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北大人生哲学课
31294300000009

第9章 人生如浮云,做最好的你(8)

一天,一位官员知道后,很可怜农夫的境遇,就来到农夫家,对他说:“只要你能不断地往前跑,你跑过的所有地方不管有多大,那些土地全部都归你。”

农夫一听,高兴极了。于是他兴奋地往前跑,一直跑,一直跑,一直不停地向前跑!跑累了就想停下来休息一下。然而,他只要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都需要更大的土地耕作,以此来赚钱,来养活自己。所以,他又拼命地接着往前跑!

不知跑了多久,农夫真的跑累了,他上气不接下气,实在跑不动了!本想停下休息一下,可是,农夫又想到将来年纪大了,可能无人照顾,需要钱,就再次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身子,再奋力向前跑!最后,他终于体力不支,“咚”的一声倒在地上,死了。

故事中的农夫就是因为不知足,贪心过重,最终因体力不支,累死了。如果他没有那么重的贪心,那么他也许会过得很幸福,也不会辜负那位官员的好意。然而,很多事情都是我们经历过了,才懂得它的珍贵。当我们知道时,我们已经遗落了那一份拥有时的心旷神怡。现代人匆匆的脚步已经定格为一种时代的风景,竞争与挑战接踵而至。在前进的道路上,当我们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如果我们能乐由心生,那么心境就会如阳光般朗朗映照。知足常乐,在烦躁与喧嚣中,会过滤一种压抑与深沉,沉淀一种默契与亲善,澄清一种本真与回归。

当然,知足常乐,并不是指睡在成绩簿上睡大觉,沾沾自喜,盲目乐观,矫揉造作,狂放不羁。事情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层面上,知足常乐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我们要懂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洞察暂时的成功,而后乐于进取,乐于开拓,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鼓足信心,做好充分准备。

知足是一种处世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知足常乐,可以让你从纷纭世事中解放出来,独享个人妙趣融融的空间。对内发现自己内心的快乐要素,对外发现人间真爱与秀美自然,把烦恼与压力抛到九霄云外,感染自身及周围的人群,促进人际关系的逐步亲近平和,进一步拥抱浅景淡色与花鸟虫鱼。

知足常乐,对事,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对情,琴瑟和鸣,相濡以沫;对物,能透过一些作品,品出阳春白雪的高雅。做到知足常乐,良好心态就会和待人处世并驾齐驱,充满和谐、平静、适意、真诚。

知足常乐是一种人生底色。当我们都在忙于追求、拼搏而找不着方向的时候,知足常乐,这种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宁静与温馨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来说,就是一个避风的港口。休息整理后,毅然前行。真正做到知足常乐的人的人生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达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是以知足常乐的心态对待生活,乐观豁达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

苏格拉底还是单身时,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在如此拥挤的屋子里,但他却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有人感到十分不解,就问道:“和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觉得困难,你有什么可高兴的?”

苏格拉底笑着回答说:“和朋友们住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一段时间后,朋友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仍然很快乐。那人更加不解了,又问道:“你现在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还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又回答道:“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七层高的大楼里。但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的境况非常差,既不安静,又不安全,还不卫生。那人见苏格拉底还是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便指着他的家,问道:“你住这样的房子还快乐吗?”

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一楼有多好啊!比如,进门就是家,搬东西方便,朋友来玩也方便。还可以在空地上养花种草,有很多乐趣啊!这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又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底层的房子让给了一位朋友,因为这位朋友家里有一位偏瘫的老人,上下楼不方便,而他家则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七楼。苏格拉底每天依然快快乐乐。那人见此,又问道:“先生,住七楼又有哪些好处呢?”

