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延年益寿七大黄金法则
31302600000118

第118章 不良情绪会损害健康

中医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致变化,又称为“七情”。而所谓健康,即是指身心都很健全,能够进行各种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状态。这与中医强调的“形神合一”是一致的。如中医名著《素问》中就指出“喜怒不节……生乃不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很密切,良好的情绪有助于促进和保持健康,相反,不良的情绪就会损害人体的健康。

(1)过喜则伤心:适度开心可以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对于消除机体疲劳非常有利。但是,欢喜过度则会损伤心气,导致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症。《儒林外史》中描写的范进年老中举,由于悲喜交集而忽发狂疾的故事,就是此类病症的典型范例。

(2)过怒则伤肝:“怒”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怒则气上,在伤及肝的同时,还会引起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现象。另外,“过怒”还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病。

(3)过忧则伤肺:“忧”与“悲”一样,都与肺部有很大的牵连。人在悲哀时,可伤及肺,引起干咳、气短、咯血、声哑、呼吸频率改变等严重干扰呼吸功能的病症。《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此病症的代表人物。

(4)过思则伤脾胃:中医学认为“思则气结”,如果大脑思虑过度,就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缺乏、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郁寡欢等现象。

(5)过恐则伤肾:过度受惊或恐惧会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目眩、阳痿等症,严重者甚至会至人于死地。在生活中,因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吓死的报道屡见不鲜,由此可知过度惊恐的危险性。

可见,情志活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正常情况下,人们都会随着外界不同因素的刺激,而产生不同的精神情志变化。有节制的精神情致变化属于正常生理范围,不会引起疾病。正如《黄帝内经》指出的“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说明了正常的精神情致变化能维持脏腑器官的功能,促进气血运行,保持健康。相反,当刺激过度,持续过久超过了正常的适应能力,就成为一种致病的因素,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尤其是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减退,调节适应能力会减弱,面对过激的情致变化时,难以承受,从而易引起疾病。正所谓“虚者风蚀,百疾易攻”,这说明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日常生活中,人们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情绪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