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级自控力:不做习惯的奴隶
31306800000009

第9章

改造心理:由内而外控制自己

习惯作为一种心理定势,似乎有一种潜在的力量,驱使人完成某一套动作,这种『神秘』的力量就是固着定势。操作程序和行为模式经过固着定势而被简化成稳定的心理模型,只要这习惯的动作一开动,便会不自觉地重演。一个人要想成为人际交往的高手,拥有美好、快乐、成功的人生,就要激发自己的意志力,不放大人性的弱点,不忽略人性的优点,勇敢去改变的消极的心理定势。

一棵邪恶的大树,砍它枝叶千斧,不如砍它根基一斧。

——梭罗

重写心理剧本

每当我问那些被坏习惯困扰的人,他们最想消除的坏习惯是什么,我听到的答案最多的就是拖延。他们常说:“明明知道该去做,但就是迟迟拖着不去做,总是要等到最后关头才去做,这时往往会出错。然后告诉自己下次绝不能再拖延了,可下次却依然照旧。于是,就常常自责,责怪自己的自控力太差了。”

从他们说这段话时的表情能看出他们的无奈、困惑、对自己的不满意。我不知道你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存在,有些事情明明知道应该做,却迟迟不去做;有些事情明明知道不该做,但还是做了。例如,你曾多次告诉自己,晚上回去要少看会儿电视、少上会儿网,留出点时间把今天的工作梳理一下,可是,当打开电视或者电脑,虽然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东西,但还是不自觉地把时间浪费在上面,等你彻底失去兴趣的时候,发现几个小时已经过去了,马上得收拾一下就寝了,明天还得早起上班呢,头沾着枕头的时候开始内疚,于是暗暗下决心:明天一定不能这样浪费时间了。可是,第二天,第三天,依旧。久而久之,你已经没有信心再去制定这样看似根本无法实现的目标了。很多人都为“自控力”差而苦恼,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之所以我们无法改变,其根源在我们的内心似乎有一个写好的剧本,它影响着我们的一切活动。在这个定型的剧本里,你任何一个时候都在和自己对话,尽管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举例来说,你总是把自己看作一个不守信用的人,你总是对自己或别人说:“我总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承诺。”毫无疑问,下次当什么事情出现时,尽管你能够做到,但你还是不去行动。你已经知道很多事情你都会食言,你是这样想的,自然你也是按照这种想法去做的。同样,在拖延、马虎等问题上,你也会怎么想就怎么做。“最近我的任务很繁重,我到时候肯定完不成,不如顺其自然吧。”

现在,让我们假设你打算重写你内心的剧本。假设,你要摘掉自己“不守信”、“拖拉者”的标签,试着对自己这样说:“我还是觉得一个人的信誉很重要,君子一言九鼎”“我一直觉得事情一出现就把它解决掉比较好,这样我也就不用担心啦。”你就会一改以前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你会点点头并说道:“我会立刻做任何事情的。”

至于锻炼身体,你同样可以重新来规划。你没有必要每次去健身房在跑步机上跑5000米之后就奖励自己一顿大餐,即使这在过去已经成为你的固定模式。你可以用你内心的强大力量,来创造一个新的模式。下一次,当你完成了自己的健身计划,你可以这么对自己说:“太棒了,我要把这种心情带到生活中去。”

改变心理,就会改变习惯。来自你内心的信息就是你的自我实现预言,很容易就可以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如果这些信息代表的是失败和失望,那么你的行动就无法成功。但如果这些信息代表的是意志力,那它就会使你更容易成功。

自控专家辣评

花一些时间来认真辨析内心的需求,弄清楚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从而为自己设计一个新的剧本。

转变你心底的信念

我们对于事物的感受并不取决于事实本身,而取决于我们的阐释,而阐释又是由我们的信念所控制,基本点就是一切都得按照使我们快乐的方式发生。决定我们的痛苦和快乐的特定信念。如果对于心中信念的影响力懵懂未知,那很可能就无法获得任何快乐;反之,如果对信念的力量详加了解并妥善运用,那么它对我们人生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安东尼·罗宾在他的大作《唤醒心中的巨人》描述了一个关于观看日全食的场景:

在观赏台上,几千号人翘首以盼日食的到来。可惜,天公不作美,这时天上聚拢了浓厚的黑云,并且云层越来越厚,最后完全吞没了整个天空。此时已接近日全食的时刻了,然而,天空却越来越黑暗。显然,我们是看不到月亮遮住太阳的天文奇观了。