苏格拉底依然笑着回答:“好处多着呢!比如说吧,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光线好,看书写字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非常安静。”

苏格拉底就是以一种怡然自乐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论生活怎么变迁,他都依然用一种知足的心态去面对,也因此得到了快乐。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一样,那么我们就少一份忧愁,多一份快乐。

努力地向自己的目标奋斗,用知足常乐的心理面对自己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只要是有一点点进步,那么就应该为之感到高兴,然后继续努力,直到达到目标为止。

人生哲理诤言

知足是一种处世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知足常乐,能够让人从纷纭世事中解放出来,独享个人妙趣融融的空间。知足常乐,幸福常在。

2.学会克制情绪:情绪少一点,快乐多一点

强者让行为控制情绪,弱者让情绪控制行为。

——翟鸿燊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一些小事而生气,虽然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不想这样,但是我们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气就像一把刀子,不仅刺伤了自己,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还刺伤别人,影响周围的人际关系。下面看看周瑜的故事:

赤壁之战结束,孙刘联军大胜,曹操败走。然而,此时,孙刘两家为各自利益都盯住了荆襄之地。刘备没有领地,急欲取荆襄之地为基业,而孙权也欲全取荆襄,这样可以全据长江之险,与曹操抗衡。刘备和孔明屯兵于油江口,准备夺取荆州。周瑜见刘备屯兵,知道他有夺取荆州的意思,便亲自赴油江与刘备谈判,而且决定如果谈判破裂,就先打刘备,再取南郡。

刘备在孔明的授意下,允诺只有当东吴攻不下南郡时,自己才能攻取。其实,他的心中非常忧虑,担心东吴攻下南郡之后,自己就无处容身。然而,孔明却宽慰他说:“尽着周瑜去厮杀,早晚叫主公在南郡城中高坐。”当时,曹操虽走,却留下猛将曹仁守南郡,心腹大将夏侯惇守襄阳,攻打有相当大的难度。

果然不出孔明所料,周瑜在攻打南郡的时候,确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吃了好几次败仗,自己也中了毒箭,但是他最终还是将曹仁击败。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他来到南郡城下,准备进城的时候,却发现城池已被赵云袭取。此时,又有探马来报,荆州守军和襄阳守军都被诸葛亮用计调出,城池已都被刘备夺取。周瑜十分愤怒,暗暗发誓:“不杀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气!”

刘备取了荆州之后,周瑜派鲁肃去讨说法。刘备狡辩道:“荆州本是刘表的地盘,如今刘表虽然死了,可是他儿子还活着,我做叔叔的辅佐侄子取回自己的地盘有何不可?”这听起来似乎有理,但不久刘表之子刘琦又死了。

鲁肃再去讨时,孔明又一席强辩,说刘备是皇族,本该拥有这土地,何况刘备还是刘表的族弟,这是弟承兄业,刘备在赤壁之战中也曾尽力。孔明这一番话令鲁肃这个老实人不知道如何应答。最后,孔明终于说荆州算暂时借东吴的,但要取了西川再换,还立下文书。

就在此时,刘备夫人去世,周瑜便鼓动孙权用嫁妹(孙尚香)之计将刘备骗往东吴而谋杀之,继而夺取荆州,但不想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便将计就计让刘备与吴侯之妹(孙尚香)成了亲。

当岁末年终,刘备依孔明之计偕夫人几经周折离开东吴时,周瑜亲自带兵追赶,却被云长、黄忠、魏延等将追得无路可走,蜀国岸上军士齐声大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气得再次箭疮迸裂。

过了一段时间后,刘备丝毫没有取川的迹象,此时曹操为了瓦解孙刘联盟,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于是,周瑜再遣鲁肃去讨荆州。孔明再次狡辩一番,为自己找理由。

周瑜设下“假途灭虢”之计,名为替刘备收川,其实是夺荆州,不想又被孔明识破。周瑜上岸不久,就有几路人马杀来,都言道“活捉周瑜”。周瑜气得箭疮再次迸裂,昏沉将死,临终作书与孙权荐鲁肃代己之职,同时,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死前,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故事中的周瑜因为脾气暴躁,最终被孔明活活气死。在临终时喊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不平,周瑜与孔明的才智,我们无从评论谁高谁低,但周瑜在气度方面,我们可以说他确实不如孔明。如果他没有生气,也许历史将会被改写。从周瑜被气死这件事上,我们能够知道,生气对自己的身体极其有害。

