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当代电影审美批判
31297800000033

第33章 一观众的流失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大的国度,13亿人口平均下来每人一年只看了02场电影,5个人总起来一年才看一场电影,中国电影观众对电影院的热情几乎降到了冰点。中国观众从小是伴随着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题材电影长大的,可是今年暑假档期放映的一部外国人拍摄的真实纪录“南京大屠杀”惨案暴行的片子《南京》,全国各地观众寥寥无几,就是在文化中心首都北京与故事的现场背景城市南京,《南京》的放映居然出现了单场次零票房的记录,这真是一大悲哀!中国人的精神在哪里?中国的电影观众到底怎么啦?难道中国国民性集体意识里阿Q健忘症复发?如果这部片子是反映“纳粹屠犹”暴行的《辛德勒名单》在以色列放映,可以想象以色列人民将是多么激动,悲伤,流泪,愤慨,反思,然后对导演充满感激之情。可悲的是我们观众几乎麻木了,南京人对电影《南京》的迟钝与麻木,则是南京人的悲哀与羞耻!也是所有电影人的耻辱!

我国实施电影产业化政策以来,表面上中国电影无论制作还是发行放映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势头。故事影片产量从2003年的140部增长到2005年的260部,2006年达300多部。每年拍摄如此多的片子,有几部在电影院里流行?去年电影收入总共26亿,除了国内大片《满城皆是黄金甲》、《无极》获得了上亿的收入外,再把国外进口的片子收入除去,国内剩下的其它280或290部的电影片子的收入呢?难道国家花钱就让那学导演骗子把钱白白地往水里扔掉?他们拍摄的电影进入不了电影院里放映,即使放映了,也根本没人去看,国家为什么还让这些沽名钓誉的人混在电影圈中?一部电影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花费投入,难道这些钱是冥币而非纳税人的血汗钱?

我国电影业产业化根本不彻底!“产业化”的表现是就是霸占全国大中城市的3000张银幕线,仅仅是电影流通管理的垄断“产业化”,并且每年20多个亿的收入靠这3000张屏幕专取。但是,我国电影观众越来越少,表面电影拍摄数量越来越多,越来越繁荣的极其矛盾现象的根源就在于:电影的产业化政策的误解与颠倒运用。

首先,电影产业化应该是将电影生产管理彻底产业化。我国现有电影生产管理的产业化是允许私人,外资投资控股进入电影拍摄,可以是国家资本、外资与国内民间资本的多种形式的结合,这样调动了电影文化界与企业界投资人的兴趣,吸引了大量的拍摄资本,更有效地繁荣电影发展。事实上与外资合作的华人电影大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但是,电影产业化最大误区是对国家电影制片厂的直接的巨大投入,电影生产却没有予以产业化,仍然按照的计划经济的政策运转。每年犹如家长给孩子压岁钱一样,将大笔的钱很奢侈潇洒地分发给各个影厂,然后再被那些导演拿去完成他们的电影计划任务。那么。我们看看这些导演为什么每年拍摄出的200多部电影几乎无法在影院里上演呢?