这时我身后有个人开始发牢骚:“我花了4000美元,一路奔袭来到这里,没想到什么也没看到。”离我不远的一位妇人也说道:“真没想到我们竟然没法亲眼看到这场奇观。”但她那个活泼的女儿却兴奋地跟她说:“妈妈,还在日食呢!”而坐在我右手边的一位女士说道:“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居然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场面一度陷入了混乱,有的人砸了自己相机、扔了自己的饮料,有的人骂骂咧咧的。

随后,奇迹发生了,天空恢复了晴朗,这时候离日食到来只剩2分钟的了。月亮背后的最后一缕阳光终于消逝,刹那间我们都被黑暗所吞没。这完全不像平常的夜幕降临时天空慢慢沉入黑暗,而是一瞬间完全暗下去。黑暗中大家席地而坐,一动不动地盯着天空,没多有就有人开始做出怪异的举动,有的人拿出照相机对着屏幕拍起照来。

4分钟过后,阳光正在慢慢返回,日食还没有完全结束,许多人却已经开始起身离去。这就让我费解了,毕竟刚才有那么多人抱怨老天不帮忙,既然千里迢迢跑来了却要错过这一生难求的机会。

一个记者开始访问众人,借以了解他们对此次日食的感受。很多人说观看此次日食是他们一生中宝贵的经验,其中一位孕妇摸着自己的大肚子,说日食让她觉得自己跟未出生的宝宝关系更亲密了,她来这里是来对了。

在这场观日食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因为没有看到日食而气得当场砸了自己的相机;也有人十分珍惜当时的那一刻,把它当成人生中的宝贵经验,并在往后的岁月里不时回忆咀嚼,与众人分享。可见信念对人的影响如此之大。

事实上,快乐根本就不需要借助什么,你不需要日全食才快乐,任何理由都不需要,你就可以立马快乐起来。想想看,假如你发了一笔丰厚的奖金,你很快乐,但是快乐并不是那笔奖金给你的,而是你的信念在告诉你:“当我发了奖金,我才允许自己快乐。”因此当你真的发了奖金,就会给脑子传递一个讯号,于是脸部的肌肉反应发生改变,接着是脚部、身体、呼吸,乃至于整个神经系统,从而你会感受到一种叫做“快乐”的感觉。

我认为,一旦我们想把快乐建筑在自己无法掌握的事物上,那么痛苦就不可避免。如果不想生活在终日的痛苦和恐惧中,你就要重新调整了自己的信念,好好控制自己的心态、身体和情绪。

自控专家辣评

每个人的信念不同,感受、行为和反应也大相径庭,至于最后我们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取决于我们采取什么样的信念。所以,要想拥有一个不失控的人生,你就必须改变在心理上种植不快乐信念的习惯。

“裁掉”我们的恐惧

恐惧是一种心理上的习惯,随着我们那些消极的惯性思想的运行,这种习惯会如跗骨之蛆一般缠着我们,但是,只要能保持坚定的自控力,通过不懈的努力还是可以把我们从这种可怕的惯性中解放出来的。

难道你没发现吗,那些内心恐惧的人实际上是在期待着他害怕的那件事的出现。而这条法则的作用相当强烈,就好像他是在渴望、恳求这件事的发生一样。这条法则对两方面的情况都适用,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这条法则仍旧会发挥作用。

为什么不考研呢?你知道这是个摆脱现状不错的办法。

——我知道,但是我害怕英语过不了,复习一年也过不了的话咋办。

既然遇到了自己喜欢也喜欢自己的另一半呢?

——大家经常说,有钱的男人不可靠,我害怕他将来背叛我。

那为什么不去大城市找工作呢?

——我也想去,但是外面高学历的人一抓一把,我竞争不过人家。

为什么不这样安安分分地待下去呢,和周围的人一样过着轻松的生活?

