就可以让这种恐惧有所缓和。人们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相信他们的能力要大于其表现,他们甚至还抱持着这样一种信念:他们的潜在能力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

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

拖延者要求的完美是一种自我强迫,是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他们往往对自己期待过高,不够现实,对犯错又极为在意。

喜欢拖延的完美主义者有一些自己所钟爱的观念和思想。这些东西在他们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操纵着他们,让他们对自己极度失望,让拖延大行其道。

优秀不用努力

完美主义的橙子认为:一个真正出色的人,解决问题应该易如反掌,好点子层出不穷,学习一点即透,决断总是正确无误。这怎么像是电影里完美无缺的英雄主角?现实生活里,按这样不可能实现的标准,能找到这样完美的人吗?

而拖延者就是如此要求自己的,当然做不到了,他们对自己的表现非常生气,再也无法坐在那里做事,而是选择了拖延,以拖延来维护自尊。不管橙子面对的材料多复杂,她都认为自己应该能够马上理解它,迅速理清思路,这样才表现出她很聪明、很优秀;一旦不能做到这一点时,她就会无比沮丧,她的努力就会戛然而止,拖延就代替了努力。

平庸招致轻蔑

对像橙子一样的拖延者而言,平庸是他们无法忍受的,他们想要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做得非常出色,希望自己文才好、能力强、事业好、家庭棒、人际关系和谐,还希望自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这们的人也是一个超人,如果橙子期望自己的日常表现都能达到如此理想的境地,那么不论她如何努力做什么,跟她的理想相比都是平庸的。因为在人类生活中,错误和差池在所难免,超人只存在于文艺作品中。而橙子不能忍受平庸表现,她只好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她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有足够多的时间,还是可以实现的。这让完美主义者在他们表现平平的时候避免自己小看自己。

总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

拖延者相信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而找到这个办法就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在发现正确的解决办法之前,他们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也不承担任何任务。因此,与其冒着作出错误决定的风险,不如什么也不做。

完美主义者害怕一旦作出错误的决定,他们就会小看自己,而无法忍受到时候后悔自责的痛苦。橙子迟迟不能下定决心结婚,就是这一错误观念导致的。她害怕没有选到对的人,而带来痛苦的婚姻。

要么全部,要么没有

只要项目还没有完成,就相当于一无所成。就像一个完美主义者所说的:“它不是黄金就是垃圾。”难怪在到达终点之前出于失望而放弃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对他们来说,事情在没有完成之前等于零。

举个例子,半年前,橙子制定了身体健康计划,每天做一次五禽戏,只有第一天按计划练习了。后来她很不情愿地修正了目标,决定一周做3次。可是一周之后,橙子非常沮丧,因为她只做了两次。尽管她在这一周内的锻炼量超过了过去半年,但是她还是感到没有按原先计划的那样来做事,觉得自己一无所成。

要么全部,要么没有,如果你只对完美感到满意,那么你注定会感到沮丧。毕竟,追逐完美就像追赶地平线一样:你一直往前赶,但是永远也不能真正赶到那里。

不去爱要胜于失去爱

有些人可能会刻意不让自己知道自己是多么渴望亲近。如果他们允许自己发展一段亲近的关系,他们就会发现实际上他们真正的情感需求是如此强烈,对亲密感情的渴望就如排山倒海一般无法阻挡。

在橙子内心深处,十分渴望一个完美的伴侣,他能够无条件地接受她的任何一面。但是她对此又抱有怀疑态度,在任何人与人的关系中,全然地接受一个人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她宁愿采取全然回避的态度,而不愿意面对万事没有完美这个现实。最好一开始就不要碰触这个潘多拉盒子,拖延就成了她达成这个目的的一个策略。

有谁曾想过自己的思想会“欺骗”我们呢?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大脑是空白的、不会思想的,是父母、老师、朋友、社会……把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放进了我们脑袋里,至于对与错,是没有人负责的。到我们有能力去识别的时候,这些东西往往已经根深蒂固了,要清除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我们怎么能容忍继续被骗呢?

整理达人Tips:

当你对自己在一件事情上的表现感到失望的时候,你不仅认为自己在那件事情上失败了,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这已经不仅仅是某件事情做得好或不好的问题,而是你的表现好坏直接成了你是否有能力以及你是否有价值的一个衡量标准。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深深的遗憾

拖延对于拖延者来说是一种行为上的错误习惯,更是一种来自

幼年的心灵上的创伤。这种创伤多数不是父母有意为之,所以当橙子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想恨竟不知道去恨谁,想发怒也不知道去向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