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渴望快乐,但有些人过得不快乐,就怨天尤人,怪命运多舛,抱怨事业不顺、家庭不和……其实这些都不是决定快乐与否的因素,真正决定快乐与否的只是你自己,自己才是心情的主宰者。
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
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令我很生气。”
男人可能说:“上司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
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真命苦。”
年轻人从文具店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太令人生气了!”
在现实中,很多人就像上面的那些人一样做了相同的决定,让别人来控制自己的心情。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他人而生气,其实是拿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因他人的失误或恶劣态度郁郁寡欢。当我们容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对现状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真正让你快乐的,只能是你自己,而不是外界的任何事物。
人生本来是一系列美好无比的享受,可是真正享受到这些乐趣的又能有几个人呢?生活原本是平淡无味的,你给它加把糖,它就是甜的,你给它加把盐,它就是咸的。我们要懂得这些道理。
传说有一只小猫,竭尽所能地寻求快乐,却总是一无所获。有一天,小猫碰到一位和尚,和尚告诉它:“快乐”就长在尾巴旁边。
于是小猫尽力追咬自己的尾巴末端,虽然忙得团团转,却也难以咬到自己的尾巴,于是它累了美美地睡了一觉,很是舒服。
醒来后小猫恍然大悟,原来所谓的“快乐”就在自己身上。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此时我们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行为上,即要求他们给我们快乐,似乎自己是一个可怜的无法自主的木偶,喜怒只能任由别人摆布。
其实快乐很简单,它就在一次慢跑中,就在一次深呼吸中,就在一段美妙的音乐中。当心情烦闷时,穿上运动服,来个两公里慢跑,让自己出一身汗,再冲个热水澡;当遭遇工作压力时,也不必整日愁眉苦脸一支接一支地抽苦烟,可以走到室外,对着蓝天白云,张开双臂,做几次长长的深呼吸,大吼几声……
在人生中,如果太注重结果,可能就享受不到快乐。忽视结果,我们才能体会到快乐。
在20世纪初,有一位犹太少年,他做梦都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闲就练琴,练得心醉神痴,走火入魔,却进步甚微,连父母都觉得这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但又怕讲出真话会伤害少年的自尊心。
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中的第三支,破绽百出,令人不忍听下去。
一曲终了,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少年说:“我想成功,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师又问道:“你快乐吗?”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对他说:“孩子,你非常快乐,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可?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花更加美丽,比如玫瑰,又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纯粹只是为了快乐,这就够了。在我看来,快乐本身就是成功。”
老琴师的话意味深长,耐人咀嚼。少年听了老琴师的话,深受触动,他回家后又思索良久,终于明白,琴师教给他的是一种人生哲学:追求快乐。倘若执著于此,就很可能会陷入失望、怅惘和郁闷的沼泽。
少年心头的那团狂热之火从此熄灭,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于帕格尼尼梦想。这位少年是谁?他就是日后以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名震天下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一生仍然喜欢小提琴,总能自得其乐。
对人生充满希望,不管命运有多少坎坷,我们总能保持最好的心态去面对,也就能一直保持微笑的面孔出现在每一天的生活中。
快乐发自你的内心,你可以随时创造一种“我很快乐”的心境。
心灵灯塔
快乐其实很简单,快乐就在你生命中一个不为人注意的瞬间,就在你生命中一个不为人觉察的状态,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快乐,而是缺少感知。用心去感受,很多时候都是快乐的时刻,因为快乐的钥匙就在我们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