——我害怕自己和她们一样,生活平淡无奇……

这又是一个被恐惧的心理习惯囚禁的人。处在这种生活状态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简直对一切都怀着恐惧之心:他们做生意时怕赔钱,与人交往的时候怕吃亏,谈恋爱的时候怕受伤、考试的时候怕失败……他们的生命,充满了恐惧。最坏的一种恐惧,就是常常预感着某种不祥之事的来临。这种不祥的预感,会笼罩着一个人的生命,像云雾笼罩着爆发之前的火山一样。

被恐惧感束缚的人既不愿意屈服现实,又不敢真正地去尝试。我们内心的潜意识又不断地提醒:我真的需要,但是我真的害怕。这种不断重复的念头会让你越来越不相信自己。

尼克是美国的一位铁路工人,有一天,他奉命去检查一节有冷冻功能的火车车厢时,不小心被锁在车厢内,在经过一阵呼喊以后,都没有人听到他求救的声音,他发现空气越来越稀薄,而冷冻的作用也让他越来越觉得寒冷,尼克只好将身体蜷在一起,把衣领拉得更高……只是依然很不幸,当其他人发现时,尼克已经回天乏术,他被“冻死”在车厢里了。只是,令人疑惑的是,那节车厢的冷冻功能其实是故障的,尼克只是被自己的恐惧情绪所杀害。

有些人他们自己也能意识到这种恐惧是完全不必要的,但却不能控制自己,即使尽了很大努力也依然无法摆脱和消除不良心理,因而感到极为不安。

其实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恐惧心理,找到恐惧的底线。我们完全可以用一些办法控制这种本能。譬如你明天要在200人面前开一个普法讲座,而一想到下面坐着那么多不认识的人心里就发虚,觉得自己不知道怎么讲了。其实你可以做个心理分析:我害怕面对公众讲课——我不是害怕面对公众,而是怕大家不认同自己的课程——也不是怕不认同,而是怕自己无法接受这种不被认同的感受。当你分析完这种最深层次的原因之后,你不妨对自己说:大家爱咋咋地,我就是这水平。接受了自己预设的最坏结果之后,按照自己设计的最好方案实施,你会发现恐惧像匹温顺的小马一样,被你驾驭和驱使。你让它走远,它绝不敢靠近你。

自控专家辣评

这里有一个小方法可以帮助你慢慢改掉恐惧心理。将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的恐惧的事情认认真真地写在一个小黑板上。写好后把这个小黑板锁在一个你不经常用的箱子里。告诉自己:我把所有的恐惧寄存在这里,我要去做我必须做的事情。等我忙完之后,我再来取回我的恐惧。不断地重复这种心理操练,你会发现,原来你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因为你寄存的恐惧99%都没有发生。

不去担心那些无法控制的事

绝大部分人的脑子里都充满着忧虑,它们无孔不入,挥之不去。例如:“考试不能及格该怎么办呢?”“家里有什么事该怎么办呢?”“最近胃胀,会不会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

纵观人类历史,人们总是会因战争、洪水、地震等灾害,或者人为的压迫和侵害而对生存的问题忧心忡忡,直至现在,这些问题也依然不可避免。反而,日趋增加的犯罪率、不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所带来的精神压力,使我们的忧虑变得日益加深。而且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所传达给我们的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恶性新闻,更是催化着我们的恐惧和不安,唯恐自己就是下一个受害者。

那么,我们现在所担心的事情到底有没有价值呢?厄尼·泽林斯基在《懒人非常成功》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我们所担心的40%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30%是曾经发生在过去时, 12%是关于健康的一些不必要的顾虑,10%是关于日常琐碎的担心,而剩下的8%中的4%则是我们能力范畴以外的事情。

这么说来,我们96%的顾虑都是不必要的,只有4%才具有担忧的价值。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轻易从这种精神压力下摆脱出来呢?

这是因为担忧与顾虑一旦出现,就会产生一环扣一环的恶性循环链条。即由于担心而导致了神经的紧张,从而致使心灵产生不安和恐惧,而这种状态则会越来越强烈地、反复地催生出更多的忧愁。这种担忧,会直接消耗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能量。

一次,有一件事情使我非常不能忍受,我为此失眠了好久,那段日子真是痛苦不堪。后来,我明白了要接受不可能改变的事实这个道理,我真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傻事,我居然为了一件不可改变的事情对自己进行了一年的精神虐待!

这并不是对你说,无论碰到什么挫折,都要俯首帖耳、低声下气,肯定不是这样的,那是宿命论者的想法。不论发生了什么意外,只要还有挽救的机会,哪怕是一点点,我们都要全力以赴争取。但有些事,是无法避免的,也不会再出现转机的。碰到这种情况,理智告诉我们,就不要再白费力气挣扎了。

著名女演员莎拉·班哈特算是最懂得如何应付那些无法避免的事情的人了。在她从艺的五十多年来,她一直都是四大州剧院里皇后级的影星,也是全世界观众最喜爱的演员之一。但在她71岁那年,她损失了所有的钱,破产了。更不幸的是,根据医生的说法,她的腿也必须锯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