这些有着国家后台的导演,拿着沉甸甸的人民币,显露出三种心态。第一种心态是尽量完成国家预先计划规定的电影剧本,或许他们对拍摄的题材与剧本根本不感兴趣,但是为了弘扬主旋律与并给总部报告电影成绩,他们坚持拍好电影,并且希望得到政府及观众的认可,希望进入影院流水线;第二种心态是拿着国家的电影投资,接受了规定的电影剧本,对拍好拍坏根本无所谓,反正是国家的银子,只要自己捞足就行,于是在制作成本上尽量打折和捞取回扣,并且,他们压根就没有希望拍出来的片子能去影院放映,他们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电影,也真正害怕进入影院,如果能在夜里没人看的时候进入CCTV6电影频道就足够了,最后,哪怕是连电影频道也进不去也没关系,就压在仓库当资料不一样很好吗?如果质量太差,那一切罪过就在电影审查了,心里还骂着谁让审查的官员求那么没水平!这种心态的导演是典型的混混与文化蛀虫。第三种导演拿了国家的钱,也决心不辜负国家要拍摄出最好的电影。但拍摄的是依照自己兴趣选择的题材与剧本,他们自己认为是“艺术电影”的坚守者。这些导演要么太自我,太张扬,太狂妄,认为自己差点就是黑泽明再身的电影艺术大师;要么太内敛,太含蓄,太古怪,认为自己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电影实践者。他们压根不在乎电影能否让人看懂,能否进入影院,只要实践了他们的艺术审美思想就可以了,谁让21世纪中国的观众那么愚昧无知与没品位呢?他们最希望的是可能参与国际拿奖,就算一个提名也感到万分激动,因为他们终于在世界上找到了“知己”。以上三种导演是国家的“人民导演”,所花费的钱当然是“人民的血汗钱”,但拍出的电影只有极少数是“人民的电影”,因为在电影院里,人们没有看到每年300部的“国产影片”。他们拍摄的电影最终到哪里去了呢?一部分是区域性交流,一部分是影视圈艺人内部交流,一部分则完全是垃圾扔进了电影库等着生锈与霉烂。这都是计划经济给导演送钱带来的我国电影拍摄的恶劣现状。那么怎样去改变这种现实呢?

实现对电影制片厂企业产业化的改造。国家不能拿人民的纳税前去豢养一群拍电影的“花花公子”,如果他拿了国家的钱,他就要产出更多的产值交给国家,至少为所在电影厂谋取福利。体制内的电影产业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广电局对各个电影厂以投资方式注入资本,而非国家直接行政性拨款;如果继续行政性拨款,则每年的继续款滋养一部分寄生虫;滋养了“寄生虫”也就算了,关键是有些还冒充艺术家浪费钱财。第二,各个制片厂内部一定要以产业化作为指导思想,谁不以市场作为标准,谁拍砸了,谁玩个性,谁就负责赔偿或永远从导演职业位置上下岗。第三,国家不要每年拍摄数量达到300或400部电影高产,将那些劣质导演淘汰出局,缩小电影的数量,加大电影的质量。可以用10部片子的计划投资资金拿来集中投入一部大片的制作,虽然那无聊之极的《无极》片子难看,但毕竟收入回帐了,走大片的道路可能是我国国营电影制片厂的效益之路。第四,对一些主旋律的电影或艺术电影,采取国家、制片厂及民间入股的方式招标进行,如果宣传力度大,很多民间企业十分愿意拍摄先进人物,英雄人物及历史伟人。第五,对于真正纯艺术片的追求与探索,国家部分投资或补贴,让那些艺术导演家自己筹资,但拍摄数量予以限制,让纯艺术家承担起部分赔钱的责任。第六,对于打着追求艺术道路,玩个性,玩自由,玩好奇的电影“疯子”或“狂人”,国家一分不投入,让他们自己筹钱,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第六代导演的部分“地下电影”没要国家投资不就玩出名堂了吗?第七,电影管理领导要有创新意识和魄力,敢于承担风险,不要因循守旧,为保一根乌纱而庸俗混日,无所作为。

总之,中国电影要产业化,需要从导演这个电影核心角色进行改革。对那些对人民负责,具有高度敬业精神、高尚情操、艺术追求并富有现代市场意识的导演予以支持鼓励,对那些拿着导演牌子鲸吞国家投资钱财,不负责任,人格低下,没有文化修养与艺术水平的导演混混早点逐出电影行业,以免浪费了国家的钱财。

其次,电影产业化不应将电影流通领域彻底产业化。电影失去观众的症结在于将电影发行完全产业化,这是一个时代的巨大错误。无论什么电影,即使最烂的片子,人们都可以怀着好奇的心态去观赏,去批评,去回味。中国13亿多人口,电影观众不缺,未来潜在观众也更不缺。那么,电影流通的产业化后,把千万,亿万观众赶出了电影院,让他们越来越对电影感到陌生。电影流通产业化带来的弊端有:

首先,将“追求电影最大的利润化”作为最高目的,电影的金钱崇拜成了电影人的唯一理想。忽略了电影的本质作用是“寓教于乐”,电影具有重大的人生、道德、理想的教育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强调意识形态与人生理想教育,50、60年代哪一个人没有被电影里的英雄人物所感动?而今,电影的放映以挣钱作为目的,失去了电影也是一种文化事业的基本精神。其次,追求影院利润的最大化,让中国的一些优秀艺术片被拒绝在影院之外,而让西方及美国好来坞的娱乐大片充斥市场。中国每年300多部国产片,应该说有相当不错的艺术片,中国国情片,由于电影院追求商业利润而使得这些片子无法正常发行出去,有的根本无缘与观众见面,犹如霍建起当年的《那山,那人,那狗》国内零拷贝发行却在海外大获成功。由于大量的西方电影强行占领,而我们发行体制双手投降,并且几乎是拒绝本土电影,影响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第三,由于利润是电影发行的唯一目的,电影受众定位仅限于城市白领阶层与中产阶级,而平民包括在校大学生被排挤在电影之外。电影流通以金钱作为指导,将电影的票价升到50元,最小的县城电影院一张门票也上10元,忽略了电影的“人民性”,看电影成了一种小资情调。因此,中国电影观众不是不想看,而50元一张的票价让无数人只有梦幻未来的“天堂电影院”了。第四,电影院西方娱乐大片更严重影响误导了观众电影欣赏观念与水平,过分否定自己,崇拜好来坞,认为中国几乎是没有好电影,培养了一代代人严重的后殖民文化心态。民族文化精神变得越来越自卑,民族精神越来越失去自我特色。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和文化的精神产品,对观众的精神价值有很大的导向性作用。第五,由于西方大片的引进和影院里的霸权,违背了电影欣赏的多样性,以西方的一元化审美趣味,抹杀众多观众不同的审美口味与审美愿望,使得本来应该丰富多姿的电影院变成了好来坞独霸。第六,由于追求最大的流通利润,中国有三亿多儿童的电影梦幻与渴望无法实现。电影院不喜欢放映无法挣多少钱的儿童电影,儿童们只能在六一的时候,可能学校以包场的形式看到一场电影。对儿童电影的扼杀,等于对未来中国潜在电影观众的扼杀。第七,造成发行与影院上线的垄断与恶性竞争。由于广电局将全国城市3000家电影院全部垄断,从政策与发行渠道大权独握在手,如果没有关系,再好的电影让你下课就下课。因为,不让你的电影进入中国最主要的影院,再牛气冲天的导演可能也只能悄悄抹泪了。

因此,电影的产业化不应该将流通领域全部产业化,流通发行的全部产业化带来的恶果就是抹杀与剥夺全国大多数人民的电影欣赏权利;让中国文化精神更加后殖民化;让中国本土电影产业道路更加艰难崎岖;让未来中国电影潜在观众越来越少。广电局不是核工业部,不是电子工业部,电影虽然是工业,但它是带有人文教育的文化产业,其产品与锅碗瓢盆不一样,它的镜头语言直刺人的心底,因此,广电局有责任也应该有义务担负起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光荣使命,并且由于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与崛起,观众对电影电视的直接接受比任何时代都容易,因此,广电部比文化部,教育部更应该负有直接教育大众,宣传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责任。如果把电影业的发行垄断化,产业化,并且以追求金钱为目的,以好来坞电影为市场阵地,排挤大部分观众,排挤民族文化,这是一种非常不负有责任的表现,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与道德精神文明建设的犯罪,是一种极端的商业主义表现。为此,我们必须遏止电影发行与全国影院的垄断权,电影属于人民的,应该把电影还给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