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千古传诵老人言
31300800000013

第13章

一次朝中会餐,寇准不小心把胡子沾上了汤汁。丁谓一片好心地站起来,慢慢替他擦拭干净。

而寇准却认为丁谓这是有意巴结,竟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讽刺丁谓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上级擦胡须的吗?”

丁谓自此记恨下寇准,“全力倾构(诋毁)”。并且和王钦若、曹利用等同样受过寇准谩骂、讽刺、挖苦的大臣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寇准,经常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

久而久之,连皇帝也觉得寇准不会讲话,随之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寇准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

寇准的话看上去是玩笑,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过于直爽的讽刺挖苦。作为下级的丁谓自然感到颜面尽失。寇准的悲剧,根源就是说话太直,不懂得“迂回”的艺术。

为人正直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君子待人真诚,做人厚道,但这并不等于是说话直言直语,不讲求策略。只要能达到我们一开始的初衷,不一定非要“有一说一”。侧面迂回的路线往往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为“拐弯抹角”的说话方式是充分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顾及他人的感受,以最柔婉的方式向其传达“话外音”。古时秦国有个叫优旃的人,就是深得“迂回”之道。

优旃是秦国的歌舞艺人,个子非常矮小。但他说话幽默,常常能在说笑中影射出大道理。

一次,秦始皇在宫中摆酒设宴,正遇上天下大雨。宫殿中一片欢歌起舞,而殿外执位站岗的卫士却都在淋着大雨,受着风寒。

优旃见状,心里十分怜悯这些卫士,便故意问他们:“你们想休息吗?”卫士们几乎一口同声地说:“当然非常希望。”

优旃则告诉卫士们:“一会儿如果我叫你们,你们要很快地答应我。”

过了一会儿,优旃上前给秦始皇祝酒,之后又转身走向栏杆旁,大声喊道:“卫士!”

卫士答道:“有。”

优旃说:“你们虽然长得高大,又有什么好处?只能站在露天淋雨,我虽然长得矮小,却有幸在这里休息。”

秦始皇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知道优旃是在借用自嘲的形式来讽刺他。于是,秦始皇下令:准许卫士减半值班,轮流接替。

还有一年,秦始皇打算把打猎游乐的园林东延至函谷关,西扩至雍、陈仓一带。这样一来,几千亩农田将全部成为牧场。

朝中许多老臣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上书劝谏,直接批评这是劳民伤财,是万万不可为的事情。

秦始皇心中异常不快,怒言道:“这天下都是朕的,朕想建个游乐场,你们这些老东西就婆婆妈妈!谁敢劝谏,拉出去立刻砍了!”

优旃听说后,就趁秦始皇兴致勃勃时探听虚实:“听说陛下要扩大园林?”

“有这么回事。”秦始皇得意地说。

“好得很!”优旃说,“园林扩大了,可以多养禽兽,要是有敌人从东方来进攻,咱们可以用大大小小的鹿去撞死他们!”

秦始皇不禁被优旃逗笑了。然而仔细想想,为了国家的安危,还是不要过于玩物了。于是,扩建园林的事情就此被否决了。

这就是委婉规劝的功效。人人都有自尊心,都认为自己的决定和想法是正确的,不希望被别人不留一点颜面地直接驳斥。

很多时候,不讲场合、不讲方式、仅仅只是怀着一颗“我是为你好”的心,去劝说对方,反而会让对方产生反感,甚至会产生“怎么只要我想做的,你就反对?我就这样了,你能怎么着”的逆反心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我反省(自省)的能力,都会对自己的言行和判断进行反思。因此,我们在劝说他人时,不仅仅要站在理的角度上,同时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委婉地劝说。只要能达到让对方心里明白,并按照我们的意思去做的目的,又何必采取伤人又伤己的“直线”方式呢?兜个圈子拐个弯,跳离直来直去的模式,以彼此沟通中的“最大公约数”为基点,突破沟通的障碍,达到畅通无阻。

智慧典藏

说话的智慧并不是指那些敢于一针见血、针砭时弊的人,而是通过语言的包装,让听者从“话外之音”中明白深刻而发人深省的道理。如此,诚意与文饰、修养与见识,尽在说话中展现,才称得上是一个能把锐气沉下来、不激进不极端的“文质彬彬”之人。

逢人只说三分话,留下七分自己赏

【人生箴言】

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情尽在不言中。弦外之声,话外之音,正是话说三分,点到为止的艺术,不失为一种大智慧。既指出了对方的错误,又保全了其颜面,甚至可以打动人心。

