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让孩子更聪明的成长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31302000000099

第99章 伊利莎白·科克伦

匹兹堡《快报》刊登的一篇题为《妇女适合做什么?》的社论,激怒了一个18岁的女孩儿。她抄起笔,立即给编辑写了封信,痛斥社论的观点。但她没敢在信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不过这是她最后一次没有理直气壮地做妇女应该做的事。这个女孩儿的名字叫伊利莎白·科克伦。

《快报》的编缉乔治·麦登被这封没有署名的信深深地打动了。他马上在报上发了条广告,邀请那位写信批评社论的先生和他会面,商讨今后为该报写文章之事。

科克伦来了。麦登很吃惊,从来没有女人胆敢闯进报社的办公室。麦登干脆地说:他的报纸从不雇用女人。科克伦据理力争。麦登只得让步,建议她写些花边新闻。科克伦拒绝了,她坚持要写严肃体裁的文章。麦登又让步了,但他要求科克伦必须用个男人的名字。科克伦再次拒绝。正在两人争执不下时,报社的一个小伙计走过,吹着美国民歌大师斯蒂芬·福斯特的流行歌曲《内莉·布莱》,科克伦灵机一动,便用内莉·布莱做了笔名。

科克伦开始做妇女从没有做过的事。她到工厂、医院、救济院去采访。为了更真实、深刻地反映社会底层的黑暗和劳动人民的疾苦,她常常和他们在一起工作、生活。她在制瓶厂与女工们一天干14个小时的活儿。为了挣到5美元,她们每星期得干满6天。科克伦揭露制瓶厂女工黑暗生活的文章震动了匹兹堡。

后来,科克伦到了纽约,在约瑟夫·普利策办的《世界报》当记者。为了写一篇关于布莱克韦岛(一个坐落在纽约东河上的疯人院)的文章,她甚至把自己扮成疯子。科克伦如愿以偿,她被送到了医院,从那儿又被送到布莱克韦岛。

在布莱克韦岛,科克伦发现这里的病人们受到的是非人的待遇:冷酷无情的医生,心狠手辣的护士,令人作呕的食物,肮脏不堪的居住条件。她还发现,这里被关的并不都是疯子,有些人仅仅是因为年老多病。

天后,科克伦被"保释"出来。一回到家,她就写了一系列篇名为《在疯人院铁栏的背后》的文章。这些文章轰动了纽约,轰动了全国,迫使政府对疯人院进行调查,并拨了一笔款子用以改善疯人院的条件。

科克伦一生都在为改善美国妇女的地位作斗争。她自己办了报纸,还经营了工厂。后来她的厂子倒闭了,她又回到纽约,在《纽约晚报》当了名小记者。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十九条修正案,承认妇女有选举权。妇女的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两年后,为美国妇女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伊利莎白·科克伦告别了人世。

教子有方我们从来不喜欢,也不怕别人说我们"不行",可是我们自己却常常在心底这样说。和别人的肯定相比,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更重要。自信,才能让我们的愿望成为现实;行动,才能让所有说"不行"的人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