生气时,血液大量涌向头部,血液中的氧气会减少,容易长出色斑;生气时,脑血管的压力增强,导致脑细胞衰老加速;生气时,胃肠中的血流量减少,蠕动减慢,食欲变差,严重时会引起胃溃疡;生气时,供应心脏的血液减少而造成心肌缺氧;生气时,血糖升高,脂肪酸分解加强,血液和肝细胞内的毒素相应增加,进而伤肝……总之,生气是百病之源,如果想要有一个好身体,务必少生气。

生气不仅伤害自己的身体,而且还对别人也带来了危害。有些朋友往往因为你的一句气话而气上半天,有些朋友因为你生气而慢慢地疏远你……可以说,生气是百害而无一利啊。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个男孩的脾气很不好,常常生气。有一天,他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并告诉他只要发脾气时,就在后院的围墙上钉一根钉子。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了37根钉子;第二天,这个男孩钉了30根钉子;第三天……渐渐地,小孩每天钉钉子的数字越来越少了,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钉子更容易。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慢慢形成的忍耐力和控制力使他不再乱发脾气了。他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听了后,微微地笑了笑,又交给他一个任务: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小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很高兴,来到后院,握着他的手说:“你做得很好,孩子。可是,你看看墙上那些洞,还能再消失吗?后墙还能恢复到从前没有钉钉子时候的旧观吗?再也不能了。现在回过头来,再想一想,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是不是就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了别人一下,不管你说了多少声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难以承受。”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气是一把难用的刀,稍不注意就会刺伤他人。所谓祸从口出,也正是这个意思。

我们在生气的情况下,说了刺伤别人的话,尽管我们道歉,但伤痛却永远地留在了别人心里。即使别人在嘴上或在心里会原谅你的无心之失,但是伤痕就像钉孔一样不会磨灭。所以,我们在生气时,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修养,把生气这把刀修好,从而为自己所用,不要刺伤他人,更不要刺伤自己。

虽然说喜、怒、哀、乐是人的四种不同情绪,面对不同的问题、身处不同的境遇,我们这四种不同的情绪总会不断地转换。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开开心心的,但郁闷、不快的情绪却总是会袭上心头。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不应该让情绪影响到自己的行为。

情绪少一点,快乐多一点。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努力做到笑口常开。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过得快乐。

人生哲理诤言

情绪往往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导致我们一天到晚都会闷闷不乐。如果想获得真正的快乐,那么就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并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

3.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他人

让自己快乐,是一种美德;让别人快乐,是一种功德;人际交往,最忌讳的是一脸死相。

——翟鸿燊

上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杏儿熟了》这篇课文,那篇课文讲的是:“在我们家院子里有一棵大杏树。每年到了麦收时节,树上就结满了黄澄澄的杏儿。从我家门前路过的人,总要望望那棵杏树,羡慕地说道:‘啊,好杏儿啊!’这一年,树上的杏儿又成熟了,几个淘气的小朋友,趁着奶奶不注意,偷偷地来到了杏树下摘杏儿。结果被我逮了个正着。奶奶不但没有责备那群孩子,还踮着小脚,用竹竿颤颤巍巍地把杏儿打下来,分给孩子们吃,并且还笑着说:‘果子大家吃才香甜。要记住,杏儿熟了,让乡亲们都尝尝鲜。’”

“果子大家吃才香甜。要记住,杏儿熟了,让乡亲们都尝尝鲜。”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我们应该学会把好东西分享给他人。这样,甜蜜幸福的就不只自己一个人了,而是大家。当我们看到大家开心快乐时,自己也会由衷地感到更加幸福快乐。

是的,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别人,他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的快乐。所以,我们在创造快乐的同时,更要学会与别人一起分享快乐,这样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然而,有些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只要自己过得开心,那么一切都会变得幸福快乐了。