话说三分,并不是狡猾或虚伪,而是一种适度的修养。说话前需辨清对象,倘若彼此关系浅薄,却一味主观地与之深交,则显得缺乏了一种风度;若尚未以挚友相称,而谈话已涉及对方隐私,则显得过于冒昧;没有搞清对方的立场,对于国家大事就高谈阔论,则容易招灾惹祸。正所谓“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

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懂得点到为止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把握分寸,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呈现三分,而留七分在其后,无论事物发展到何种地步,都会使自己有足够的空间去掌控。听听这位父亲是如何教育女儿学会说话的:

爸爸下乡时有一个战友,家境贫困。那个年代的军人,每个月能得到部队给的一些微薄的津贴补助,这个战友每次都把这点钱攒下来,寄给乡下贫寒的父母。

后来,这个战友娶妻成家。妻子除了端庄漂亮之外,还是部队一位首长的千金。自然,这桩喜事格外引人关注。虽然他们婚后的日子是幸福甜蜜的,可人们总觉得大家闺秀和穷小子在一起,难免会有很多娇生惯养的小姐脾气。

婚后,这个战友还是坚持把每个月的这点津贴攒下来,寄回家里。但他却迟迟不愿告诉妻子,担心妻子不能理解他的孝心,却又生发出多余的联想。于是,他总是瞒着妻子偷偷把钱寄回家里。他心里清楚,这点钱对于乡下的父母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对于他们这个家庭,就可能是一个感情破裂的导火索。

后来,乡下的二弟写信向他借钱结婚。他二话不说,拿出了几百块钱,像往常一样夹在信封里,附了一封信,准备寄回去。可是,刚好那天他把信封揣在裤子的口袋里,事后一打岔,就忘记了。

有一天,妻子在帮他洗裤子,没整理口袋就泡进了肥皂水里。等搓洗完、准备拿出来晾的时候,突然发现口袋里还有个信封。妻子赶紧把纸拿出来晾,一看,居然还有几百块钱。

妻子读了信便明白了。等晚上丈夫回家后,她先道了个歉,说:“真对不起,今天洗裤子时忘了翻口袋,你瞧,这信也湿了。我看它还挺厚,怕干不透,就把你的信拆开了。”对于寄钱的事情却绝口不提。

丈夫心里好一阵翻腾,反复想想,还是向妻子说明了自己给家里寄钱的事。

本以为妻子会小心眼地和他吵闹,可没想到,妻子听了以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你这样把钱夹在信封里不安全,容易丢。下次我们还是汇款给爸妈吧。你要是觉得不方便,可以把钱交给我,我帮你汇。”

后来,两个人就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过得更幸福了。

当你发现对方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时,为了使对方能够尽快地改正,于是你好心地对他说:“看,你刚才说的有这样一个错误……”你满以为他会感激你,但是结果却让你很意外,甚至让你感到不可理喻——他坚决不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更不用说感激你了。

你没有必要因此而责备对方,这种事情太常见了,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毛病。当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尤其是直截了当地指出的时候,一般人似乎都受不了。他会因此而产生一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强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迫使他拒绝接受你的批评或指正,即使他明明知道你是为他着想的。

另一方面,对于教育工作者,三分为止所留下的空间,则是让学生有了更多自省自察的机会。

陶行知在育才学校任校长时,一次考试,一位女学生在写作文时忘写了一个标点,被老师扣了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添上了这个标点后,来找老师要分。

陶行知先生虽然看出了问题,但还是满足了孩子补分的愿望。不过,他在那个标点上重重地画了一个红圈。

女学生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惭愧不已。多年过去了,女孩已经成人成才。她找到陶行知先生说:“那件事以后,我才决心用功学习,决心做个诚实的人。”

陶行知先生这种无声的“点到为止”,绝不是毫无原则,更不是“麻木不仁”,相反,正是教育技巧和爱心的完美结合。实际上,这是一种暗示:我知道事实是怎样的;更是一种警示:仅此一回,下不为例。如此,不但没有妨碍纠错,反而促进了孩子对做人更深刻的理解。

只说三分话,对于一般人来说是生活中需要锻炼的一种素养,而对于某些特殊职业,则涉及职业道德,甚或工作安全了。比如一名医生,对于特殊病人的状况、病历等,是只字不能向外人提及的,这是医生的职业道德;或者从事保密工作的人,说的这三分话,可能是风花雪月、也许是柴米油盐,抑或是天文地理,或许是稗官野史。总而言之,应该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材料。在外人听来,虽然说得头头是道、淋漓尽致,说得皆大欢喜,其实是言之无物,反而不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智慧典藏

说话是一门艺术,或者锦上添花,或者自毁前程。话音刚出既缥缈,后面的余味留给听者自品。这样,不仅可以泄掉因为溢满之词而惹来的局促,还能锻炼听者的“辨音”能力,加强自省自检的意识。如此点到为止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